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劉裕(公元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生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
中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公元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話說,劉裕自幼家貧,后投身北府軍為將。自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起,他對內(nèi)平定孫恩起義,消滅桓楚、西蜀及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jù)、反抗勢力,使南方出現(xiàn)百年未有的統(tǒng)一局面。
對外消滅南燕、后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鐵騎,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也就是,民間演繹戲稱的“劉裕滅六帝”。
兩次北伐,前后滅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后長安,雖在一年多后得而復失,但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劃入劉宋版圖,“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為劉宋永初和元嘉年間,休養(yǎng)生息,出現(xiàn)“余糧息畝,戶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唐代史學家朱敬則稱贊此次北伐:“西盡庸蜀,北劃大河。自漢末三分,東晉拓境,未能至也。”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稱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憑借著巨大的軍功,得以總攬東晉軍政大權,官拜相國、揚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南朝宋,或劉宋。
劉裕建宋后,冊封長子劉義符為皇太子,太子妃司馬氏。
司馬氏,晉恭帝司馬德文之女。劉宋與司馬氏是姻親。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劉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歲。
七月,葬于丹陽建康縣蔣山的初寧陵,廟號高祖,謚號武皇帝。
同年,皇太子劉義符繼位,時年17歲,下令大赦。次年,改年號為景平。
尊皇太后蕭文壽為太皇太后;尊生母張夫人為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馬氏為皇后。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6月),輔政的宗親權臣,以政變廢新帝劉義符為營陽王。皇后司馬氏則被剝奪皇后稱號,降封為營陽王妃。
不久,遷居外地或者在宮室被看管起來的營陽王被殺,時年19歲。
又派人殺劉義真(劉裕次子)于新安(今安徽省徽州市),后立劉裕三子劉義隆為帝。
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
史載,劉義隆登基后并未為難前面廢黜或賜死的帝王親王等貴婦女眷,廢了的皇太后張氏和皇后司馬氏也得以壽終正寢。也是這時期通行的做法。
如同禪讓。
南齊也是這般取代了劉宋。
這一時期,北朝所在北方,也是戰(zhàn)亂頻繁。
魏宮也未能幸免。尤其是,魏天子晚年時期。譬如,魏太武帝拓跋燾晚年脾氣暴躁,誅戮過多,常在殺完人之后,后悔莫及。
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拓跋燾聽從了北方士族崔浩的建議。在繼續(xù)推行漢化改革的同時,對于當時北方遺留的世家大族,進行了全方位地拉攏。
當時的范陽盧氏、博陵崔氏、渤海高氏等全部進入到北魏政權的核心統(tǒng)治集團。
文化方面,拓跋燾深受當時道家領袖寇謙之的影響。甚至尊其為“國師”,并將道教定為了北魏政權的國教。
北魏國教是道教,沒有提,就是沒有改。明確提到的有唐朝道教,宋朝道教,元朝道教,明朝道教,后世沿用。就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提,就是后面的都沒有改。
與此同時,他還加強對于傳統(tǒng)儒教的重視,修建了以儒學為教育原則的學校,修建太學祭祀孔子。
公元450年,漢化改革的主力崔浩因“國史案”等坐罪被殺,同時眾多的官員和貴族皆以連坐之名處死。
北魏初年的改革,影響深遠,雖未達到預期,也促進了儒道釋如同民族融合般,在北魏的發(fā)展融合。北魏接下來的天子,基本沿用。
而在這一時期,由于刑罰嚴酷,國內(nèi)曾經(jīng)幾度政局混亂。
太武帝拓跋燾也常常殺了人就后悔,也說了,不該處死崔浩。后來,又逼死了景穆太子拓跋晃。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二月初五,太武帝拓跋燾遇弒,身亡。
拓跋燾時年四十五歲,在位二十九年,葬于云中金陵,廟號世祖,謚曰太武皇帝。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三月,擁立太武帝拓跋燾十一子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拓跋余又遇弒,身亡。
擁立景穆太子拓跋晃長子拓跋濬,即位為帝,年號興安。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拓跋濬病逝,年僅二十六歲,謚號文成,廟號高宗,葬于云中金陵。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拓跋濬逝世后,皇太子拓跋弘登基為帝,年方十一歲。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拓跋弘突然病死,年僅二十三歲,謚號獻文,廟號顯祖,葬于云中金陵。
史書都有疑,獻文帝拓跋弘暴斃,是被毒殺。而同時期,除了有北逃官員,南朝宋官員投奔北朝,來了北魏。
必然也有南逃官員,北魏官員投奔劉宋。三人成虎。
不只是,魏宮看宋宮,也在一江之隔的宋宮看魏宮。
宮里這么說,消息流傳到了民間,也這么說。
或者,猶有過之。而同時期的宋宮,還有個被疑暴食而亡的宋明帝劉彧。
劉彧(公元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字休炳,小字榮期,徐州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公元466年~472年在位,宋武帝劉裕的孫子,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劉駿異母弟,母為沈容姬。
話說,劉彧生母早逝,由孝武帝劉駿之母路太后撫養(yǎng)成人,初封淮陽王,后改封湘東王,歷任秘書監(jiān)、中護軍、侍中兼衛(wèi)尉、領軍將軍等要職。
前廢帝劉子業(yè)即位后,出任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公元465年),劉子業(yè)遇政變身亡后,即位。
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冊長子劉昱為皇太子。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劉彧病逝,時年三十四歲,謚號明皇帝,廟號太宗。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四月,劉昱即皇帝位。
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五月,任命蕭道成為宰相。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劉昱遇政變身亡,年十五歲,追廢為蒼梧王,史稱宋后廢帝。
奉迎其弟安成王劉準為帝。
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被迫禪位于蕭道成。同年五月,被殺于丹陽宮,年十三歲。謚為順皇帝。
六月八日,葬劉準于遂寧陵(今南京江寧)。史稱,宋順帝。
南齊代宋。
而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登基初年,據(jù)說,也有權臣乙渾。太師府四小姐馮清是在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夏六月里聽說的。
在公主府里,安樂公主詔了她去,說是看看她哪個字寫得好。而太師府四小姐馮清,說起來也是魏宮的馮才人,四品女官。
是要陪著公主讀書寫字的。但魏宮適齡的公主出嫁了,余下的,也有。說是怨不得她的。
宮里貴人是這么說的。自出了魏宮,這還是頭一回詔她過府一敘。
太師府四小姐馮清想起正月里,循例陪著母親去了魏宮,又見了西宮娘娘等宮里貴人。
也有些受之有愧。便坐得端正了些。然后,她跟前的丫鬟彩云便聽得安樂公主說了句:“夏四月,祭祀天地,四月初一宋人就來了使者朝貢。”
馮清也聽她母親提了一句,說是魏天子邀請他們觀禮,去的人便比往年里都多。
說是人山人海的。她的哥哥們,在天子跟前行走的行走,或者管著天子的御馬,出行,陪著天子外出的。
那一日,也在維持著秩序。馮清便回了句,“今年不巧,我就沒有去了。”
也是三月初一日食,初二便在京城平城大赦。
四月里祭祀,魏天子便也親自祭祀。說著穿戎裝領著宗親貴婿二十騎,騎馬繞壇。
也是天子自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親政以來,頭一次。《魏書》載,太和三年四月,“有事西郊”。
即為,魏天子拓跋宏親行西郊郊天。
“聽說,宋人的使臣也沒有走。”安樂公主捧茶,笑吟吟的,隨口說了句。
南朝宋升明年間(公元477年~479年),宋帝劉準派遣使者殷靈誕、茍昭先,出使北魏。
宋使殷靈誕,原為南朝宋官員。得知南齊高帝蕭道成接受宋朝禪讓后,殷靈誕便對北魏接待使臣的典客官說:“宋、魏通問修好,一方的憂患就是另一方的憂患。現(xiàn)在宋朝滅亡了,魏朝卻不肯相救,兩國和睦相親還有什么用處!”
史載,殷靈誕便對北魏的典客官說,“宋、魏通好,憂患是同。宋今滅亡,魏不相救,何用和親!”
“……便也有消息說,宋人原是來聘問。”安樂公主看著案幾一側(cè),宮女手里抱著的窗紗,接著說,“都是說要去宋人那里。魏宮也是的,說是送嫁六妹,耽誤了,窗紗才送了來。”
話說,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春三月,彭城公主出嫁了。駙馬,丹陽王世子劉承緒。
“顏色倒是鮮妍。”太師府四小姐馮清也是要順路去一趟魏宮。來的時候,她母親博陵公主跟她說了一聲,也是順路去取窗紗的事情。
不想,安樂公主順路都取了回來。
然后,就聽安樂公主接著說,“想是六妹妹出嫁,多備了些。卻也都是好的。給了我,倒像是我在替他催你了。”
話說,獻文皇帝駕崩前,便替魏天子拓跋宏相中了太師馮熙嫡出的女兒。太師府四小姐馮清,是太師馮熙和博陵公主嫡長女。
只是太師府四小姐那時年幼,便只是定了親。
到了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宗親里知道的便多了。安樂公主也是拿此事打趣太師府四小姐馮清。
“你既得了我們的好,什么時候嫁到我們家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