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太陽能電池分類
1.3.1 硅基太陽能電池
硅太陽能電池包括單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市場上占統治地位的一類太陽能電池。同時,硅基太陽能電池的相關技術也最為成熟,具備可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單晶硅太陽能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商用電池之一,實驗室單晶硅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5%[12]。單晶硅電池具有原料豐富、生產技術成熟、性能穩定等優點,缺點是制造成本較高。多晶硅電池對硅材料品質的要求低于單晶硅電池,制造成本較低。多晶硅電池的理論轉換效率約為20%,目前實際產品的效率約為12%~14%。多晶硅電池較好地平衡了效率和成本的矛盾。非晶硅又稱無定形硅,它的原子排列呈現出無定形的狀態。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較低,現有產品效率都在10%以下。但因其制造工藝簡單,使用材料少(薄膜形態)等特點,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3.2 Ⅲ-Ⅴ族化合物電池
Ⅲ-Ⅴ族化合物半導體主要包括GaAs、InP以及GaInP、AIGaInP、GaInNAs等。這些材料具備直接帶隙、較高的光吸收系數、良好的抗輻射性能和較小的溫度系數等優點,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理想材料。但因其材料價格高昂、制備工藝復雜、成本遠高于硅基太陽能電池,因而除宇宙空間應用外,地面應用很少。近年來隨著疊層電池技術和聚光技術的發展,Ⅲ-Ⅴ族化合物電池的地面應用也逐漸成為可能。目前,聚光多節疊層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已達到40%以上[13]。
1.3.3 多元化合物太陽能電池
多元化合物主要以CIS、CIG(S,Se)、CZT(S,Se)等材料為代表,其中GIGS電池是近些年的研究熱點,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其實驗室效率已經達到20%左右[14]。這類太陽能電池的吸收層化合物材料是直接帶隙,且通過元素替代其禁帶寬度可連續調整。同時,這類材料還具有很高的光吸收系數,制備成的太陽能電池厚度僅為幾微米,有助于減小制造成本和原料消耗。CIG(S,Se)電池的主要缺點是其制造需要In、Ga兩種蘊藏量極少的元素,這限制了它的大規模生產。CZT(S,Se)與CIG(S,Se)原子結構十分相似,同樣為直接帶隙,并具有很大的光吸收系數[15]。構成CZTS材料的主要元素為Cu、Zn、Sn 、S和Se,都是地球上含量較為豐富的元素。因此,CZT(S,Se)太陽能電池被認為是CIG(S,Se)太陽能電池的理想替代品。
1.3.4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是一種由光敏電極和電解質構成的低成本薄膜太陽能電池[16]。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光子的吸收和載流子輸運這兩個功能是由不同的材料完成的[17]。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組成通常包括導電基底、TiO2多孔納米薄膜、染料光敏化劑、電解質和對電極等部分。其中,染料光敏化劑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直接影響著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因而是近些年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相較于其他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具有制造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著效率較低、穩定性欠佳和壽命較短等不足,距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的距離,雖然目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已達10%以上[10]。
1.3.5 新概念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一些新概念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如量子點電池、熱載流子電池等也開始涌現并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以期突破傳統單結太陽能電池的Shockley-Queisser效率極限[18]。
量子點(Quantum Dot)是一種準零維的納米顆粒[19]。不同于傳統的半導體材料,量子點材料的禁帶寬度受量子點大小的影響,可在一個比較大的范圍內變化,并形成中間能帶,因而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太陽光譜中的光子能量。目前量子點PN結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屬—半導體太陽能電池、聚合物—半導體混合太陽能電池以及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幾個方面[20]。
在傳統太陽能電池中,熱載流子冷卻是太陽能電池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熱載流子電池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熱載流子冷卻之前將其收集,以提高電池的開路電壓。經過理論計算,熱載流子電池的極限效率可達85%[21]。現階段,基于量子阱的熱載流子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