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5 小結與討論

小麥玉米套作是內蒙古河套灌區常用的種植模式,二者之間的競爭屬于協同或弱競爭,小麥玉米套作共生期87天,共生期開始時,小麥正由苗期向拔節期過渡,將進入快速生長階段,代謝速度較快,對氮、磷等肥料的需求較大,將吸收一部分來自玉米帶中的養分,同時對小麥的追肥也有一部分補充進入玉米帶,而此時玉米處于播種期至苗期之間,植株營養體較小,生長緩慢,對肥料的需求不大,無明顯種間競爭。在共生期中段,小麥處于抽穗期至灌漿期之間,植株長勢變緩,對土壤中氮、磷等養分的需求變小,玉米則將進入快速生長階段,植株生長旺盛,對土壤養分的需求則增加,此消彼長,無明顯的種間競爭。在共生期后期,即三水以后,小麥處于灌漿期至成熟期之間,其根系對土壤中氮、磷等養分的吸收能力顯著下降,以植株營養體中的氮、磷等養分將向籽粒中轉運為主,而玉米處于拔節期,生長旺盛,對肥料需求較大,穴施追肥能夠保證肥料不流入小麥帶,同時能夠吸收一部分小麥帶中殘留的養分,對小麥生長沒有產生較大影響。可見,在內蒙古河套灌區進行小麥/玉米套作,能夠較好地滿足小麥、玉米對氮、磷等養分的需求,能夠進行較好的互補,通過套作組分中養分的轉移,提高作物對氮、磷等養分的利用效率,減少小麥收獲后土壤中的氮、磷殘留。

FAO在1960—1977年對全世界10萬多個肥料試驗結果研究表明,最好的施肥處理平均增產67%(陸景陵,2003),氮磷配施、施氮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磷肥較小(唐拴虎等,1994;王旭剛等,2007),在一定施肥范圍內,增施氮肥有利于磷肥效應的發揮(張玉龍等,2003),在小麥產量不降低的前提下,節氮的空間較大(范仲學等,2003),氮、磷肥互作效應對小麥產量的影響較氮肥的影響更顯著(李志賢等,2010)。王旭剛等(2007)在陜西長武縣對旱地小麥進行的氮、磷配施試驗表明,氮磷配施對小麥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且大于單施肥,單施磷肥沒有顯著增產作用,趙海波等(2009)對濟麥22研究認為,氮磷肥配施能夠明顯提高小麥千粒重,過量施用肥料千粒重明顯降低。本研究表明,在小麥玉米套作條件下,施氮在一定量內,與小麥千粒重(產量)、玉米百粒重(產量)之間表現為正相關(N0~N2),而施氮過多(N3)則表現為負相關,中氮中磷處理(N2P2)比空白處理增產71.23%(小麥)、62.14%(玉米),高氮、高磷處理并不能有效增加作物的產量,甚至產生負效應,中氮中磷處理(N2P2)能夠較好地滿足小麥玉米套作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氮、磷肥料的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肥料。各處理對小麥影響具體表現為:氮磷交互>氮素>磷素。

薛亮等(2008)利用頻率分析法對夏玉米的水氮耦合效應進行研究,曹鮮艷等(2012)也通過頻率分析法研究了黃芩產量與氮、磷、鉀肥料的響應關系,尋優結果較好。本研究中,小麥玉米套作籽粒產量與氮、磷肥之間滿足二次型回歸模型,氮肥、磷肥及氮磷交互效應對產量產生顯著影響,綜合考慮氮、磷單因素及二因素結果表明,小麥最佳施氮量在167.67~196.61kg/hm2,最佳施磷量在130.43~186.64kg/hm2;玉米最佳施氮量在222.10~299.14kg/hm2,最佳施磷量在156.14~188.00kg/hm2

綜上所述,過量及不合理施肥是造成作物產量降低、肥料利用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氮、磷配比平衡施肥能夠較好地提高作物產量及肥料利用率,為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丰县| 民丰县| 巩义市| 兰州市| 满洲里市| 广宁县| 霍城县| 林芝县| 麻阳| 富锦市| 威信县| 大理市| 宁强县| 千阳县| 格尔木市| 临汾市| 高雄县| 寻甸| 曲水县| 增城市| 双辽市| 右玉县| 拉萨市| 张家港市| 桦甸市| 大竹县| 洛阳市| 滦平县| 灵寿县| 年辖:市辖区| 和顺县| 平阴县| 克拉玛依市| 云龙县| 涿鹿县| 灵璧县| 攀枝花市| 郎溪县| 花莲县| 德钦县|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