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譯本序

翻譯完《無名的裘德》的最后一章“重返克里斯特敏斯特”,心中全無以往脫稿時的輕松感,反而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壓抑感。幾天后,把思緒稍加梳理,原因便明了了。當時心中的壓抑感,顯而易見是裘德先生的最后結局使然。裘德先生垂危之際,臥于病榻之上,目中有光而無神,喃喃自語卻無人理會,絕望之中得不到一絲安撫,孤寂地離開了人世。裘德是一位尋常的人,有著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他不是背負巨大而沉重十字架的圣徒,理應享有幸福而不應經歷太多的磨難。然而,生活把他拋到底層,幸福屢屢與他失之交臂,不幸卻時時陪伴著他,揮之不去。基督教歷來有“煉獄”一說,認為世間人人都應坦然步入煉獄,煉盡罪愆,靈魂就可升天。如果真有煉獄的話,死亡對裘德來說應該算作解脫,他可以就此擯棄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到天國里去同上帝圍坐在一起吃餡餅了。[1]掩卷遐思,心中突然為裘德設定了另一種人生結局,乞求上帝準予裘德脫離塵世間的苦難,靈魂升天。

《無名的裘德》是英國19世紀末著名作家哈代的力作。小說主要描述的是一位名叫裘德的青年求學的經歷及其短暫的人生際遇。同時也描繪了19世紀末英國鄉村的風情和民俗,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世俗風情畫卷。

主人公裘德是個孤兒,自幼跟姑婆生活,天性善良,膽小懦弱。他不愿在鄉間平庸度過一生,一心想有個好前程,做一個神學博士,于是發奮讀書,苦心鉆研荷馬史詩、歐幾里德幾何學,成為鄉里遠近有名的“秀才”。阿拉貝拉是個頗有心計的鄉村女子,認定裘德是個誠實并且值得信賴的人,頻頻施展手段把裘德攏到懷里。單純的裘德經不住誘惑,終于同阿拉貝拉做成好事,倆人即告結婚。婚后,裘德發現阿拉貝拉十分虛偽,心中生厭。而且婚后的生活內容也不同于以前,他無法靜下心來念書。阿拉貝拉根本不希望他再跟那些勞神的書打交道,一心要他多掙錢,給自己買一些漂亮的衣服。夫妻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倆人終于分手各行其路。阿拉貝拉隨父母去了澳洲,而裘德則來到學府之都克里斯特敏斯特,執意要圓他的求學夢。他乍到克城,舉目無親,只好做工掙錢聊以棲身,準備安頓下來后再作打算。生活的艱難使他幾欲放棄求學的念頭。若不是巧遇表妹蘇,他可能早就離開了克城。

表妹蘇的出現,給裘德帶來了喜悅。特別是蘇的姣好的容貌、不俗的談吐、典雅的氣質,更叫他陶然若醉,同時也鼓起了他求學的勇氣。他分別給幾所學院寫了自薦信,請求到大學里進修,可是發出的信大都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只有一所學院寫了回信,卻出言不遜,竟勸裘德不要見異思遷,而應該繼續當他的石匠。裘德讀罷此信,好似大病一場,躲進一家小酒館喝了個酩酊大醉。

裘德求學無望,愛情上也極不如意。盡管他對蘇一往情深,可蘇還是嫁給了他小學時候的老師費洛特孫。英國有句名諺:“忙里結婚閑中悔。”看來,裘德和蘇的婚姻都屬此類。果不其然,蘇很快就品嘗到了她同費洛特孫這場婚姻的苦果。先是年齡上的懸殊,再者在感情上蘇覺得自己心里仍暗戀著裘德。于是,蘇和裘德好事多磨,終于生活到了一起。他們同居后,生兒育女,生活本來可以過得十分美滿,但世俗的偏見和教會的干預破壞了他們寧靜的旋律。蘇求職無望,裘德也四處找不到活兒干,二人只好變賣家當,勉強維持生計。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一雙兒女又離開了人世。從此,蘇的精神便徹底崩潰了。她認定這是上帝對她的懲罰,于是向教會低頭,回到了費洛特孫的身邊。裘德經歷了這一系列磨難后,身心受到了莫大的打擊。他絕望了,終日以酒澆愁,最后身染惡疾,不滿三十歲便離別了這個世界。

文學巨擘哈代在《無名的裘德》原序中說,該書只是為成千上萬的成年男女寫的,主要把一個壯志未酬的悲慘身世,加以沉重的詮釋。而這段警示錄,恰恰揭示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哈代與裘德有著同樣的生活經歷,很熟悉石匠生活。因此,哈代描述裘德的石匠生涯,完全是對自己青年時期艱難生活的追憶。石匠手持鐵錘鑿石,在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中度過漫長歲月,生活十分不易。所以,哈代力圖把裘德塑造成一位勤奮的讀書人,很有希望受到更多的教育,或許將成為受人尊敬的神學博士或者牧師。然而,哈代內心始終充滿了矛盾。他畢竟走過同樣的道路,深知成功之艱難。而在當時,石匠要想成為體面的讀書人,幾近鳳毛麟角,更遑論神學博士、牧師。于是,哈代筆下的裘德就成為《拉奧孔》[2]中的力士,被巨蛇死死纏住,徒有氣力,無法施展,痛苦萬狀。這種難以名狀的痛苦不僅來自肉體,而且也來自精神。

裘德一生中,最痛苦的莫過于兩件事——婚姻的失敗和求學無望。而這兩件事恰恰是男人一生中最為看重的——愛情和事業。上帝是最為公允的,賜給你美滿的愛情,就必將令你事業平庸,兩者只能取其一,“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一般說來,愛情的美滿應促進事業的成功,或者事業上的大器晚成可以彌補愛情上的缺憾。可裘德與愛情和事業都無緣,這不能不令人心酸。如果裘德是個平庸之徒,胸無大志,或者見異思遷、好高騖遠,那么他事業無成恐怕只會難過一時而不會難過一世。事實恰恰相反,裘德是位勤奮讀書、學識淵博的青年,學院里許多學生甚至不及他十分之一。曾有一次,他當堂背誦整篇經典,語驚四座。像裘德這樣的青年竟然不能進大學深造,荒唐之極卻又萬般無奈。裘德在萬般無奈之中耗盡全部心血,離開了人世,令人唏噓不已。

哈代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匠心獨運,與一般的作家迥然有異。在《無名的裘德》中,每個人物的相貌總是模糊的,幾乎說不出他們的面部特征,分不清究竟是圓臉還是窄臉,是慈眉善目還是兇神惡煞。或許,哈代認定人物性格與相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更愿意在描繪人物心理活動、語言和舉止上多用筆墨,從而刻畫出了性格鮮明的人物特征,令人讀罷久久不能忘懷。

哈代的故鄉是英國南部的多塞特郡,那兒草木繁茂,鳥語花香,一派田園風光,令人賞心悅目。他22歲之前,一直在故鄉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沐浴著美妙的自然風光。故鄉的田園景色對哈代日后的文學創作有較多的影響,《無名的裘德》的故事背景里,就流淌著一首恬淡的田園牧歌,悠遠而漫長,但余音慘淡且凄涼。小說中人物不多,雖然性格各異,但全無有悖情理的。沒有極度郁悒的,沒有歇斯底里的,沒有精神失常的,也沒有非常亢奮的,有的都是普普通通的飲食男女。他們終日勞作,過著平淡的鄉村生活。《無名的裘德》雖以悲劇告終,卻始終沒有激動人心的情節,沒有令人心驚肉跳的場景,更沒有陰險惡毒的小人。整部小說的情節依照作者設定的構思,在不為人們所察覺之中,一步步地發展成為悲劇。小說的結局雖然有壓抑感,但貫穿始終的卻是一股恬淡的生活氣息,這恐怕同作者詼諧的筆調有關。哈代不但以輕松的語氣行文,而且大量引用經典和民諺,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語言特色。《無名的裘德》中尋常的人物性格,顯然同哈代的故鄉生活有關。作者熟悉故鄉的凡人往事,那些生活在他周圍的人們無疑與他筆下塑造的人物有著血肉關系。至于哈代的創作動機,我們從他下筆的初衷即可發現端倪。哈代聲稱,《無名的裘德》只企圖把那種緊隨人類最強烈的戀愛之后而來的悔恨與愁煩,直率坦白地加以處理。這就意味著作者最為關注的乃是人類永恒的命題——愛情。

方華文

于1994年8月9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宁河县| 呼和浩特市| 八宿县| 沭阳县| 仪陇县| 措勤县| 博湖县| 龙岩市| 定陶县| 通许县| 婺源县| 宜宾县| 灵璧县| 安庆市| 江都市| 通渭县| 苍梧县| 额敏县| 武宁县| 中阳县| 罗定市| 石泉县| 锡林郭勒盟| 凤庆县| 红安县| 咸阳市| 佛冈县| 孟州市| 鄢陵县| 郴州市| 秦安县| 类乌齐县| 灵璧县| 乌拉特后旗| 延寿县| 沧州市| 阿拉善右旗| 顺义区| 昌江|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