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資源刑法保護展望
- 劉定湘
- 2392字
- 2021-10-22 15:25:30
第一節 水資源量及特點
一、水資源量
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約2.8萬億m3,居世界第六位,但因人口基數大,人均淡水占有量僅21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1.降水量
降水量是衡量一個地區降水多少的數據。從地區看,我國南方地區面積僅占全國的36%,降水量卻占全國的68%;北方地區面積占全國的64%,降水量僅占全國的32%,其中西北諸河區面積占全國的35%,降水量僅占全國的9%。從地形看,山丘區面積約占全國的72%,降水量占全國的85%;平原及盆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8%,降水量約占全國的15%。
據《201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當年我國平均降水量622.3mm,與常年值基本持平。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區、遼河區、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西北諸河區6個水資源一級區(以下簡稱北方6區)平均降水量為316.9mm,比常年值偏少3.4%;長江區(含太湖流域)、東南諸河區、珠江區、西南諸河區4個水資源一級區(以下簡稱南方4區)平均降水量為1205.3mm,與常年值基本持平。從行政分區看,東部11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東部地區)平均降水量1045.8mm,比常年值偏少5.4%;中部8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中部地區)平均降水量925.4mm,比常年值偏多1.1%;西部12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西部地區)平均降水量501.0mm,與常年值基本持平。
2.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通常指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和冰蓋等水體中水分的總稱,既包括天然水,也包括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技術措施等取得的地表水。地表水資源量通常指河流、湖泊、冰川、沼澤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一般用河川徑流量反映。據統計,我國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27388億m3,折合徑流深288mm,其中南方地區地表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4%、折合徑流深667mm,北方地區地表水資源量占全國的16%、折合徑流深72mm。在全國地表水資源量中,山丘區地表水資源量約占93%,折合徑流深371mm;平原及盆地地表水資源占7%,折合徑流深75mm。
據《201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當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為26263.9億m3,折合年徑流深277.4mm,比常年值偏少1.7%。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為3810.8億m3,折合年徑流深62.9mm,比常年值偏少13.0%;南方4區為22453.1億m3,折合年徑流深657.9mm,比常年值偏多0.6%。從行政分區看,東部地區地表水資源量5022.9億m3,折合年徑流深471.3mm,比常年值偏少3.1%;中部地區地表水資源量6311.6億m3,折合年徑流深378.3mm,與常年值基本持平;西部地區地表水資源量14929.4億m3,折合年徑流深221.7mm,比常年值偏少1.9%。
3.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通常是指儲存在地面以下飽和巖土空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我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量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3,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218億m3,并呈“南多北少”格局。其中北方地區占全國的30%,面積占全國總面積35%的西北地區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僅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總量的13%。
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地下水資源量為7745.0億m3[1]。2014年全國礦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7745.0億m3,比常年值偏少4.0%。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1616.5億m3,山丘區淺地下水資源量6407.8億m3,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279.3億m3。我國北方6區平原淺層地下水計算面積占全國平原區面積的91%,2014年地下水總補給量1370.3億m3,是北方地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中,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占50.4%、35.8%、8.1%和5.7%[2]。
4.水資源總量
我國水資源總量(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和扣除兩者之間的重復計算水量)多年平均約為28412億m3(表1-1)。從分布地形看,山丘區水資源總量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90%,平原區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0%。
表1-1 2005—2014年中國水資源總量基本情況表

注 本表數據來源:《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
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7266.9億m3[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水資源總量情況詳見表1-2],比常年值偏少1.6%。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03.0億m3,占地下水資源量的12.9%(地下水資源量的87.1%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58.5億m3,比常年值偏少11.6%,占全國的17.1%;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608.4億m3,比常年值偏多0.7%,占全國的82.9%。從行政分區看,東部地區水資源總量5332.3億m3,比常年值偏少3.5%,占全國的19.6%;中部地區水資源總量6768.8億m3,比常年值偏多0.5%,占全國的24.8%;西部地區水資源總量15165.8億m3,比常年值偏少1.8%,占全國的55.6%。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45.2%,平均單位面積產水量為28.8萬m3/km2[3]。
表1-2 2014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資源總量基本情況

續表

注 本表數據來源:《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
二、水資源特點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水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1.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我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2.8萬億m3,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其中,地表水2.7萬億m3,地下水0.83萬億m3。人均占有量為2100m3,約為世界人均的1/4,美國人均的1/5,印度尼西亞人均的1/7,加拿大人均的1/50,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2.時間分布不均,年際年內變化大
我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澇,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長江以南地區河流汛期(4—7月)的徑流量占年徑流總量60%左右,華北地區的部分河流汛期(6—9月)可達80%以上。不管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往往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年際變幅大,經常出現連豐連枯情況。如黃河曾出現過連續11年(1922—1932年)的枯水期,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份少24%;也出現過連續9年(1943—1951年)的豐水期,其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份多19%。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局部地區突發強降雨、超強臺風、區域性嚴重干旱等極端天氣明顯的增多,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更加突出。
3.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
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相差懸殊,與人口、耕地、礦產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北方地區耕地面積、人口分別約占全國的60%和42%,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9%,人均水資源量約為1127m3,僅為南方地區人均的1/3。南方地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面積、人口分別約占全國的40%和58%,其水資源總量卻占全國的81%。其中,在北方地區的華北地區,人口較為稠密,其人口占全國的26%,但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6%,人均水量僅為556m3。水資源與人口、耕地資源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