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企業文化提升經營績效
- 彭劍鋒 尚艷玲主編
- 6字
- 2021-10-09 16:30:31
第一篇 洞見篇
一、企業管理當局應是道義集團
文/包政
管理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道德學的學問。它要求管理當局能夠成為一個道義集團,能夠在利潤之上有更高的追求。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這本書的有關章節中,有幾次談到董事會。他講得非常清楚。董事會重要的原則是關注員工的良知和良心,對良知和良心進行管理。
一家企業只能在最高員工和最低員工共同認定的精神境界范圍內成長,不可能超越這個精神境界。如果你的精神境界高、拓展得好,你的企業規模就大、就能成長得好;如果你的境界低,那就很可憐,既發展不到多大規模,也不會持續太久。
管理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道德學的學問。它要求管理當局能夠成為一個道義集團,能夠在利潤之上有更高的追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所有員工提高精神境界,從根本上喚起全體成員同心同德,為長期的奮斗目標而努力工作。
有了這個觀念,有了對這個觀念的理解,你的視角就完全轉變,看到的素材就會不一樣。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楚漢相爭的時候講得非常清楚。劉邦只是一個亭長,他帶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農民,但為什么是他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建立了漢王朝?而出身貴族、帶領精英階層、出身楚軍的項羽卻不能?司馬遷在總結這段歷史時進行了非常著名的概括,劉邦凡是攻城略地,都與人共享,包括分權、分利;他能夠從善如流,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了能讓兄弟們擺脫被追殺的困境,能將一切都放下。所以,他可以像一個帝王一樣,去拜韓信為大將軍,然后授予他兵權,而項羽剛愎自用,連亞父(范增,項羽主要的謀士)的話都聽不進去。
五千年中華史里,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用什么思想體系去解讀,就會得出相應的結論。但是用彼得·德魯克的思想體系,用他的視角、概念去解讀,相比較而言更具有解釋力。
任正非在很早的時候就理解了這一點。他曾引用古人所說的“錢散人聚,錢聚人散”,從一開始就有分享、分權的理念。他在華為能夠不停地利用獎金、工資、股份來激勵下屬、員工,使更多有才能的人為這個組織做貢獻,讓更多的人認定華為是一個共同事業,而不是老板一個人的事情。這一點,任正非做到了。
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說,他只是一個組織者,他的職責是讓那些更有能耐的人各司其職、努力工作,這是他要做的事情,也是領導者的核心能力。當然,有些專業性、技術性的問題,他也會花很大力氣和代價向別人學習,這只是個次要問題。
老板能夠超越自我、把自己放下,這才是核心。如果他不能超越自我,沒有更高的追求,不能把自己跟整個組織分開,然后圍繞組織的要求再去做,后面的事情都做不到。
當今中國很多企業做不大的原因就在于企業家不能自我超越。把企業當作公器,讓自己真正成為組織中的一員,從而促使民眾全心全意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做貢獻,這才是企業家應關注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