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1818字
- 2021-10-22 19:58:10
第一節 中國原始舞蹈遺存及其特點
一、原始社會的舞蹈與原始舞蹈遺存
原始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它經歷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母系社會到父系氏族公社的過渡,經歷了從蒙昧混沌到文明初開,以及史前藝術的形成等階段。原始舞蹈和其他史前藝術一樣,它的產生與發展和勞動生活密切相關。它是以“人類各部分器官和機體日趨完善,心理機能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關系的形成”作為基本條件的,而且“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關系既為藝術發展提供了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也就從根本上規定、制約著藝術作品的特征和基調。”[1] 原始社會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原始人的勞動技能極其低下,他們只有在群居集體中,共同創造和使用勞動工具,共同使用火,共同防御野獸并獵取食物,才能求得生存。在這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原始舞蹈,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現。
原始社會的狩獵,是原始人對付自然界的種種災難,抗擊野獸的頻繁侵襲,獲取必要食物的一種手段。為了生存,每個原始人都必須學習并掌握狩獵的技能。以此為目的進行訓練,獲獵后再現狩獵時激烈搏斗場面的模擬表演,就是最原始的狩獵舞蹈。隨著人口的繁衍,氏族部落不斷擴大,獵物相應減少,部落間為爭奪獵物,爭奪狩獵場地時常發生戰斗。為了使氏族部落能夠戰勝對方,就必須使成員們都能掌握實戰的本領,因此,戰爭前后都有實戰的演習活動,這種活動就是原始的戰爭舞蹈。隨著狩獵工具與戰爭武器的發明,彈丸、弓弩、箭簇、梭標等武器的使用,相應地產生了原始的兵器舞蹈。
原始人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充滿著神秘感。他們不知道獵物何以會增多或減少;不知道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知道災禍的由來,認為自身之外的自然界里,有一種超人的神力主宰一切。他們為了求得這種神力對本氏族的庇護,產生了自然崇拜、萬物有靈、人的靈魂不滅等觀念。同時相應地產生了具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和原始巫術性質的禮儀活動,即原始的宗教舞蹈活動。原始人對自身也是無知的,他們認為人類的生殖與氏族的延續,都受一種外力的支配。為求得氏族繁衍、人丁興旺,就產生了體現性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舞蹈活動。
從原始采集到原始農業,從狩獵到原始畜牧的發展,使原始人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原始人的食物比過去也增加了許多。為了感謝神靈使農作物豐收、牲畜增殖而產生的悅神的禮儀和舞蹈,成為原始的農耕舞蹈形式。
原始社會的舞蹈是和氏族部落的生死存亡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所有的參加者都以無比虔誠、嚴肅的態度,在無比狂熱的激情中進行各種原始舞蹈的活動。上述狩獵、戰爭、巫術、性愛、農耕以及其他原始舞蹈,雖已包涵著原始人的審美心理,他們從中已獲得快慰感,但這些活動都是純功利性的。只有當原始人除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命以外,還有剩余的時間與精力時;只有當原始人的思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對物體特征有了概念的認識時,才能使原始舞蹈逐漸增加藝術與娛樂成分。
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歷史的發展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原始舞蹈為適應奴隸主的需要,一部分發展成為后來的宮廷舞蹈;另外一部分則隨著勞動者的勞動生活而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然而,無論在后來的宮廷舞蹈還是民間舞蹈中,原始舞蹈的表演形式、技巧以及表演時的心理,還會有不同程度的遺存。
原始社會經過了六十萬年前(或更早)到四五千年前的發展階段,作為藝術萌芽之一的原始舞蹈有它產生與發展的特殊規律,這是不依現代人的觀念為轉移的,現代人不能按現代的思維方式對原始舞蹈作簡單判斷。為了便于研究現今民間舞蹈中原始舞蹈遺存的文化現象,這里只能作上述粗淺的假定與推測。
原始舞蹈在今天一些民族的民間舞蹈中仍有遺存,是民族發展不平衡,人們的思想往往落后于經濟基礎的發展等因素造成的。在一些民族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婚姻狀態、文化觀念仍帶有原始成分時,原始舞蹈作為經濟文化形態的一種反映而得以流傳下來,就成為原始舞蹈遺存。
原始舞蹈遺存的文化特征,表現在既有原始的成分,又有現代人的感情;既有該民族(地區)文化形態的局限所形成的特點,又有周圍各民族文化對它的沖擊與影響。一些社會經濟文化尚處落后的民族,無論他們居住的地區多么偏僻、閉塞,他們依然是現今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受現代國家管理的。國家的政治、經濟無不對他們起著重要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決定著原始舞蹈遺存與原始社會的舞蹈有著根本的區別。基于此點,研究原始舞蹈的遺存時,既要研究它原始性的一面,又要考慮到現代文化對它浸潤的一面,要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加以研究。
注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