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劉邦的智慧
- 視頻剪輯:盤點十大掌權女子
- 與清風無關
- 3611字
- 2022-11-14 03:32:09
第一百七十九章 劉邦的智慧
劉邦,一個市井地痞。
這是蒼穹鏡給出的評價。
在吳辰的眼中,這個地痞皇帝與大明的朱元璋一樣,可以說都是市井草莽英雄蛻變到帝國掌權者。
這兩位帝皇能夠在華夏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不僅僅是因為命運跌宕起伏的精彩,還有就是小人物走向天下的驚心動魄。
而且,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領導的藝術,是知人善用的眼光和魄力。
這一點上,朱元璋做的好,劉邦做的更好。
知人善任,這是我們經常要說到的一個詞。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當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這個是很難。
而劉邦卻恰恰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是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
下屬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應該將他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適。
這是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的主要原因。
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
作為一個領導,要想真正掌握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這是劉邦最喜歡的道理。
劉邦這個人別看不怎么樣,但對人心的把握還是很準的。
劉邦用韓信帶兵,讓張良出謀,用蕭何保后,漢軍的一切都被安排得有條不紊,劉邦也因此而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他在做了這一些事情后,整天就待在帳中,當然,最關鍵的事情他還是喜歡聽從這些文臣謀臣的建議的。
這就是劉邦最大的優點了。
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這就是劉邦比項羽最得人心的時候。
所以劉邦的隊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
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人都有。
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歷史證明,劉邦的用人策略是對的。
而且在劉邦的隊伍里面,有很多人曾經是項羽手下當差的。
項羽這個人太過于跋扈,所以很多人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
對于這些曾經的敵軍,劉邦沒有任何的顧慮,反而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這無疑是最大的收買人心了。
這些名人中有韓信、陳平。
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先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劉邦“大悅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
劉邦沒有任何官架子,反而對這些人坦誠相待。
這就不僅反映出劉邦的素質問題,而且更是展現出了個人的魅力。
對于這些人才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多大的金錢財物,而是需要尊重和信任。
劉邦知道,留下人才,就要尊重人才。
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
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么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
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就得到了消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大王打得過項羽嗎?
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
后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比得過項羽嗎?
劉邦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
之所以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是由于劉邦有一個前提,就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就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
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后,得到劉邦的信任,讓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里說陳平的壞話,然而劉邦還是堅持對陳平委以重任。
當時,劉邦和項羽正處于一個膠著的狀態,誰也吃不掉誰,為了讓陳平能夠成功的實施反間計,劉邦撥款黃金四萬斤給陳平,并且不問出入,可以想見劉邦對陳平的信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邦的用人之術是典型的帝王之術,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極度地猜忌,只不過他猜忌的不動聲色。
但他手腕高明,這是一切所謂有為君主的通例,也非劉邦一人而已。
劉邦奪取天下以后,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正是由于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
劉邦用韓信也要承擔用人失誤的責任,韓信的職務與其他人是不同的,韓信被任命為大將軍,大將軍是統兵打仗的。
秦末亂世中,兵權是諸侯們賴以爭霸天下的資本,是不會輕易讓予他人的。
比如說,陳勝派出自己的部將武臣攻打趙地,武臣帶著陳勝給他兵馬攻下了趙地后,自立為趙王,與陳勝平起平做,陳勝毫無辦法。
劉邦不是陳勝,所以他不會輕易把兵權交給他人,即使是他手下的部隊越來越多,劉邦對軍隊的掌控能力是秦末所有諸侯中最強的。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了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后就馬上給了韓信兵權。
定三秦之戰中,沒有韓信率軍作戰的任何記錄,彭城之戰,也沒有韓信率軍作戰的任何記錄,所有的命令都是出自于劉邦。
事實上,在定三秦與彭城之戰中,劉邦雖然拜了韓信為大將軍,但這個時候劉邦還在考驗韓信的能力,還定三秦之戰是韓信提供的謀略,這在史書中也有記載:
《史記 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
韓信提供計策,劉邦負責具體實施,從結果上看,韓信這個時候只是作戰參謀。
韓信是沒有兵權的,而劉邦手下的其他將領或多或少都有作戰記錄,比如樊噲:
這是樊噲獨自率領一軍參與作戰的記載,唯獨韓信沒有,同樣的記載在韓信的傳記中也有:
《史記 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如果劉邦想要考驗韓信,應該給他一支軍隊讓他率軍作戰,邊作戰邊考驗,才能證明韓信是不是人才,但是劉邦顯然并沒有這樣做。
這說明劉邦實際上是把韓信雪藏起來了。
盡管這個時候韓信是大將軍,但實際上,劉邦并沒有重用他。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大敗,然后漢軍一潰千里,一直到逃到京、索之地才穩定了陣腳,京、索之地在滎陽附近。
這個時候開始才有韓信率軍作戰的記載,韓信收復了潰兵與劉邦在滎陽會合,然后在京、索之地打敗了楚軍。
韓信只是參與京索之戰的其中一員將領,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他是指揮者。
盡管他是大將軍,他在京索之戰也只有率領了一支漢軍參戰,而且這是韓信第一次真正獨自率軍作戰,韓信之所以有這個機會,是因為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后聽從張良的建議,張良建議劉邦重用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彭越。
《史記 留侯世家》: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張良向劉邦進言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羽有隔閡。
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
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
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么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所以這時候韓信才真正有了獨自率軍的機會。
劉邦一向聽從張良的建議,酈食其給劉邦出了個分封天下諸侯的餿主意,張良聽說后,馬上勸說劉邦這個計謀是錯誤的,劉邦馬上就聽從了。
這說明劉邦是分得清意見正確與否的,雖然偶爾會犯錯誤,但劉邦很快能改正過來。
京索之戰后,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獨自率領一支軍隊北上開始攻打魏王魏豹。
于是,從這之后,韓信就開始了獨自征戰,直到這時候,韓信才真正擺脫劉邦獨自領兵。
但是劉邦對軍隊的控制力是不可小視的。
孔將軍、費將軍、灌嬰、曹參都曾經在韓信手下配合韓信作戰,這些人是劉邦的心腹,更忠心于劉邦。
劉邦在滎陽有一次全軍覆沒,劉邦和夏侯嬰兩個人進入韓信的軍營,隨后進了韓信的臥室,拿走了韓信的兵權,等到劉邦一切都做好,韓信才醒來,如果劉邦想要殺韓信,韓信早就死了。
劉邦能順利進入韓信的軍營和臥室,這說明韓信手下人是認識劉邦的。
以韓信的治軍水平,不太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這只能說明劉邦在韓信軍中安插了眼線和親信,這些人是忠心劉邦。
韓信的軍隊的補給全部由蕭何提供,韓信只負責治軍與打仗,后勤補給與兵員提供,都是蕭何解決的。
所以韓信的軍隊不是一支完全獨立的軍隊,同時劉邦提供的韓信的都是新兵,一旦韓信把新兵練成老兵,又被劉邦給征調走了,然后再提供新兵。
劉邦這是把韓信當成新兵訓練營,同時也讓韓信無法培養親信,這同樣是劉邦控制軍隊的手段。
所以,劉邦從來也沒有真正把兵權給韓信,并且劉邦一直在防備韓信。
劉邦連沒有兵權、而且與自己知根知底,同一個縣出來的老鄉兼曾經的同事蕭何都猜忌過,更何況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韓信。
后來盡管有蒯通勸韓信自立,實際上韓信是沒有自立條件的,韓信知道自己一旦自立,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事實上,韓信最后的結局悲慘,這與劉邦當初在韓信時的手段是息息相關,而韓信在政治上的表現,又足以讓劉邦產生猜忌之心。
韓信雖然軍事才能極其突出,但在劉邦的用人之道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如同孫悟空不能逃離如來佛的五指山一樣,韓信至始至終沒能逃離劉邦的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