第19章 舊故里草木深
- 離開夏至的那天
- 立夏禹
- 1132字
- 2021-11-02 00:16:58
舊宅門口的梨樹每年都結滿了脆梨,它毫無保留地向這座老房子炫耀著勃勃生機,周圍的雜草也和梨樹結為同盟,一年接著一年,越來越深,只把孤獨留給將塌的老宅。
印象中,老宅是曾祖父在二十來歲時就建成,窗戶和門都是晚清時期鏤空雕刻的風格,石頭壘成的墻裝載著曾祖父的青春,在風雨中屹立了八十個春秋,庇護了幾代人。從記事起,曾祖父已經是步履蹣跚,滿頭華發。他總拄著拐杖在我放學必經的路口守望,直到我蹦跳著出現,他才從中山裝口袋中緩緩掏出幾粒冰糖,獎勵完成一天學習的我。
自搬離后,父親每回到家鄉就第一時間奔向老宅,在曾祖父旁邊坐下,聽他回憶起過往的輝煌歲月。從解放到土地改革,從供銷合作社到改革開放,從一片荒蕪平地到建成這寬敞老宅。這種時候曾祖母會盯著鍋里升騰的熱氣,咯咯的附和著笑。父親會安靜的像個孩子,在見證了新中國崛起和發展的曾祖父面前,他的確是個孩子。
二零零八年的秋天,曾祖父沒有照往常一樣給父親送來脆梨,他老去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再走過這世間的路。那年冬天,難遇的暴雪悄然而至,老宅的屋頂也塌了一塊。已經沒法行動的曾祖父常叮囑床邊陪伴的父親,在來年開春一定把房頂修補完整,父親連連答應。其實父親常提出接他到新房居住,他總以住不慣鋼筋混凝土筑成的牢不可破的牢籠為由拒絕,其實所有人都知道,他舍不得離開他的青春。曾祖父最終沒能抗過那個冬天,他離開的時候,曾祖母把一張兩人結婚時拍的黑白照片用一張布裹了又裹,小心翼翼地塞進衣服內層,在物質條件不發達的當年,那就是他們最珍貴的信物。
往后的日子,父親常攜帶我姊妹幾人去看望曾祖母。恰逢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坐在門口一個木墩做成的凳子上,拐杖放在一邊,靜靜地看著養的雞鵝閑逛。如若天氣陰雨或者下雪,她就靠在火爐邊上一粒粒的剝著玉米。我們剛出現在屋子轉角時,她就抬起頭張望,直到我們走近她身邊,她才能看清楚我們的臉,而后她摸索著站起來開門把我們迎進屋內。曾祖母沒有讀過什么書,也不像曾祖父那樣會說一些在時光中學到的經驗,只是在我們要走時把幾個煮熟的鵝蛋和生雞蛋裝滿一袋塞進我懷里,然后拄著拐杖目送著我們離開老宅的轉角。
幾年后,曾祖母永遠地留在了八十五歲,沒有留下什么遺物,唯有那張黑白的照片在幾層粗布的保護下,依然完好無損。之后父親回到家鄉時,再沒去過那座無人居住的老房子。每年清明的時候,他會在曾祖父曾祖母的墓碑前停留很久,似乎在隔空聽他們的教誨與故事。
老宅無人問津,我只在某次經過時看了它一眼,門口木墩做的凳子依然還在,但我再不會滿載一袋雞蛋回家,兩個老人的身影也沒有殘留半分。搖搖欲墜的老宅像他們的人生,在歲月中掙扎了幾萬個日夜,鏤空雕花的門窗伙同著他們的青春腐爛沉淀在那片土地上,好在最終化成了養分,使得周圍的草木越發茂盛,野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