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的古建筑分上中下三段,上為屋頂,中為屋身,下為臺基。
中國古建筑屋頂作為整個建筑的最上段,在形態上的顯著特征是大屋頂,它經常被稱為中國建筑之冠冕;在功能上是古建筑最上層能遮風擋雨、排泄積水,并且起覆蓋作用的圍護構件。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時期,陶瓦開始代替茅草鋪貼在屋頂上,作為防水材料使用。坡屋頂和瓦的使用,構成我國傳統建筑重要的排水系統。
在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早期遺址,曾發現瓦片遺存。一系列西周時期遺址出土的瓦、瓦當、瓦釘等。而灰瓦在南北朝以前普遍使用。
現存的唐代建筑屋頂布滿灰瓦,風格古樸凝重。北魏時,由西域傳入琉璃技術。遼寧旅順南山里東漢墓出土的陶屋明器,所反映的民居建筑形象,其屋蓋被認為提供了凹曲屋面雛形的標本。
凹曲屋面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該做法,從南北朝晚期或隋代以后才在民間盛行,成為后來中國古典建筑屋頂的標準式樣。
而東漢墓中就有了。也就是,這種建筑樣式,在漢朝時就出現在王公貴族的府邸。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時期,這時期的屋頂正脊與鴟尾銜接成柔和的曲線,出檐深遠,給人以莊重而柔麗的渾然一體之感。
尤其在北魏時期,統治階級對都城的規劃與建造,漸漸呈現出北向南學的態勢。每一個都城,都有各自的建筑分步規劃,宮城、官署、民居各踞一隅。
都城的街道,將民居劃分出里坊。圍墻,每一個里坊必筑,如畫圖一般將民居分割為方格形狀的圍棋棋盤樣。
圍墻內,貴族府第一般有回廊、庭院、四合院廂房,依據各家需求而選擇修建。盡管各家居室排布不一,但主屋始終居于宅院的中心。
這些貴族府第,都有龐大的庭院和高聳的房屋基座。庭院里養花種草,引水蓄池湖,建造假山如居山間,自然與繁華,交融交織。
券洞式宮室立于基座內,立柱支撐起二層閣樓屹立于基座上。帶鴟尾的大屋頂如騰飛的鳥翼,凌空展示著主人家的闊氣與地位。
主屋居中,彰顯著各居室中居住之人的等級地位。這些居室,它們大體造型一致,共性鮮明。
屋頂采用“大屋頂”。屋身以木構架為主,由立柱承重。臺基雄偉方正,基中慣有券洞宮室,基上慣用木欄桿或石欄桿。
其中,北方地區建筑,堅實粗獷,采用土木混合結構。在木構架基礎上,夯土臺、夯土墻以加固承重。南方地區建筑,空透精巧,采用木結構。
佛教建筑也隨著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廣泛傳播,而興起。
魏晉南北朝都城
中國古代3~6世紀分裂政權的政治中心。這個時期曾先后出現過許多疆土大小懸殊、運祚長短不一的割據政權。
每個政權各有作為政治中心的都城。由于政權紛立、更迭頻繁,所以都城的地域分布很廣,遷移變化也很大。
長時間建都的城市
這個時期比較穩定,定都時間較長的都城有下列幾個:
長安
西漢舊都。兩漢之際,因戰亂已遭受嚴重破壞。
公元190年,董卓為亂,挾漢獻帝自洛陽遷長安,至公元196年獻帝東還洛陽,為東漢都城六年,其后,長安再度遭受破壞。
西晉末,首都洛陽被漢劉曜攻占,懷帝被俘。公元313年,愍帝在長安即位,公元316年,劉曜又圍攻長安,愍帝出降,西晉亡。
此后,十六國的前趙、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長安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
但有的政權為時甚短,如前趙僅存十一年。有的僅占關中部分地區,如前趙、后秦。故雖為都城,因戰亂不息,長安城始終未能恢復昔日繁榮。
洛陽
東漢舊都。公元190年,董卓逼獻帝遷長安時,“悉燒宮廟官府居家”,洛陽慘遭毀滅性破壞。
六年后,獻帝東還時,“宮室燒盡,街陌荒蕪”。同年,曹操迎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宮室。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都洛不改。
直至公元311年,劉曜攻占洛陽,懷帝被俘止。魏晉兩代以洛陽為首都共九十年。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計自平城遷都洛陽。公元495年,六宮及文武百官盡遷洛陽,至公元534年,分東西魏,北魏都洛陽,四十年。
鄴
今河北臨漳西南。東漢末年,冀州治所,為河北平原統治中心。
公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鄴城后,自領冀州,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自署為丞相、封魏公,晉魏王。
此后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實際上政權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鄴。
曹丕代漢建魏后,鄴降為五都之一(曹魏以長安、譙、許昌、鄴和洛陽合稱五都)。
十六國時,公元335年至352年的后趙、冉魏,公元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時公元534年至577年的東魏、北齊相繼都鄴,共七十三年。
建康
今南京。東漢末,公元211年,孫權自京城(今江蘇鎮江)遷治秣陵,次年改名建業。
除公元211年至229年,公元265年至267年初,兩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外,建業始終是孫吳政權的首都,直至280年為西晉所滅。
西晉末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公元317年后,又為東晉首都。以后南朝的宋、齊、梁、陳,除梁元帝時首尾有三年(公元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為首都。
自孫權至公元589年隋滅陳,建康(建業)為六朝首都前后約三百三十年。
成都
東漢末為益州治。三國時為蜀漢(公元221~263)、十六國時為成漢(公元304~347)的首都,八十七年。
姑臧
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前涼于公元301~376年、后涼于公元389~403年,以及南涼于公元406~410年、北涼于公元412~439年均都此,凡一百二十四年。
平城
今山西大同東北。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自盛樂遷都平城,至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凡九十六年。
短時間建都的城市
山西省境內
①離石,公元304年匈奴左賢王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北)起兵反晉,自稱大單于,遷都于此。
②左國城,劉淵旋即由離石遷都于此,建國號曰漢。
③黎亭(今長治南),公元305年因離石大饑,劉淵遷都于此。
④蒲子(今隰縣),公元308年劉淵遷都于此,并即帝位。
⑤平陽(今臨汾西南),公元309年劉淵因“蒲子崎嶇,難以久安”,遷都于此。公元319年劉曙遷都長安,史稱前趙。
⑥長子(今長子東),西燕自公元385~394年的首都。
遼寧省境內
①大棘城(今義縣西北),公元294年鮮卑的慕容廆遷此。公元337年廆子皝自稱燕王,建前燕。
②龍城(和龍,今朝陽),公元341年前燕慕容廆所筑,并立宗廟、宮闕,名曰龍城。次年自大棘城遷都于此。公元350年遷都于薊,以此為留都。
公元397年北魏攻入后燕都城中山,慕容寶退保龍城,直至公元407年后燕亡。
公元407年高云在龍城自稱燕王,史稱北燕,公元436年為北魏所滅。龍城為前、后、北燕都城約五十年。
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內
①襄國(今邢臺),公元319年后趙石勒都此。公元335年石虎遷都鄴。
公元349年冉閔滅石氏,公元350年石虎子祇復稱帝于襄國,公元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后趙國都共十八年。
②中山(今定縣),后燕于公元386年至397年都此。
③薊(今北京城西南隅),公元350年前燕自龍城遷都于薊,公元357年遷都鄴。
今甘肅省境內
①勇士城(今榆中東北),公元385年,鮮卑乞伏國仁自稱大單于,筑勇士城為都,建西秦。
②金城(今蘭州西北),公元388年苑川王乞伏乾歸自勇士城遷都于此。
③苑川城(在今榆中大營川地區,有東西兩城,相距七里,此為西苑城),公元400年西秦王乞伏乾歸自金城遷都于此。
④度堅山(今靖遠西),公元409年乞伏乾歸徙都度堅山。公元410年復都苑川。
⑤譚郊(今臨夏西北),公元412年二月乞伏乾歸自苑川遷都于此。
⑥枹罕(今臨夏),公元412年六月乾歸子熾磐繼位,率文武及民兩萬余戶遷于枹罕。公元430年西秦為北涼所逼,東遷附魏,故地為吐谷渾所占。
⑦張掖,北涼于公元399年至412年都此。
⑧敦煌,西涼于公元400年至405年都此。公元420年,西涼都城酒泉為北涼所破。西涼李恂居敦煌,自稱涼州刺史,公元421年,被沮渠蒙遜所滅。
⑨酒泉,西涼于公元405年至420年都此。
今青海省境內
①廉川堡(今樂都東),公元395年河西鮮卑禿發烏孤筑廉川堡而都之。
②樂都,公元399年烏孤自廉川堡遷都于此。同年其弟利鹿孤徙西平(今青海西寧)。公元402年禿發傉檀稱涼王,史稱南涼,徙都樂都。公元406年徙都姑臧。公元410年還都樂都,至414年為西秦所占。
③西平,南涼公元399年至402年所都。
今湖北省境內
①武昌(今湖北鄂城),三國孫吳自公元221年自建業遷都于鄂,改名武昌。公元229年還都建業,以此為留都。公元265年遷武昌,公元267年還都建業,都此凡十一年,
②江陵,南朝梁元帝蕭繹于公元552年至554年都此。
今山東省境內
廣固城(今益都西北),公元398年至410年南燕都城。
今內蒙古境內
①統萬城(今烏審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至427年為夏都城。
②盛樂,故址有三:
其一,今和林格爾北。公元258年北魏先世拓跋力微“遷于定襄之盛樂”,即此。公元313年代公猗盧筑盛樂城為北都,以平城為南都。公元340年代王什翼犍都云中之盛樂,亦即此。
其二,新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里。公元337年拓跋翳槐所筑,一歲而崩。
其三,在盛樂故城南八里。公元341年什翼犍所筑。公元398年遷都平城。
今江蘇省境內
京(京口),三國孫吳于公元209年自吳(今蘇州)遷此,公元211年徙都秣陵。
定城要素
選定新都城的因素
從上述三十六個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遷都的過程,可以看出當時各政權在都城選址問題上所考慮到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
①凡控制了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并又欲統一南北的政權,往往建都于洛陽。
因洛陽“居天下之中”,建都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黃河流域,又便于征伐南方。
魏文帝曹丕為了統一南方,舍棄曹操經營了十多年的鄴都而遷都董卓劫獻帝以來荒蕪了三十年的洛陽。
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遷,一度曾考慮都鄴,但最后終于定都于永嘉亂后荒蕪達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陽,也是為了便于南伐。
②凡統治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長安,因長安自西漢以來即為全國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進可攻,退可守,利于制內御外。
十六國前趙、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雖擁有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據地在西部。公元350年,苻堅攻入長安,即建為都。
以后苻堅盛時其疆域南至邛僰,東抵淮泗,西極西域,然關中終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長安。
③凡統治黃河流域東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于鄴。因鄴處于古代“山東”(一般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東、南、北三面為經濟最發達的黃淮海平原,居高臨下,有建瓴之勢。
再自戰國西門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開白溝、利漕渠后,鄴城周圍的農業生產和水運交通十分發達。故曹操棄其多年經營的許而定都于鄴。
十六國時后趙、前燕和北朝的東魏、北齊據有山東之地,都以鄴為首都。
④凡統治西南地區的政權必都于成都。這里是戰國以來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三國蜀漢、十六國成漢皆然。凡據有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權都以建康為都城。
因建康前臨大江,南有重嶺,所謂“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形勢險固,進可以規圖中原,退可以劃江為守。同時以長江為天然航道,西引荊楚,東連三吳,可以控制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
故孫吳政權自211年從京口遷都建業以后,雖兩度遷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還都建業。因其地理位置遠不及建業。
東晉咸和年間發生蘇峻、祖約之亂后,建康遭受嚴重破壞,“宮闕灰燼”,有人建議遷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會稽(今浙江紹興),均未獲同意,東晉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齊、梁、陳沿襲不改。
⑤原為區域性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魏晉南北朝時即成為控制這一區域的割據政權的都城。
如河西的姑臧原為涼州治,東漢以來,因“通貨羌胡”,成為河西富邑。十六國時為割據河西地區諸涼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
有的城市雖為地區中心,因自然條件或社會因素的不利,難以成為一個政權的中心。如江陵和武昌為長江中游兩大軍事重鎮。
侯景之亂后,梁元帝以湘東王、荊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處江北,無險可恃,不出三年即為西魏所滅。
三國孫吳政權曾兩次遷都武昌,然離東吳政權的根據地三吳地區過遠,最后在江東世族地主的輿論“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壓力下,還都建康。可見兩地雖為一方重鎮,但不宜作整個南方政權的首都。
⑥邊區游牧民族在其政權建立和勢力逐漸進入中原地區的過程中,在都城的選址問題上,往往表現為不斷從邊區向內地遷移。
如漢、前趙從離石遷左國城又遷蒲子再遷平陽最后都長安;前燕從大棘城遷龍城再遷薊最后都鄴;北魏從盛樂遷平城又遷都洛陽。這種遷移的過程也就是這一政權逐漸穩定和漢化的過程。
⑦有些邊區民族在建立政權的軍事征伐過程中,仍保留濃厚的游牧民族遷徙不定的習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斷遷徙。
如河西鮮卑禿發利鹿孤據有河西走廊東部和湟中一帶,史稱南涼。他認為“建都立邑,難以避患,儲蓄倉庫,啟數人心;不如處晉民于城郭,勸課農桑以供資儲,帥國人以習戰射,鄰國弱則乘之,強則避之”,故其都城屢遷。隴西鮮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
赫連勃勃于公元407年自稱夏王,部下勸其定都,他以為“專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后,救后則擊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則游食自若”,故初無定治,至公元413年才筑統萬城而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