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思考間,表達自生輝》
作者:張世偉
深夜的臺燈下,小陳對著電腦屏幕發呆。他想寫一篇工作報告,可敲下的每個字都像生銹的齒輪,卡在“邏輯混亂”與“詞不達意”之間。同事總說他“說話像亂碼”,他苦笑——明明讀了那么多書,為什么表達依然蒼白?
這場景是否似曾相識?讀書與思考的關系,像河流與河床——沒有河床的引導,再豐沛的水流也會漫漶成災;而缺乏思考的讀書,不過是文字的搬運工,永遠觸不到表達的源頭。
一、讀書:為思維開墾一片沃土
有人問:“為什么讀遍萬卷書,依然寫不出一篇好文章?”答案藏在《莊子》的寓言里:惠子嘲笑莊子的大葫蘆“無用”,莊子卻反問:“何不系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讀書若只為囤積知識,恰似守著葫蘆當水瓢;唯有將知識化為思維的養分,才能讓它成為遨游思想江湖的舟楫。
一位高中語文教師曾分享案例:兩名學生同樣熟讀《紅樓夢》,甲生能逐句解析隱喻,乙生卻從黛玉葬花聯想到“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孤獨”。甲生的表達是鏡中花,乙生的表達是水中月——前者映照書本,后者折射世界。讀書的真正價值,在于用他人的文字點燃自己的思想火種。
二、思考:讓表達扎根于生活的根系
某次作家座談會上,有人質疑:“思考太深會不會讓表達變得晦澀?”一位前輩指著窗外梧桐笑道:“樹的根系越深,枝葉越要向光生長。思考的深度從不阻礙表達,反而讓語言在泥土與陽光間找到平衡。”
想起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科普博主“腦科小林”。他將復雜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假如大腦是WiFi”的比喻:神經元是信號基站,多巴胺是流量密碼,而焦慮癥則是“路由器過熱”。他的每條視頻點贊破百萬,印證了一個真理:深刻的思考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而是找到現實與抽象的黃金交匯點。
三、表達:在書與思的共振中綻放光華
一位作家曾說:“好文章是讀出來的,更是‘走’出來的。”這里的“走”,既是腳步丈量世界的閱歷,更是思維穿透表象的洞察。某知識庫上有篇爆款回答《如何三句話說清量子力學》,最高贊答案僅26字:“微觀世界的骰子永遠在滾動,你觀測時它才肯躺平——愛情同理。”這短短一句,藏著讀書的積淀、思考的銳度與表達的靈氣。
某次TED演講中,一位程序員用“做菜”比喻代碼調試:“bug不是錯誤,是鍋里的半生不熟——你要么調整火候(算法),要么換個菜譜(架構)。”臺下觀眾既有IT精英也有家庭主婦,卻無一人皺眉。最高級的表達,從不是知識的炫耀,而是讓不同背景的人看見同一片星空。
四、在碎片化時代,重建書思表達的黃金三角
地鐵上刷手機的年輕人、直播間搶購的主婦、熬夜加班的上班族……這個時代似乎已容不下“讀書+思考”的慢功夫。但數據顯示,2024年知識付費用戶超5億,某視頻平臺“讀書類”視頻播放量年增300%。人們渴望的從來不是快餐式信息,而是能點燃思維的星火。
一位大學生在日記里寫:“我在《人類簡史》里讀認知革命,在洗碗時想‘虛構故事’如何塑造現代社會,在社團答辯中用‘公司圖騰’解釋企業文化——那一刻,我忽然讀懂什么是表達的自由。”讀書賦予我們翅膀,思考決定飛翔的方向,而表達則是劃過天際的弧光。
張世偉原創于2025年5月19日早上創作完成。
禁止任何媒體、網站、短視頻等平臺使用,違者必究。轉載或使用必須得到張世偉授權。正版發布于QQ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