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農田水土環境安全的鹽漬化灌區生態施肥模式研究
- 楊樹青 史海濱 劉德平 李瑞平
- 2605字
- 2021-10-22 15:16:48
2.5 鹽漬化灌區小麥玉米套作優化施肥試驗設計
2.5.1 試驗材料
試驗以主要種植作物小麥、玉米為供試材料,采用當地常規品種(小麥:永良4號;玉米:西蒙168),種植方式為小麥玉米套種。試驗選取輕度(EC值介于0.7~1.24ms/cm)鹽漬化耕地,在全生育期內灌六水,設1個灌水水平,灌水定額750m3/hm2,灌溉方式為漫灌;施用肥料選擇:氮肥-尿素(40%N)、磷肥-過磷酸鈣(16%P2O5)、鉀肥-加拿大氯化鉀(60%K2O)。
2.5.2 試驗方案
試驗采用“3414”最優回歸設計,采用部分實施方案,在鉀肥全部做底肥的基礎上進行氮、磷二元肥料效應試驗,試驗設10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30個試驗區,小區面積6m×12m=72m2,在試驗開始之前進行平整土地,小區四周用埋深1.2m的聚乙烯塑料膜隔開,頂部留30cm,防止各小區肥水互竄,田間管理與當地農戶管理一致。
氮肥施量參考精準農業最佳推薦施肥量,磷、鉀肥施量參考精準農業中土壤平衡施肥量。施肥水平:0水平=不施肥、1水平=2水平×0.5、2水平=設計最優施肥量、3水平=2水平×1.5;施肥方式:小麥試驗中氮肥的50%與全部的磷、鉀肥在播種前基施,其余50%氮肥在一水前追施;玉米試驗中氮肥的40%及全部的磷、鉀肥在播種前基施,其余氮肥的20%、20%、20%分別在小麥玉米套種的三水、四水、五水追施。具體設計見表2.3。
表2.3 氮、磷二元肥料試驗設計表

續表

2.5.3 測定項目
2.5.3.1 氣象觀測
在試驗區野外架設氣象站,及時收集氣象資料(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日照、氣壓、風速、降水、輻射等資料)。
2.5.3.2 植物生理指標及養分含量測定
按照作物關鍵生育期進行調查和取樣,測定株高、莖粗、葉面積、每穴株數、葉綠素含量、光合作用、灌漿速率等,收獲后測籽粒產量、秸稈產量、千粒重、穗長、穗粒數等。在作物各生育時期,按地上莖葉、地下根部、籽粒制備植物樣品,測定植物體內全氮、全磷、全鉀含量。
2.5.3.3 土樣指標測定
試驗開始前,每20cm為一個層次,共取6層深度為120cm,每層三個重復,測定土壤容重,并進行土壤顆粒粒徑分析;在試驗前及收獲后不同區域取0~120cm深度(每層20cm)土壤原狀土3~5份,鮮土樣于4℃冷藏保存,并同時制備風干土樣,測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質(TN、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EC值、等指標);在作物全生育期內,分別采集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100~120cm土層土樣,在4℃冷藏保存,測定土壤硝態氮、銨態氮、有效磷含量、鹽分、pH值及土壤含水率。
2.5.3.4 田間淋溶水觀測
用PVC給水管(管徑5cm)制作田間淋溶水觀測井(頂部預留30cm,防止灌水淹沒;底部預留30cm,收集各次灌水后田間淋溶水樣),在各試驗小區分別按照0~40cm、40~80cm、80~120cm深度,埋置6根田間淋溶水觀測井(小麥區、玉米區各3根),各管間距50cm,每次灌水前,抽出觀測井中殘留水,一年試驗結束后,取出試驗小區中的觀測井,進行清淤,第二年重新安置。每次灌水后5天取樣,下雨后加取,測定硝態氮、銨態氮及有效磷含量。
2.5.3.5 側滲水測定
在各試驗小區邊界處埋置直徑為16cm的側滲水收集裝置,按照0~40cm、40~80cm、80~120cm取樣深度,在灌水后每天觀測側滲管中水深,計算側滲水量,并在每次灌水后5天收集側滲水,測定硝態氮、銨態氮及有效磷濃度。
2.5.3.6 地下水觀測
在試驗田中附近設置1個地下水觀測井,井深5m,進水孔在距地面2m以下,定期觀測地下水埋深,在作物各生育期取樣,各次灌水后5天加取,測定水樣中硝態氮、銨態氮及有效磷含量。
2.5.3.7 土壤水及硝態氮滲漏量測定
在小麥區與玉米區分別埋設TDR(如無TDR,則每10天觀測一次土壤含水率,降水前后加測,同土壤硝態氮觀測)和張力計(80cm、120cm),共計8組,分別監測土壤含水量和80cm、120cm處土壤基質勢(從開始灌水后每天觀測,計算每次灌水后的土壤水分滲漏量及總的滲漏量),用土鉆取土,測定土體80~100cm、100~120cm處的濃度 (每10天觀測一次,下雨前后加測),最后通過估算的土壤水分滲漏量及相應的
濃度,求得土體中硝態氮的滲漏量。
2.5.3.8 土壤酶活性的測定
在作物全生育期內,取耕層0~20cm深處土壤鮮樣(同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取樣時間),測定土壤尿酶、磷酸酶、蛋白酶及蔗糖酶活性。測定方法如下:
(1)脲酶活性測定。取5g新鮮土樣(<2mm)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0.2mL甲苯和9mL 0.05mol/L Tris緩沖液,混合后加入1mL 0.2mol/L尿素溶液,混合約5s,蓋上瓶蓋,在37℃下培養2h,加入35mL KCl-AgSO4混合溶液,搖勻,冷卻至室溫,用KCL-AgSO4混合溶液定容至50mL,混勻。加入KCl-Ag2SO4綜止酶促反應后,懸液可放置2h不會有銨釋放出來。取20mL樣液于100mL蒸餾水瓶中,加入0.2gMgO蒸餾,用5mL硼酸指示劑溶液吸收餾出液,當餾出液體積達到30mL左右后,用標準H2SO4溶液滴定至終點。
式中:C為測定的土壤懸液中的含量,
;dwt為5g鮮土的烘干質量,g;50為酶促反應溶液總體積,mL。
(2)磷酸酶活性測定。取10g新鮮土壤(<2mm)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5mL甲苯,室溫下靜置15min,然后加10mL磷酸苯二鈉溶液(堿性磷酸酶用硼酸緩沖溶液),蓋上瓶塞,充分混勻后,37℃下培養3h,用38℃熱去離子水定容至100mL,搖勻后迅速過濾。同時作空白對照,用10mL去離子水代替磷酸苯二鈉溶液。取上述濾液1~4mL于50mL容量瓶中,加2.5mL緩沖液,混勻后用去離子水稀釋至大約40mL,再加0.5mL 2,6-二溴醌氯亞胺溶液,室溫下20~30min,定容至50mL,在600nm處比色測定。標準曲線:取0~20mL苯酚標準溶液(10μg/mL)制備0~200μg/mL系列濃度的苯酚溶液,加入等量的緩沖溶液和2,6-二溴醌氯亞胺溶液,同上比色測定。
式中:C為樣品苯酚含量,μg/mL;V為土壤溶液體積,mL;dwt為烘干土壤質量;t為反應時間,h。
(3)蔗糖酶活性測定。取5g新鮮土壤(<2mm)于100mL三角瓶中,加15mL蔗糖溶液和15mL醋酸緩沖液,混合均勻,在50℃下培養3h后過濾。取2mL濾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去離子水稀釋至鹿刻度。取稀釋液2mL于20mL玻璃試管中,加入2mL還原糖試劑A和2mL還原糖試劑B,混勻后在100℃水浴上準確放置15min,然后在20℃水中冷卻5min。加入10mL還原糖試劑C,搖勻,20℃下顯色60min,690nm處比色測定(應在30min內完成)。
式中:C為樣品中葡萄糖濃度,μg/mL;V為土壤溶液體積,mL;f為稀釋倍數;dwt為烘干土壤質量,g。
(4)過氧化氫酶活性測定。取5~10g新鮮土壤(<2mm)于200mL離心管中,加入20mL磷酸緩沖液,搖勻后靜置30min。加入10mL 3%H2O2,混合后于20℃下不斷攪拌培養3min,在Scheibler氣量計或U形玻璃管上讀取氣體體積的變化。做空白對照時,土壤樣品中加2mL疊氮化鈉溶液和20mL磷酸鹽緩沖溶液。另取0.5gMnO2和20mL碳酸鈉溶液于200mL三角瓶中,加10mL 3%H2O2,同樣在Scheibler氣量計或U形玻璃管上讀取氣體體積的變化,所產生的氧氣作為100%。
式中:DO為土壤不加疊氮化鈉時所產生的氧氣量,mL;DA為土壤加疊氮化鈉時所產生的氧氣量,mL;DMn土壤加MnO2時所產生的氧氣量,mL;dwt為烘干土壤質量,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