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從此田乞便不再來接國夏和高張上班了,上朝時也與鮑牧等群大夫站在一起。
國夏和高張聽了田乞這一番話后,每當看到這些大夫,心里便起了一個結,然后無論是目光眼神還是日常客套都對他們冷淡了下來。
鮑牧等人也逐漸察覺到了,心想你們兩位執政上卿托孤大臣,怎么貌似對我們有些意見的節奏?
既然你們對我們無禮,那我們何必要討好奉承你們?
就這樣,雙方開始有了敵意。但有敵意沒有敵對行動還不夠,田乞澆了一把油。
田乞與鮑牧等人在一起時,悄悄對大家講:“知道不?國夏、高張兩位大人自立了國君后,總想獨攬大權,所以他們驅逐了群公子,聽說接下來便要對咱們動手了。”
大家一聽便有些心慌,有人拉著田乞的袖子關切地問道:“真的嗎?難怪最近他倆有些怪怪的,看我們都不順眼的樣子。田大夫,您還知道些什么?”
“不瞞大家,前段日子下官努力接近他們。從他們口中得知,他們之所以欲對大家伙不利,就是認為一個國家權臣太多了定會出亂子。
象我們這些人,祖上對國君對社稷都有一些功勞,因此成了他們的眼中釘。
反正下官必須提醒大家,不要輕易相信他們,大家應作好準備,平時要多加聯絡。
一旦他們私下里傳召我們,我們千萬不要上當,而應立即起兵攻打他們。”田乞對大家說。
田乞一番話,眾人聽了頻頻點頭。江湖險惡,防人之心不可無。
國夏和高張總覺得有些不對,他們商議了一下,準備親自問問當時群大夫中有著一定聲望的鮑牧,朝中大夫們到底心存何種思想。
鮑牧聽說國夏和高張派人來傳召自己,頓時慌了,擔心這一去便去了鬼門關,就匆匆去找田乞。
田乞也裝作大驚,他對鮑牧道:“您還愣著做什么?如果您不想流亡的話,那便快號召大家起來反抗啊。下官已經準備好了,就聽您的號令了。”
鮑牧終于上當了,他立即派人通知東郭書等群大夫,然后與田乞一起,舉兵向國夏、高張發動進攻。
國夏、高張并非軟類,見大家果然起兵攻打自己,他們當機立斷,組織好家兵涌向齊宮。
去齊宮干什么?
因為國君在啊,只要自己掌握了國君,便可以定性對方為作亂者為叛國。
這正是齊國歷史上歷次權力斗爭中,誰掌握了國君,誰將取得最后勝利的根本原因。
國夏、高張順利控制了國君,他倆很清楚,朝中群大夫中,至少弦施、邴意茲等人深受先君景公信任,一定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晏圉的晏氏家族一直不會參與什么內斗,所以鮑氏等人勢力有限,任憑他們怎么折騰,一旦被定性為作亂,那到時一個個都把他們收拾了。
但國夏和高張沒想到的是,還沒等他們的支持者反應過來,田乞、鮑牧以及群大夫已經順利占領了齊宮。
原來,田氏家族數代苦心經營,一開始是為了自保,故廣施恩惠于民眾,也低調為人,廣交人緣于大夫。
朝中大夫們基本誰都受過田氏家族的恩惠,此時聽說國夏和高張要對田氏家族不利,紛紛站到了田乞、鮑牧的陣營。
守衛齊宮的將領、衛兵都紛紛倒戈,國夏、高張大驚失色,這才知道,一切都是田乞的陰謀。
但一切都晚了,國夏、高張的國氏、高氏兩大家族經歷惠、靈、莊三代以后本就衰落得不行,僅僅靠齊景公時,為了齊國公族牢牢把控朝政,才重新得到起用。
所以說,兩大家族雖然歷史根基雄厚,但實力終歸太弱。
而田乞則是在收獲了民心、官心的基礎上,大造國夏、高張兩人獨攬朝政欲對眾人不利的輿論,再加上齊景公廢長立幼本就引起人們不滿。
所以,盡管國夏、高張控制了國君,但這個國君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這場內亂的結果可想而知,公元前489年6月,齊景公去世僅僅一年,其托孤大臣、齊國世襲上卿兩大家族宗主國夏和高張便被完全擊敗。
無可奈何花落去,在這場齊國權力斗爭中落敗的國夏逃亡去了莒國,高張逃亡去了魯國。
本無意內斗的晏嬰之子晏圉,因為死命保衛國君安孺子,結果國君的衛隊被擊敗,無奈逃亡去了魯國。
可惜了一代名相晏嬰,他嘔心瀝血一生,為齊國中興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僅僅在他去世后十一年,其晏代家族便遭到了沉重打擊。
晏圉到了魯國后,就淡出歷史的視線。從此,曾經在晏弱、晏嬰兩代晏氏先祖努力下,成為齊國一大名門望族的晏氏家族在齊國也就沒落了。
但晏氏家族在中國歷史上仍舊是名人輩出的,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一生一萬多首詞,其詞作留下了大量名句。
如《浣溪沙》中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令人拍案叫絕。
又如“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瀟瀟雨”等經典名句,傳世之金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