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7章 98天下黃河富寧夏

  • 陪你一起房車行
  • 沙棗樹林
  • 1879字
  • 2021-12-08 09:23:19

天下黃河富寧夏

天黑了,漫步在黃河岸邊,闊大的河面上黃泥色水滾流而下,催動清涼的風徐徐吹來。老何問我:“天下黃河富寧夏,你說,這話有什么具體的內容呢?”這可難不住我,我扳著指頭如數家珍的向他介紹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我問他,你到鄭州的黃河博物館里參觀過沒有?老何如實回答說沒有去過。

他沒有去過,沒有看過,我就可以夸張的介紹了:在那個博物館里,有一個黃河流域的地形模型圖,5400多公里的黃河流經9個省,除寧夏形成了歷史上的水文化區和最早的農業精耕地區外,展示的盡是災害。凡事都有利有弊,黃河作為母親河滋潤著祖國大地,但也有水患帶來的自然災害。但黃河對寧夏卻情有獨鐘,只有灌溉,沒有水患。

那為什么呢?黃河為什么對你們寧夏這樣偏心?

我打開手機翻出寧夏的地圖,給他指著看,寧夏西南橫臥以六盤山為屏障的黃土高原,北倚背靠賀蘭山的寧夏平原,洶涌奔騰的母親河介于二山之間,這里南靠山巒疊嶂、巍峨雄奇的祁連山余脈香山,北連沙峰林立、綿延萬里的騰格里大沙漠,中間被奔騰而下,一瀉千里的黃河橫穿而過,在沙與河之間形成了特殊的黃河沖擊平原地理,即中衛平原,有名的“魚米之鄉”。

翻開寧夏地圖,就會看到彎彎曲曲的黃河斜穿而過,連綿四五百里的賀蘭山,像一座天造地設的自然屏障,擋住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止著騰格里沙漠的逐漸東移。在這座大山的護衛下,自然形成一片膏腴沃壤——“塞上江南”。

“我們前一段時間到西南方,幾次路過長江,大江磅礴澎湃,一瀉千里,像一只不可馴服的野獸,自黑山峽跳出后,一改往日的湍急,溫柔地流淌在中寧平原,再經青銅峽進入銀川平原,灌溉著周邊麥香四溢的良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說完這些,我用手指著黃河水說:你看面前的黃河,雖然河面寬闊,水流卻輕柔如緞般流淌,她不急不怒,沒有一點脾氣,他寬闊、從容,緩緩流動,比長江水溫柔多了,這一段黃河水從來沒有爆發過洪水,也沒有泄堤,沒有淹沒當地的土地和人畜,是大善之水。更重要的是,幾千年來,她辛勤地澆灌著中衛平原的沃土,這里的黃河水面和土地幾乎處于平行狀態,掘個渠道就能將水引入地里,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挖了很多渠,自秦代以來,便有引黃河水灌溉的工程,古老的灌溉水車和羊皮筏子,是中衛黃河水道上農耕文明的見證。2000多年來搞了許多水利工程,有美利渠、壽渠、角渠、躍進渠、七星渠等5大干渠,共400多公里。將黃河水引入平原,使中衛平原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地,可以重置北方的旱季作物,也可以種植南方的水稻作物,經過歷代治理,這里渠道縱橫,稻田遍布,一派江南風光。因此被人們稱這里是塞上江南,但是,“塞上江南”這一稱謂最初的來歷卻與自然風光無關,而是由于當時(1400多年前)這里遷移來的南方人較多,風俗近于江南的緣故。

老何聽到這里,呃了一聲,有感而發的說:怪不得一個新興的少數民族西夏王朝能夠在宋、遼之間立足抗衡,與成吉思汗的大軍抗衡,并重創蒙古大軍,與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塞上江南的富庶不無關系。

我和他都愛好歷史,對這一點都有共鳴感。800年前,黨項族建立西夏政權,原先逐水草而居的黨項人入主黃河灌區后,逐漸從游牧經濟轉向定居的農業經濟。西夏王朝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黃河水這一條條水渠。整個引黃灌區是京畿和統治中心地區,流經西夏國王城——興慶府的唐徠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興慶府、靈州等沿河諸州縣成了整個王朝的主要產糧區,其中,鳴沙縣“御倉”,存儲的糧食在百萬石以上,賀蘭山東麓建起的“攤糧城”是西夏王朝最大的糧倉之一。正因為有了強大的糧食儲備,西夏王朝才能有足夠的財力與宋遼抗衡。

寧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秦漢以來2200多年,悠久厚重的引黃灌溉實踐,生成、演繹和承載著寧夏歷史發展的進程,造就了“塞上江南”之神奇。正如一首童謠所唱的那樣,“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魚米鄉。”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寧夏引黃古灌區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萬頃腴田憑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千百年來,一條條古老渠道默默流淌,記錄著寧夏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孕育和滋養著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綺麗瑰寶。

這份母親河的愛綿延不絕,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衛兒女……而寧夏的人民想必也是極熱愛她的,用天下黃河富寧夏這句話來贊美她,熱愛她。”

我現在每年都回家鄉,去看望上了年紀的老人,我們村的長壽星“郭把式”經常對我說,你退休了還是回老家吧,這可是個好地方,因為在他記憶里,祖輩自明代搬遷至此,極少見過人餓肚子,甚至很少吃粗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罗江县| 鱼台县| 呼和浩特市| 东明县| 十堰市| 乌苏市| 凌源市| 临沭县| 肇东市| 绵阳市| 海晏县| 克什克腾旗| 安溪县| 清丰县| 大冶市| 奈曼旗| 永和县| 台中市| 荃湾区| 松潘县| 邯郸县| 兴宁市| 晋城| 宁津县| 益阳市| 晋宁县| 枞阳县| 西青区| 孝感市| 隆子县| 南通市| 盖州市| 蓬莱市| 腾冲县| 万全县| 紫云| 门头沟区| 奉节县| 乐东|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