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明朝的道德皇帝
- 視頻剪輯:盤點十大掌權女子
- 與清風無關
- 5965字
- 2022-11-14 15:54:11
第二百一十四章 明朝的道德皇帝
宣德時期第三個重要的國內發展是重新組織財政和特別在長江下游諸如蘇州和松江等府采取救濟措施。
如前所述,這些府負擔著很不公平的稅賦。有意在這個地區征收懲罰性稅賦的洪武帝后來已下令進行減免;
在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1428年期間,松江欠稅每年高達幾百萬擔。朱瞻基的北京朝廷既依靠田賦作為歲入,又依靠從長江流域運送的糧食來供養北京。這些運送的糧食宣德元年(1426年)估計達239萬擔。
正好兩年以后,運糧翻了一番以上,達548萬擔。 因此造成這一極為重要的區域減產的欠稅和農戶出逃,成了一件越來越受到關心的大事。
在這些府采用各種減稅免稅的計劃具有雙重目的:保持收入流入國庫,糧食運往北京。它們的實施還基于這樣的信念:帝國的富強取決于其農業人口的富足。
欽差大臣周干的報告使朱瞻基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稅賦負擔的嚴重性有了清晰的認識,周干是奉命去那里調查財政狀況的。他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的奏疏描繪了農民的逃亡、過多的欠稅以及由此造成的對當地居民和征稅工作的嚴重影響。
他提議減少官田的稅賦份額,清除稅吏的貪污行為,消滅當地官員的弊政。他請求朝廷指派干練的官員去管理這些府的財政事務,并派專使去監督他們的工作。
朱瞻基的注意力被這種情況所吸引,朝廷進行了討論;大學士支持減稅,戶部官員則反對,因為擔心減稅后的影響。
明宣宗巡邏又稱明宣宗巡邊,其中一次朱瞻基用數百鐵騎直驅前行,敵人看到黃龍旗,才知道是皇帝親征,于是全部下馬拜倒在地請降,朱瞻基將這些人捆縛抓獲,大勝而歸。
在明成祖時代,巡邊,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北征的代名詞。但在明宣宗時代,巡邊只是巡邊。"明朝偉大的永樂皇帝所貫徹的政策,即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輕的發展中的衛拉特勢力,是在他死后才見效的。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明宣宗巡邏希望罷邊主和,脫歡首領抓住機會,于宣德五年瓦剌首領脫歡密遣麥克零部落迎脫脫不花,宣德八年被脫歡立為大汗。
脫歡以脫脫不花汗的名義統一安樂王、賢義王及和寧王所部,并聯姻忠順王,逐漸侵蝕明朝邊界。
朱瞻基試圖清除軍事的腐敗現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統治。在歷次征戰中,貪污的軍官只動員窮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資時,向黎民百姓過分勒索。
他們非法地使用士兵作為自己的私人奴仆,侵吞他們的軍餉和口糧,扣發他們的冬裝。這樣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敗壞了士兵的士氣,助長了開小差,進而破壞了整個軍事組織和嚴重地降低了部隊的戰斗力。
為了清除這些弊病和恢復軍事組織的紀律,朱瞻基從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監察官員去視察和改進各省的軍事狀況。這些調查的一個目的是清查兵員花名冊,以確定各軍事單位實際的士等兵人數和所需的軍餉和口糧,從而清除貪污的主要根源。
這類使命稱之為清軍,從此成了御史們的正常任務。 另外,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年)頒布了關于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規定。
盡管這樣關注,軍事組織繼續受到管理不當、士氣下降和缺乏戰斗力等問題的損害。根本的原因似乎是軍屯未能給部隊提供糧食以及世襲的軍事制度中存在種種不正常的現象。
軍隊不再像在永樂帝時代那樣經常征戰,戰斗經驗很少。朱瞻基老是對犯罪軍官寬大處理,這是促成以上通病的一個因素。
他斷言,他們缺乏教育,因而不能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奮六世余烈,明初六帝以清太祖北征、清太宗北伐、清世祖北伐、清圣祖北伐軍事衡量,朱瞻基相當處于清世宗平定和碩特部之戰的階段,但"好圣孫"并沒有較為出彩的表現。
明太祖建國之初,既為中西文化交流遣使埃及,并派欽使到阿拉伯滿覬(麥加)政府聘請精于歷學專家翻譯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的科學著作。
明成祖更進一步建立舊港宣慰司、滿剌加外府、蘇門答臘官廠、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廠等貿易文化交流中心。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宣德朝文化交流的海帆不再遠航,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海禁政策也帶來了很多遺憾。使明朝成為一個的文明。
如果沒有海禁政策及中國人航海事業的衰退,那么中國人和歐洲殖民者的初步接觸很可能是在印度洋,而非東南亞。
如果是這樣,那么遠東和西歐文化圈的初步交融可能是另一番面貌。如果中國人接觸歐洲殖民者的前哨遠在印度洋,那么中國人無疑更加從容。
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等。書畫作品當作圖書贈重臣,上書年月及受賜者姓名,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在位10年中,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用兵交。
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為政以寬的措施,對宦官控制嚴格,改革科舉制度,史稱"仁宣之治"。
圖書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他命楊士奇、楊榮于館閣中擇能書者10人,取五經、《說苑》之類,各類副本,分別貯藏于廣寒、清署二殿及瓊花島,以資觀覽。又建造"通集庫"、"皇史晟"以藏古籍、檔案。內閣藏書約2萬余部,近百萬卷。刻本占十三成,抄本占十七成。史稱"當是之時,典籍最盛"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明朝周邊的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數十國前來朝貢明朝,幾乎是每年都來。
雖然在以前幾十年明朝經常遭受蒙古諸部落的騷擾,但朱瞻基在位時期的北方邊境還是比較平靜的。
這種暫時平靜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阿魯臺對東蒙古人的無可爭辯的領導已被永樂帝的無情征討所破壞。
結果,部落領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到朱棣去世時,阿魯臺已經江河日下,因為重新振興的瓦剌人在脫歡的領導下屢次侵入他的領地,迫使他東移。這樣,蒙古聯盟一分為二:阿魯臺領導東蒙古人,脫歡領導西面的瓦剌諸部落。
雙方戰爭不斷。 阿魯臺的領導權還受到在他控制下的兀良哈惕各衛的蒙古人的挑戰。
在明仁宗明宣宗統治時期,阿魯臺每年派遣納貢使團去北京,中國人則以珍貴的絲綢、緞子和其他的禮品回贈。明廷希望瓦剌萬一進攻時能夠從其處得到幫助,但阿魯臺十分虛弱,不能成為一個有力的盟友。
由于阿魯臺的無能,兀良哈惕蒙古人受到鼓舞,不時威脅中國邊境。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當這伙人襲擊中國領土時,恰好皇帝率領3千騎兵視察邊境,親自擊退了侵犯者。
后來對邊防作了一些變動。在戰略要地開平衛之南,中國軍隊在薛祿將軍的率領下在一些城市構筑防御工事。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事完成后,薛祿建議把邊境防務集中在此,放棄開平的前沿戍區,以便縮短供應線。這個決定后來被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因為它把幾百英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時又限制了中國軍隊,使他們越來越采取守勢。
同時在西面,瓦剌已經強大,并在宣德六年(1431年)擊敗阿魯臺。此事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沒有成功。
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納山之戰中,脫歡領導下的瓦剌部擊潰了阿魯臺并把他殺死。瓦剌無可爭辯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這次勝利后,脫歡保持著與明廷的友好關系。當他野心勃勃的兒子也先(死于1455年)繼任瓦剌的領導權后,立即試圖在蒙古腹地建立瓦剌部落的霸權,局勢就完全改變了。
朱瞻基在位期間,明廷設法改善與日本關系。朱瞻基恢復了與日本正式關系,由于日本將軍足利義持的敵意,這種關系在朱棣時已經處于冰點。宣德元年(1426年)、二年(1427年),朱瞻基單方面取消了關于納貢使團在永樂二年(1404年)的協定,以改善關系。他增加了準許來華貿易的船只和人員。但足利義持繼續阻礙任何協定的達成。
這些互相往來的活動恢復了中日之間的官方關系,其間關系雖然偶爾發生破裂,但是一直維持到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原因是雙方各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將軍及其繼承者愿意合作,是因為日本人熱衷于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進行貿易,并且獲得了厚利。明廷希望在鎮壓倭寇方面取得將軍的幫助。明廷認為,他們未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對方對他們慷慨大方的反應采取了半心半意的態度。但實際上將軍對海盜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
在這些有節制的關系中,一度短暫地恢復了皇帝主辦的海上航行。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朱瞻基命鄭和指揮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南洋的航行。重新集結的艦隊直到1年半以后才離開福建。按照皇帝的設想,它們的使命是恢復朱棣促進的納貢關系。艦隊沿著熟悉的航線重新訪問了約20個國家,航行遠及阿拉伯半島以及東北非洲沿岸。
朱瞻基為什么重新推動、然后又中斷鄭和的遠航,其原因至今不清楚。對此曾作出過種種解釋:國家資源的大量耗費、楊士奇和夏原吉的起作用的反對、對北方邊境防御的日益增加的關心、永樂帝死后明朝海軍力量的衰落。
這些因素的綜合肯定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很顯然,當朱瞻基下令恢復遠航時,他不顧朝廷的反對。在反對遠航最為激烈的楊士奇死后不久他作出這一決定的目的可能是抵消在安南大敗的影響和恢復中國在納貢屬國中的威信。
但是這些冒險行動引起的反對依然存在,他以后幾代皇帝就沒有認真考慮進一步的遠航了。
雖然明朝廷有充分理由中斷海外擴張,但其影響是深遠的。這項決定嚴重地影響海軍建制的力量和士氣,削弱了它的沿海防御能力。這從而促成了日本海盜在下一個世紀的進一步的掠奪。
最后,明朝從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系,而此時歐洲列強正開始進入印度洋。朱瞻基統治時期不但標志著中國在歐洲水域的統治地位的結束,而且是明帝國孤立于國際事務的開始。
哈密衛,是永樂皇帝以蒙古義子所立,地位比"擬親王",作為明朝的情報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永樂五年七月一日壬子,朱棣敕宋晟以兵五百或一千,選才能之將率領,赴哈密
宣德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丙子,涼州衛、永昌衛、山丹衛土韃官軍,擺擺羅哈剌等七十家居哈密者,皆思歸,令怕哈木來奏:'愿赴京師效力'。
上遣內官李信、林春赍勑諭,哈密忠順王卜荅失里、忠義王弟脫歡帖木兒,'俾悉遣來'。宣德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忠義王為侄兒忠順王卜答失里奏求與弩溫答失里結姻的婚娶禮幣,同一天瓦剌順寧王脫歡亦奏求弓刀等物,命悉與之。
當時明宣宗無意出兵,故而也聽之任之。
朱瞻基對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旱澇和蝗蟲災害的報告的反應是迅速的。在正常的制度范圍內,他對受災區采用各種各樣的救災措施,諸如免稅一至二年,減收田賦二至四成,分發免費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吸引難民重返家園。
為了保證取得理想的結果,皇帝鼓勵地方官員履行自己的職責,并常常派欽差大臣去各受災區監督工作的進行。歷史學家一般都盛贊宣德帝全心全意地關心人民的福利。
明朝初至中葉娼妓業尤為發達。
他繼位時,國家政綱松弛,官員日益腐敗淫逸,終日紙醉金迷,縱情享樂。朱瞻基終于無法忍受滿朝文武的生活作風日益敗壞,宣德四年(1429年),決定在全國裁汰官妓,嚴肅法紀。
他下令查封了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大批妓院,廢除了原有的官妓制度,禁止官員攜妓宿娼。但對民間娼妓業卻沒有什么限制。
明宣宗將兩京一十三省經營了數十年的官營妓院全部革除,嚴令御史糾察官員德行品性,膽敢違令狎妓宿娼者,必然罷職,永不敘用。而士子嫖妓,也要受處罰,甚至在科考中不予錄用。
對明代開國即繁榮兩京的國營妓院酒樓來說,這一禁令無疑是災難性的。其后不久,曾經繁華靡麗的教坊女肆半行拆毀,歌樓舞館,化為廢井荒池。
但是對文武百官而言,緊張的氣氛只在暫時。雖然官妓被取締,官員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入妓院,但是他們在家中仍然蓄養女樂家妓,查無可查,禁無可禁。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駕崩。在朱瞻基短暫的作風整頓之后,明朝上下百官被壓抑的酒色之欲迅速反彈,整個社會"淫風大熾"。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于用人,嚴懲貪官污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
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明代,朱瞻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鮮有有作為的皇帝,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
交址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址用兵,應該說,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系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在施政時,朱瞻基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采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
可是,他在強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權威方面,表現了強有力的領導才能。當出現危機時,朱瞻基的行動是果斷和負責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從安南撤軍的最后決定時就是如此。
此外,他深切地關心公正的施政。雖然他在對待失職的官員時是嚴厲的,但除了懲罰宦官外,他很少判處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審判。他一貫命令復審嚴重的刑事案件,而這樣的再審理在他統治時期使數千名無辜者獲釋。
總之,朱瞻基的統治是明史中一個了不起的時期,那時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政府有效地進行工作,盡管宦官日益參與了決策過程。
及時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國家行使職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兩者是賢明政治的基本要求。
后世把宣德之治作為明代的黃金時代來懷念,這是不足為奇的。
朱瞻基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污點,總之,瑕不掩玉,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于宣宗來講都并不夸張。
但是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
胡世寧:"我太宗文皇帝雄武冠絕古今,徼外四夷無不臣服。是以北封元之遺孽阿魯臺為和寧王,馬哈木為順寧王;西封脫脫為忠順王;東北置奴兒干等都司衛所二百余處。皆以撫綏戎落,藩屏中國。
至于南討黎季牦,復古中國之地,建立交趾布政司,尤為偉績。宣宗以來,黎賊復據交趾,殺官劫印,不可勝紀。阿魯臺亦為馬哈木所并,其東北各衛所亦皆兼并不常,存亡莫考。先朝(宣宗)皆置之不問,蓋不勞中國以事外夷。"
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備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軍,私借一馬者,皆有重罰,雖有興造竟不勞軍,三十馀年海內晏然。太宗文皇帝遷都北平,于武備尤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虜遠遯。宣德以來武備漸弛,迨至正統,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敗邇。
《明史》贊譽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