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明洞
一、明洞作用
明洞是用明挖法修建的隧道,一般設置在隧道的進出口處,是隧道洞口或線路上能起到防護作用的重要建筑物。
明洞的設置應滿足下列條件:
(1)洞頂覆蓋薄,難以用鉆爆法修建隧道的地段。
(2)受坍方、落石、泥石流等威脅的地段。
(3)公路、鐵路、溝渠等必須在鐵路上方通過,又不宜修建隧道、立交橋或渡槽等的地段。
(4)為了減少隧道工程對環境的破壞,保護環境和景觀,洞口段需延長。
二、明洞類型
明洞的結構類型常因地形、地質和危害程度不同而異,有多種形式,采用得最多的為拱式明洞和棚式明洞。
1.拱式明洞
拱式明洞的結構形式與一般隧道基本相似,也是由拱圈、邊墻和仰拱或鋪底組成。它的內輪廓也和隧道一致。但是,由于它周圍是回填的土石,得不到可靠的圍巖抗力的支持,因而結構的截面尺寸要略大一些。
(1)路塹式拱形明洞。路塹式拱形明洞兩側都是高邊坡的路塹,施工時先開挖路塹,然后在路塹內修建隧道襯砌結構,然后回填上面的覆土。如圖2-12所示。
(2)偏壓直墻式拱形明洞。偏壓直墻式拱形明洞適用于兩側邊坡高差較大的不對稱路塹。由于壓力的不對稱性,邊墻設計為直墻,外側邊墻厚度大于內側邊墻厚度。如圖2-13所示。

圖2-12 路塹式拱形明洞

圖2-13 偏壓直墻式拱形明洞
(3)偏壓斜墻式拱形明洞。當地形傾斜,低側處路塹外側有較寬闊的地面供回填土石時,為了增加明洞抵抗側向壓力的能力,可修建偏壓斜墻式拱形明洞。這種明洞拱圈等厚,內側邊墻為等厚直墻,外側邊墻為不等厚斜墻。如圖2-14所示。

圖2-14 偏壓斜墻式拱形明洞
(4)半路塹單壓式拱形明洞。在傍山隧道的洞口或傍山線路的上半路塹地段,一側邊坡陡立且有坍方、落石的可能,對行車安全有危險時,或隧道通過不良地質地段必須提前進洞時,由于外側地形狹窄,地面陡峻,無法回填土石,為了平衡內側壓力,此時可修建半路塹單壓式拱形明洞。一般內側邊墻為等厚直墻,外側邊墻應相對加厚,且外邊墻地基必須放置在穩固的基巖上。如圖2-15所示。
2.棚式明洞(簡稱棚洞)
當山坡側向壓力不大,或因地質、地形限制,難以修建拱式明洞時,可采用棚式明洞。
(1)蓋板式明洞。它是由內墻、外墻、鋼筋混凝土蓋板等組成的簡單結構。一般上部用土石回填覆蓋,以避免山體落石對明洞的沖擊。這種結構內墻一般為重力式墩臺結構,厚度較大,用以平衡山體的側向壓力,它的基礎必須放在基巖或穩固的地基上。外墻不受側向壓力,僅承受梁和蓋板的豎向荷載時,要求的地基承載力較小,固外墻較薄,或者根據落石的嚴重與否以及地質情況,采用立柱式(梁式)或連拱墻式結構。當外側基巖較淺,地基基礎承載力較大時,可采用立柱式結構。如圖2-16所示。

圖2-15 半路塹單壓式拱形明洞

圖2-16 蓋板式明洞

圖2-17 剛架式棚洞
(2)剛架式棚洞。當地形狹窄,山坡陡峻,基巖埋置較深而上部地基穩定性較差時,為了使基礎置于基巖上且減小基礎工程,可采用剛架式外墻,此種明洞為剛架式棚洞。該種明洞主要由外側剛架、內側重力式墩臺結構、橫頂梁、底衡撐及鋼筋混凝土蓋板組成。棚洞頂部施作防水層并用土石方回填覆蓋。如圖2-17所示。
(3)懸臂式棚洞。穩固而陡峻的山坡,外側地形難以滿足一般棚洞的地基要求,而且在落石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修建懸臂式棚洞。一般內墻為重力式,上端接筑懸臂式橫梁,其上鋪以蓋板,在蓋板的內端設平衡重來維持結構受外荷載作用下的穩定性。如圖2-18所示。

圖2-18 懸臂式棚洞
明洞雖然是在敞開的地面上施工修建,但由于圬工數量較大,而且上部需回填土石覆蓋,所以整體造價比暗挖的隧道要貴些。過去,由于隧道造價較高,為了降低造價,很多隧道力求縮短洞身。而在施工后,發現洞口很不安全,只得一再接長明洞,反而增加了費用,還給洞口施工帶來了干擾。所以,根據目前的隧道洞口設計理論,宜采用“早進晚出”的設計原則,不宜事后把增修明洞作為補救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