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漢朝筆下的秦朝興亡史
- 視頻剪輯:盤點十大掌權女子
- 與清風無關
- 3354字
- 2022-11-14 15:54:02
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朝筆下的秦朝興亡史
那么最好的制度下的秦朝是如何滅亡的呢?
秦朝的滅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事情。
當然了,關于歷史的片段,我們都是從史書上看到的。而距離秦朝最近的王朝,自然是漢朝。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勝利者的筆下,歷史只不過是一個沒有穿衣服的人,你怎么給它著色,它就怎么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你完全相信歷史,而不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那么你永遠都會被有些人蒙在鼓里。
首先我們要先看看,秦朝為什么會二世而亡?
如果翻開漢朝古籍的話,關于秦朝滅亡的事情無非就是暴政兩個字。
為了表彰自己的正統性,也為了說明自身起義的正義感,漢朝的統治者向老百姓宣傳,正是因為秦朝太混蛋統治才殘暴,老百姓活不下去,所以我們大漢朝才會站出來鬧革命。
我們漢朝就是為了替老百姓討個公道,我們漢朝才是好人,才是真心對老百姓好。
如果你相信漢朝的宣傳,那只能說明你是個十足的SB,或者說你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豬。
歷史上,每一個新朝代的誕生,都會抹黑前面的朝代。
而在一個新朝代的宣傳冊子中,都會寫滿了前朝統治如何的黑暗,人民群眾苦不堪言,所以我們新朝代替天行道。
歷史是輪回的,對吧。
所以這些每一個曾抹黑前朝的朝代,都會被后面的朝代抹黑。
其實這也怪不得人家,畢竟歷史是血腥的,對吧。
哪一個朝代,沒有點兒齷齪骯臟的事情?
年輕人,不要太天真單純。
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
當然了,還有很多人不認同統治殘暴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
所以,他們另外找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
第一個有趣的原因:秦朝實力最強的軍隊都在南北邊疆,秦朝的核心統治區關中和首都咸陽附近,兵力空虛
這里要詳細說明一下了啊。
這個的確是事實,但是不要忽略另外一個事實,以蒙恬的軍隊為例,他們是邊防軍,除了邊防軍,秦朝在每一個郡縣,也有駐軍,為什么秦朝中央政府直接認命的郡縣官員,無法借助郡縣的駐軍,第一時間鎮壓農民起義。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以陳勝吳廣為首的叛亂,發展的太快,波及的范圍太廣,似乎是突然之間,全國各地都爆發了叛亂,反政府武裝發展太快,一下子就超過了秦朝的鎮壓力量。
第二個有趣的原因:有人從現代管理學理論,找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
他們認為秦朝突然將原來在秦國一個地方實行的制度,推廣到全國,水土不服,導致社會動蕩,最終崩潰。
秦國國家小,而秦朝滅亡了六國,地盤、人口擴大了很多倍,整個國家的國情比秦國更復雜,貿然在全國推廣過去在秦國實行的制度,會激化各種矛盾。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后來中國很多王朝,不也是從一個小地盤慢慢走向統一全國的么?
他們不也是把原來在一個小地方實行的制度,推廣到全國的么?
那么,他們為什么沒有出問題呢?
美國的國家制度,不就是原來東部十三個殖民地么?
怎么,秦朝就死了呢?
第三個有趣的原因:
秦朝統一全國之后,統一全國的貨幣,牢牢掌握貨幣發行權,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貨幣供應不足,發生嚴重通貨緊縮,經濟瀕臨崩潰,最終造成天下大亂。
這個有點腦洞打開,可以寫玄幻小說的節奏了。
看到他的分析,你會突然有個想法:原來2000多年前的秦朝,我國金融就已經這么發達了。
金融危機就可以摧毀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之一。
我覺得,這屬于過度解讀,沒那么夸張。
那個年代,商品經濟不發達、金融不發達,通貨緊縮沒那么大的破壞性。
而且,自從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每過十年,幾乎都會發生一次金融危機,可是大英帝國也沒滅亡啊。那么,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其實真正導致秦朝滅亡的病根,其實是土地制度。
簡單說,秦朝沒有及時進行土地改革,導致秦朝最終走向滅亡。
土地是任何一個王朝,任何一個政權所不能忽視的根本性問題。
土地問題搞得好,一個政權、一個王朝才可以長治久安。
說到這個認識,熟悉近代史的人,相比深有感觸,絕對百分之百認同。
但是為什么說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很多人就會犯迷糊呢?
秦朝面臨的土地問題,是怎么來的?它又是如何拖垮秦朝的呢?
這事兒要從商鞅變法開始。
商鞅變法的重中之重,是土地改革。
過去,秦國的土地歸貴族擁有,國家保護貴族的權益,貴族向國家承擔兵役等義務。
畢竟貴族數量是有限的,春秋戰國時候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貴族不夠用了。
而那些依附于貴族的奴隸、農民,由于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沒有權利,沒有尊嚴,根本不愿意替國家打仗。
所以,一開始的秦國特別菜,不斷地被別的國家按到地上摩擦摩擦。
秦國的國君受不了這種侮辱了,于是高薪聘請商鞅作為職業經理人,在秦國進行改革。
商鞅的思路很簡單:怎么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讓東方六國陷入秦國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呢?
腦洞的他設計了一個方案:
把貴族私有的土地,強行收歸國有,把荒地收歸國有,把沒有主人的土地收歸國有,盡可能地把土地收歸國有。
國家把土地的使用權分給老百姓。
但是,這是有條件的。
一方面,分到了土地之后老百姓必須為國家打仗,為國家服徭役,為國家生產糧食和其它戰略物資,為國家納稅。
另一方面,如果老百姓獲得了軍功,或者成為了勞動模范生產小能手,那么你的爵位(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就會升級,隨爵位的升級,你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更高的官職。
商鞅變法真的太好了。
秦朝人瘋了,每一個人都變成了軍國主義分子。
只有打仗,才能活下去,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在那個時代,男人需要的一切,必須在戰場上才能獲取。
憑借著商鞅的天才設想,秦朝異常兇猛,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然而,等秦朝建立之后,商鞅的這套制度,面臨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難題:
它沒辦法在秦朝全國推廣實行。
土地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難道只有商鞅是聰明人,難道只有秦國是聰明的,東方六國為什么不進行土地改革呢?
其實,商鞅變法的措施,不是商鞅想出來的,這些措施很早就在東方六國出現了,也在東方六國實行了。
但是,東方六國有一個大問題:
人口多,土地少;貴族勢力太強大。
它們沒有能力進行徹底的土地改革,最終國力被秦國超過。
現在,秦朝統一全國了,土地改革的問題也難倒了秦始皇這一千古一帝。
秦始皇束手無策,李斯束手無策。
最后,想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秦始皇心里想:
我這一代人,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了,那就留給子孫去解決吧。
秦始皇最后選擇實行一國兩制:
原來秦國的地盤,實行土地國有制;后來東方六國的地盤,實行土地私有制。
但是,秦始皇沒想到,土地問題這顆雷,爆了。
對東方六國土地上的老百姓和草根來說,他們很不滿:他們沒有像老秦人一樣獲得土地,但卻同樣要承擔繁重的徭役。
對東方六國土地上的貴族來說,他們也很不滿:他們擁有土地,但因為國家被秦國滅了,失去了政治權力。
好么,這一下,東方六國的窮人和富人,對大秦朝都非常不滿。
在秦朝滅亡六國之前,東方六國的窮人和富人,是勢同水火、勢不兩立的,是大秦朝,是秦始皇,讓他們擁有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
幾乎就在一瞬間,東方六國的窮人和富人,紛紛起來造反了。
在東方六國統治基礎十分薄弱的大秦朝,完全招架不住,很快就被揍趴下了,完全沒有回過神來。
后邊的大漢朝,撿了一個大便宜,秦末東方六國發生了大動亂。
秦末的動亂主要發生在東方六國。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東方六國的很多貴族、地主、有錢人,在動亂中被消滅了,總體人口也因為戰爭下降了,于是,大漢朝順理成章的在東方六國,進行土地改革,為一個強盛的大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這樣,大秦帝國啃不動的硬骨頭,就這么輕而易舉的被漢朝吃干抹凈了。
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假設一下,作為秦朝的統治者,作為秦始皇、秦二世,作為秦朝的丞相,怎么樣,去啃一啃土地改革這塊硬骨頭?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東方六國,暗中布置軍隊。
慫恿、引誘六國貴族造反,果斷鎮壓,乘機收回他們手里的土地,分配給參與鎮壓叛亂的秦軍士兵,這樣等于布置了更多的力量。
被動等待叛亂發生,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叛亂者一旦叛亂,往往都是做好了一定的準備。
引誘、慫恿、逼迫他們叛亂,可以更輕松的鎮壓他們。
明朝建文帝削藩、清朝康熙小麻子逼迫吳三桂造反,都采用了這樣的策略。當然,建文帝最后玩脫了,誰讓他碰到了牛逼的朱棣呢,他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