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經濟:如何打造資本青睞的商業模式
- 鄭翔洲 唐亮編著
- 8638字
- 2021-10-29 12:12:40
第三節 美元的商業模式和美國政府賺錢的邏輯
一、對標美國模式,認識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的“三板斧”
● 美元波動,即金融霸權
● 航空母艦護航,即軍事霸權
● 全產業鏈主導,即科技霸權
第一“板斧”:美元波動
美元有個特點:美元流向哪個地方,往往哪個地方的經濟就會繁榮;美元逃離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經濟就會衰落,如韓國、日本和拉美地區。
美元持續下跌的時候,就是美國瘋狂印鈔、對全世界輸出美元的時期。這個時期,世界其他地方的經濟通常都會比較繁榮。
而一旦美元大幅度上漲走牛,就意味著全世界的資金在回流美國,這才推動了美元指數的上漲。這個時期通常就是加息收割時期,會讓世界其他地方出現經濟危機。
也就是美國通過降息,把美元趕出去獲利。美國人通過主導全球化產業鏈來幫助美元獲利。
美聯儲加息的過程,就是美國賺錢的過程。上市公司缺錢怎么辦?發股票。國家缺錢了怎么辦?印鈔票。
通過美聯儲降息釋放美元,加息回收美元,一進一出,好幾倍的收益就可以回流到美國。
第二“板斧”:航空母艦護航
美國航空母艦為美元保駕護航,以保證美元能夠順利賺錢。
看到這兒,想必大家就明白為什么美國要每年耗費上萬億美元的軍費,去維持這么龐大的航母戰斗群體系。
第三“板斧”:全產業鏈主導
通過對全產業鏈的主導,美國把產業鏈最頂端的東西握在自己手里,而最底端的由其他國家去開發。美國加息降息周期大約在7年左右,就是每7年左右賺一次錢。
消費型、生產型、資源型國家的地位依次降低,產業鏈最頂端的肯定是消費型國家,其次是生產型國家,最后才是資源型國家。與從資本角度看企業一樣,離人越近的生意越有價值,離錢越近的生意越有價值。
美國為什么強大?很多人說是科技,很多人說是制度,很多人說是武器,不過那都是結果。美國強大的根源就一個:從1900年到2018年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大國。所有的國家與美國做生意一定要用美元。
在這119年的時間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可以主導整個產業鏈,在產業鏈里面做設計,把其中利潤最高的部分全部拿走,然后把剩下的分給資源型國家和生產型國家。
例如,一部蘋果手機,美國的蘋果公司賺了58%的利潤,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賺10%的利潤,中國只賺2%的利潤。蘋果公司本身的股價也是由華爾街資本掌控的,蘋果作為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之一,賺到的錢全部涌向了華爾街,美國賺大頭,其他國家賺小頭。
1974年以來,生產型國家和地區作為世界工廠進行了三次更替。
1.0版本的世界工廠:德國和日本。20世紀70—80年代德國、日本經濟的繁榮,都已經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但是,美國通過《廣場協議》限制了日本,通過《盧浮宮協議》限制了德國。日本和德國被限制了以后,就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蕭條。
2.0版本的世界工廠:亞洲四小龍。人類歷史上有5次賺“坐電梯”錢的機會:240年前的英國,120年前的美國,60年前的亞洲四小龍,35年前的中國,現在的柬埔寨和越南。
3.0版本的世界工廠:就是中國。中國依然是生產型大國,扛起制造業重任。2001年中國加入WTO,完成世界工廠的飛躍。
特別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和歐洲國家都進入了量化寬松、舉債刺激經濟的泡沫模式。但是在狂發貨幣刺激經濟后,大家發現通貨膨脹并沒有想象中的嚴重。實際上,過去10年,世界之所以沒有發生惡性通脹,是因為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這個角色,為世界輸出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正因為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存在,世界才得以在瘋狂印鈔的過程中避免了惡性通脹。所以從2008年開始,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超過了美國。

亞洲四小龍發展起來以后,就過自己的小日子了,對美國不會造成威脅。中國既是生產國,又是消費國;既是甲方,又是乙方;既是運動員,又是教練員,還是裁判員。一旦中國完成經濟轉型,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將分崩離析。
二、美元的商業模式
1.輸出美元
對外輸出美元現在基本上有兩個辦法,第一個是消費,第二個是投資。
雖然美國只有3億多人口,但它常年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現在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未來我們的消費有可能會是美國的好幾倍,這是毋庸置疑的結果。美國用足夠的購買力買全世界的商品,然后把美國的商品賣到別的國家去,收到的是美元。
美元變成世界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存儲了下來,各國的外匯儲備反過來又變成了各國自身發行國內貨幣的錨定物。比如說央行的外匯儲備,每增加1美元的外匯儲備,就需要在國內投放相等貨幣的貨幣存量。這等于用外匯儲備來給自身的貨幣進行一個背書。這就是為什么美國一旦通過美元賺錢,很多新興市場的貨幣就會崩盤。
2.回收美元
美國過去十幾年是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每年都有幾千億美元,特朗普認為這非常不公平,美國在貿易逆差中吃了虧,但實際上美國不但沒有吃虧,反而獲利非常大。而這種巨大的貿易逆差正是美元霸權的一個基礎。
如果沒有這么巨大的貿易逆差,各國就不會有那么龐大的美元外匯儲備。各國收到高額的美元作為外匯儲之后,不能在國內流通,只能在國際上流通。在國際上流通,又沒有好的標的,怎么辦呢?結果就只能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的國債是全世界國家投資的對象。換句話說,美國用龐大的貿易逆差把美元輸出到全世界以后,又通過國債把這些美元給收回去了。
也就是說,美國借中國的錢去投資中國,借印度的錢去投資印度,借日本的錢去投資日本。它用的不是自己的錢,而是別人的錢,這個中間的工具就是發行美國國債。美國拿到這些低息的貸款,去投資這些生產型國家的一些好的資產,最后形成一個利差。
3.低價買進優質資產,高價輸出
這個利差就是美國通過美元賺錢的模式,用其他國家的錢去投資其他國家,等到股權增值后再退出。這個模式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美國一旦進入加息周期,他們兇殘的一面就顯示出來了。這個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在降息周期,美國以糖衣炮彈讓生產國麻痹,等生產國的外匯儲備消耗得差不多時,美國會一改之前的降息周期,進入加息周期。
2005年到2006年,美聯儲進行了一個加息周期,把基準利率從1%調到了5.25%,兩年加息4.25%,這么大幅度的提升,擺明了就是在對付中國。2015年12月,美國結束了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的降息周期,開始新一輪的加息周期。新一輪加息又會導致部分國家的經濟衰退。
三、美國在全世界賺錢的“合法模式”
舉個例子,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后,中國崛起,2006年和2015年兩次美國靠美元賺錢的手段失敗,雖然美國很生氣,但是結果沒那么嚴重。
從1971年至今的美元指數走勢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幾個降息周期和加息周期。
1971—1979年,降息周期,美元指數一路下跌,錢印太多自然就不值錢了。
1980—1985年,加息周期,美元指數一路走牛,進而引發拉美危機,全球美元回流美國。
1986—1995年,降息周期,美元指數一路下跌,促使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
1996—2000年,加息周期,美元指數一路上漲,這是全世界美元回流美國的結果。這引發了亞洲經濟危機,并且引發了互聯網泡沫危機。
2001—2004年,降息周期,美元指數一路下跌,巨量外資流入中國,促使中國經濟繁榮。
2005—2006年,加息周期,美元指數有短暫走牛,但對中國沒有起到作用。
之后隨著2008年的次貸危機,美元指數一路跌到1971年的歷史最低值。
這直接宣告了美國2005年開始的加息周期失敗,導致美國開啟了漫長的舉債擴張經濟的不歸之路。單單從美元指數,就可以看出很多信息,因為美元指數是可以最直觀看出全球資金動向的指數。
2005年美國開始加息,但美元指數卻沒有像之前一樣開始大幅度上漲,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當時的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太強了,現在全世界都在學習中國的招商引資能力。
那個時候的中國還不像現在體量這么大,全世界都看好中國成長的機遇,大部分外資都舍不得從中國撤出。因此美國加息的效果自然不好,一口氣加息那么多,美元指數卻只漲了一點點。
這也是美國2008年會爆發次貸危機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2005—2006年的加息周期,沒有讓中國的經濟難看,結果反而是全世界的資金被中國吸引走很大一部分。
2008年美國試圖對抗中國的圖謀失敗,導致美元自身崩潰,進而全面引爆次貸危機。
經過連續10次降息,美國經濟才被救了回來;經過連續10年的量化寬松刺激,美國經濟才保持了最繁榮的一個周期。
美國也因此付出了高達23萬億美元的債務代價。
中國2020年的GDP首次超過100萬億元,10年之后變成200萬億元是有可能的。如果說投資中國10年翻一倍,那么這個時候就是美國投資中國的最佳時機,所以美國在中國上市公司里面大量持股,通過投資來大量抵消美國的巨額債務。
同樣的商業模式,1990年美國對日本做過,1997年美國對韓國做過。
所以從2018年開始,每年都有至少超過6000億元的外資持續流入中國。
2017年外資持有A股市值還只有約6000億元。
2018年外資持有A股市值就上升到了約1.3萬億元。
2019年外資持有A股市值上升到了約1.9萬億元。
2020年年初外資持有A股市值為2.1萬億元左右(A股總市值大約60萬億元),約占A股總市值的3%,外資具備做空中國的籌碼。
四、東南亞的機會
美國和歐盟的企業會去東南亞找生產商,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五、海南商機的解讀
第一,海南的確有挑戰香港,成為國際購物中心的可能性。因為2025年之前,海南可能全島封關,形成零關稅。香港之所以成為購物中心,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零關稅。我們去香港購物有一個隱藏的條件,就是內地居民去香港購物免稅,其實每人每次只有5000元(有時候有彈性)免稅額度,但是這次國家給海南的免稅額度達到了每人每年10萬元,相當于我們去香港購物20次。
第二,進口車和進口游艇免關稅。比如,說你想買100萬元的進口車,在海南只需要60萬元左右;你想買1000萬元的游艇,在海南可能只需要600萬元左右。
第三,如果你的年薪比較高,現在在海南的所得稅將會比在香港低得多。海南按照3%、10%、15%三檔超額累進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這樣就會吸引全中國大量的企業,包括很多獨角獸企業去海南注冊公司,公司注冊在海南,納稅在海南,運營依然在北上廣深,何樂不為?
第四,以前一家企業要去中國香港或美國上市,都需要在開曼群島注冊一個公司作為跳板,但是現在只需要去海南注冊公司就行了。
第五,如果外國人想在中國開公司,以前他們是不能擔任法人的,但是現在他們在海南注冊一個公司,就可以擔任法人了,通過海南這個窗口,全球的生意都可以做到中國。
第六,一些特效藥、救命藥、抗癌藥可以在海南旅游先行區買到了。
六、關于美國的幾個問題
1.美國的貿易會衰落嗎?
不會。美國的貿易格局全球獨一無二,美國貿易需求供給可能以海外為主,而在海外供給中它可以擇優選取,所以針對大量的基礎性產品,海外市場可以保證美國市場的這種需求量。在高科技領域,美國的主導性非常強,在最近的幾次產業革命中,美國的高科技引領全世界,這是美國克林頓總統、布什總統、奧巴馬總統的亮點政績。所以,美國的貿易格局和產業格局雷打不動,衰落的可能性很小。
2.美股會崩盤嗎?
不會。美國好的企業(5%的上市企業)盈利可持續、成長可持續,政府稅收也可持續,股價更可持續;差的企業就退市。所以,在美國,好的企業越來越好,差的企業越來越差,而且美國股市經歷了這一次的深度修復,尤其是疫情之后的深度修復,納斯達克指數上了1萬點,標準普爾指數上了3000點,道瓊斯指數上了26000點,其技術保護加上軍事保護,讓美國的好企業一直可持續發展。
3.美元匯率會失控嗎?
不會。因為美元的交易量在全球交易量中的占比在不斷上升,目前已經達到84%,全球美元使用率也達到了2015年曾經的最高點44%,所以美元依然強勢。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輿論當中,美元并沒有受到影響。
4.美國經濟短期內會崩盤嗎?
不會。美國的經濟叫做新經濟,這種模式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這次疫情中斷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周期,美國這次的增長周期達到了128個月,是歷史上的新高。上一次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周期是120個月,120個月是傳統經濟的特色,而目前是新經濟的特色。但是美國目前在緩解失業問題,失業人數從800萬人慢慢開始降低。美國零售業數據突然開始大幅度攀升(有可能是報復性消費),而且美國的經濟是全球化的構造,企業的主體都在海外,現金流和收益都在海外,這種載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模式(現在新加坡模式有點像美國的模式)。
七、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
這次新冠疫情對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一次疫情以后,很多行業會出現更多的機會。其他經濟學家講過的行業,這里就不講了。有一個行業大家都沒看到,那就是養老行業。養老行業會爆發。這次疫情死的絕大多數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的錢會通過這一次疫情迅速釋放出來。養老現在沒有一個核心的商業模式,未來最好的養老商業模式就是把別人家好的房間,拿出來做共享。
比如五星級酒店或者是五星級公寓里面的好的房間,拿出來進行共享,讓老年人住進去養老。你愿意一年用10萬元,讓你父母享受一個非常好的養老的服務嗎?平均一個月,也就七八千元,我相信95%的高凈值客戶人群,包括很多企業家都會愿意。但問題是養老行業現在沒有好的渠道,沒有好的基地。現在我們自己去建一個養老院的重資產模式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養老要把很多核心的小區,很多有山、有水、有河流的療養院,同樣層次的人集中到一起。這是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機會的一個時期。
很多人認為旅游行業和餐飲行業在疫情穩定以后,就會回流。非典給我們的經驗是什么?非典給我們的一個經驗就是旅游業、餐飲業半年內無法復蘇,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炒股的人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怎樣才能夠避免一些波折呢?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消費依然是中國一個巨大的機會。
做企業是做趨勢,投資是投風口,我們要等風口和趨勢結合的那一天,但是很多人在那一天來臨之前選擇了放棄。所以現在要想馬上賺錢,最好的辦法就要用一級市場的投資思維去炒二級市場的股票,這是“高維”打“低維”。
靠分析K線圖賺錢是絕對不靠譜的,要分析企業的持續性,一個上市公司一旦從盈利不可持續,變為可持續,其股價將會暴漲;一個上市公司并購同屬性的企業,形成半壟斷,其股價也會上漲;一個上市公司并購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其股價也會上漲。未來上市公司的最佳對標企業就是寶潔公司和法國LV公司。
疫情之后,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會持續性高速發展。

貨幣政策走向
政府在貨幣政策方面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因為2020年1月份的通脹漲得非常快,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長期低迷,在二點幾左右,但1月份的CPI沖到5.4,這是過去8年來的最高值了。
2012年、2011年、2008年、2007年,以及2004年的CPI達到過5.4的高值。也就是說,近20年當中,這是第6次CPI沖到5.4。
如果大家注意一下2003年的非典,你會看到非典過后將近半年多,物價是不斷往上升的,所以現在在貨幣政策的選用上,政府就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實際上就是經濟學上常用的滯脹。第一,經濟不增長了,第二,通脹又增長很多,直接發放貨幣,可能短期內是沒有用的。
從2017年開始,政府就一直在去杠桿,在去杠桿、穩杠桿方面,政府的政策一直是比較連貫的。其實,2017年的杠桿的確非常高,我們看到居民部門的債務占GDP總量的50%左右。如果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加在一起,大概有230%,也就是企業部門將近180%,如果再加上官方公布的政府部門的37%,那總數基本上在260%~270%。
GDP的杠桿260%,全球比較來說是非常高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加杠桿,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對海外融資成本的影響。
第一,海外的投資人對于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償債能力會產生非常大的擔心。這種擔心直接的后果是國家的評級、企業的評級可能會隨之調整。
第二,國際融資的成本會進一步提高。
第三,對債務的可持續性的擔心,甚至會導致外資進一步流出,從而對匯率的穩定產生非常大的困擾。
我國的外匯儲備是很高的,有3萬多億美元。
但是,我國的外債從2008年的近4000億美元,現在一下子攀升到了2萬多億美元。還有一個壓力是短期外債,也就是一年到期的外債,已經占了整個外匯儲備的43%左右。
如果外債的持有方信心不足,產生擠兌效應,那將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政府采用加杠桿的措施,很有可能會導致兩個結果:
第一,外部融資、海外融資的成本會進一步提高。
第二,由于加杠桿,內部需要發行更多的人民幣債務,融資成本反而會下降。
所以有比較大的概率,在未來一段時間可以看到內部融資成本降低,外部融資成本提高。
如果加杠桿的貨幣政策得以實施,那會產生什么后果呢?
我們可以關注一下中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發行量及年增速。如果直接看M2的發行量是很可怕的,已經到了198萬億元,接近200萬億元的規模。
但是如果看M2的年增速,就非常有意思了。從2017年7月份開始,M2的年增速就一直穩定控制在9%以下,基本上在8%~9%,遠遠小于過去比較高的13%、14%。
從2017年7月份至今,我們中國政府關于控制M2、控制注水、控制貨幣發行方面的決心和政策是連貫的。
最近大家也看到2020年1月20號之后,中央銀行就降低了存款準備金,我們的存款準備金曾經一度高達24%。比如說你有100元的存款,其中有24元要存在央行,而且不給利息或者給的利息非常低。這樣等于是限制了銀行的借貸能力,降低了銀行的借貸杠桿,現在經過幾輪的存款準備金的調減,這一輪之后調到了10%,這已經跟美國對大銀行的要求接近了。
如果跟我國的臺灣比較,臺灣大概7%左右,所以存款準備金的貨幣政策的應用工具還有一點點空間。如果沒辦法,該印鈔就得印鈔,當然印鈔之后,由于我國貨幣流動的特點,它是受限的。
不是說人民幣在資本項下可以在全球進行流動,國內如果M2增速提高,更多的是對國內資產價格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M2還要增發,國內的融資成本會大幅度下降,甚至利率也可能會有一定的調減。
深度分析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如何預測下一次通貨膨脹何時到來?新基建會引發通貨膨脹嗎?
說到通貨膨脹到底是怎么產生的,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央銀行印鈔印多了,超發貨幣造成了通貨膨脹。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中央銀行超發的貨幣根本不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如果我再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地方物價高,有的地方物價低呢?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如何作答。
分析通貨膨脹產生的本質,最終目的是讓大家能夠大概預估一下,下一次通貨膨脹何時到來,特別是針對一些物價比較穩定的小城市。如果有一天當地的物價水平突然上漲了,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兒嗎?
通貨膨脹其實很簡單,物價上漲就兩個原因,第一是物資短缺,第二是錢多了。物資短缺在現在這個社會不是一個正常現象,某一種特定的商品可能會短缺,比如說豬肉漲價,確實是因為豬肉供應減少了,這個比較好理解。下面主要說錢多了,錢為什么會多?中央銀行超發的那些鈔票不可能引起通貨膨脹,那么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舉例說明。
通貨膨脹和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物價水平,與這個地區或這個城市的信貸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一個地方的老百姓背負的房貸壓力過大,企業的負債率比較高,政府的負債率比較高,那么這個地方的物價水平一定是高的。反之,如果這個地方的政府負債率不高,企業比較少,或者企業負債率不高,老百姓的房貸壓力小或者能夠承擔得起房貸,那么這個地方的物價水平一定是比較低的。
因為信貸規模可以創造貨幣。舉個例子,你想買房,100萬元的房子你掏了30萬元的首付,然后向銀行貸款70萬元,房地產公司直接就能拿到100萬現金。你只出了30萬元,結果社會上多出來70萬元,這個錢是怎么來的,就是銀行通過信貸憑空創造出來的,這個錢不是中央銀行超發的鈔票,而是銀行通過貨幣乘數,創造出來的廣義貨幣。
比如,我有100元,存到銀行,然后銀行把這100元借給了張三,那么現在,社會上已經有200元了,我有100元,張三有100元,我們這200元都可以花,但是這100元是怎么多出來的呢?就是銀行通過信貸創造出來的,它其實并不存在,只是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上多加了一個數字而已。延伸一下,張三拿到100元給李四發工資,李四把這100元工資又存到銀行了,銀行又把這100元貸給了王二麻子,現在,我、李四、王二麻子,我們手中都有100元,在社會上變成300元了,這個錢就是信貸通過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憑空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總結,當地信貸規模越大,當地的物價水平就越高,這是正相關的。所以中央銀行增發貨幣和新基建是不會引發通貨膨脹的。
一個小城市在一般情況下,物價溫和,可一旦有大型的企業比如說綠地、恒大進駐,當地的物價水平馬上就會上升。不僅是大型企業入駐,政府的一些決策,也能夠影響當地的物價。政府如果想擴大城市建設,肯定是要舉債的;企業進行正常的運營,一般也是要舉債的,這些都叫信貸規模。總結一下,信貸規模可以憑空創造貨幣,這些多出來的貨幣很大一部分會投入當地市場,而當地市場的服務和商品的總量并沒有相應增加,所以物價上漲也就不奇怪了。有幾個特殊的情況,有一些地方,企業的負債率是比較高的,政府負債率也是比較高的,但是當地的物價卻不高,這是因為這些債務不健康。企業資不抵債,借新債還舊債,政府也借新債還舊債,這些錢只是在債務里邊循環,沒有投放到社會上,所以不會造成物價上漲。還有一個造成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外地熱錢的涌入,比如一個小縣城,建了一個大中專學校,招收了1萬多名學生,這些學生的消費就能把當地的物價給帶起來。再比如一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了一個企業,這個企業在當地投資了50億元,那么當地的物價馬上會漲,房價也馬上會漲。
我們國家如何去調控通貨膨脹呢?知道了這個原理之后,我們就會發現,每當通貨膨脹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抑制通貨膨脹的舉措就是加息,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升高利息就會造成有些想借錢的人不借了,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就會造成商業銀行往外放款的數量減少,社會上的信貸規模就會被壓縮,錢少了通貨膨脹自然也就降下來了。相反,如果通貨膨脹率比較低,想要刺激經濟,就可以降息,適當調低存款準備金率,這樣社會上的信貸規模就會稍微膨脹一點,錢就會多一點,然后經濟也會發展了,相對來說通貨膨脹指數也會走高一點,這就是一個很樸素的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