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811字
- 2021-10-22 19:58:11
三、薩滿舞的表演形式
薩滿舞(跳神)一般分為祝禱、請神、神附體、送神等部分,各族薩滿表演的內(nèi)容、所用神鼓與其他法器(道具)、神衣(服飾),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使用抓鼓,有專門服飾,上面墜以各種精靈象征的飾物,也有圍以腰鈴的。表演內(nèi)容以模擬動物為主,如前述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錫伯族等。
2.使用單鼓,有專門服飾,表演多樣。
蒙古族薩滿戴有鷹、神樹等飾物的法冠,內(nèi)著紅襯裙,外罩帶有16—24條飄帶的法裙,從腰部兩側(cè)向后圍腰墜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銅鏡,左手持單鼓,柄端綴有小鐵環(huán),右手持榆木鼓槌。舞動時飾物叮當(dāng)作響,彩裙隨舞蹈飄動。薩滿跳神時多為二人,一主一輔。邊擊鼓、邊唱、邊舞,兩人交叉走圓場,舞步輕慢。神附體后,主薩滿放下單鼓,在另一薩滿擊打的激烈鼓聲中,雙腳高跳,重踏,又向左、右兩側(cè)作平步連續(xù)轉(zhuǎn),技巧高者可連轉(zhuǎn)百圈以上。有時還耍雙鼓、刀等神器。
滿族薩滿有家薩滿與職業(yè)薩滿之分;前者,主持本族的祭祖、祭神,后者為人驅(qū)邪、治病。薩滿戴神帽,腰間系多個長形腰鈴,持哈馬刀、銅鈴、神鼓等神具表演。家薩滿祭祖時,族人擊單鼓、扎板、大鼓等為之伴奏。薩滿持不同神具邊歌邊舞,并在和諧的腰鈴、鼓聲中跳躍,旋轉(zhuǎn)。神附體后,薩滿即模擬各種神靈的態(tài)勢,家神附體時,以不同舞步表演不同的人物神態(tài);表現(xiàn)野神時,則模擬鳥、熊、虎等動物形象。(見彩圖3)
3.使用手鼓,無專門服飾,如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族等。
維吾爾族稱“巴赫西”(巫師)治病的活動為“皮爾”,舉行“皮爾”時,要從天井系粗繩垂于地上,并有比較隆重的儀式。儀式開始時,巴赫西先讀經(jīng)、作祈禱,并持神刀在病人前舞動;然后,在鼓聲中圍著繩子跳舞,接著率女巫師跳舞,最后率病人跳舞,并不斷地催促病人圍繩舞動。舞蹈雖都帶有神奇、肅穆色彩,但具有不少優(yōu)美舞姿。而且圍觀者非常之多。柯爾克孜、哈薩克族的巴赫西不用手鼓,而是邊彈奏庫姆孜、冬不拉邊唱念經(jīng)文;或是揮動短刀、鞭子作些驅(qū)邪的舞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