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普查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普查組織實施

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是在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統一組織領導下,通過國家、流域、省、地、縣等5級水利普查機構的努力共同完成。普查工作主要歷經了前期準備、清查登記、填表上報和成果發布四個階段。

前期準備:主要包括成立普查機構、對水利工程特性指標進行分析摸底、設計普查試點方案、開展試點工作,編制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表及相關普查內容的實施方案與細則等。

清查登記:主要包括開展各類水利工程普查對象的清查,建立水利工程基礎名錄,獲取普查動態指標臺賬,全面獲取普查數據等工作。

填表上報:在對各地水利工程普查進行督導檢查、技術指導等的基礎上,指導縣級普查機構對普查數據進行填報、審核、錄入及成果匯總協調平衡等工作。

成果發布:主要工作是對各類水利工程的普查數據進行匯總協調平衡、普查成果逐級抽查驗收、普查資料分析整理匯編、普查數據管理和空間數據庫建設、普查成果驗收和發布等。

二、普查單元與分區

本次普查以縣級行政區為組織工作單元,普查表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進行組織填報、匯總和上報。按“在地原則”,由縣級水利普查機構組織開展對象清查及普查工作。縣級普查機構根據縣域內清查對象的特點、數量及分布情況劃分最小普查單元。一般情況下,對于水庫、水電站、堤防工程以縣級行政區為最小普查單元;對于數量較多的規模以下農村供水工程、塘壩和窖池工程,以行政村為最小普查單元;對于水閘、泵站和規模以上農村供水工程,一般按鄉鎮為最小普查單元進行調查。

三、總體技術路線

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總體技術路線為通過檔案查閱、實地訪問、現場查勘等方法,按照“在地原則”,以縣級行政區為組織工作單元,對普查對象進行清查登記,編制普查對象名錄,確定普查表的填報單位;對規模以上的普查對象詳細調查,進行數據獲取后,逐項填報清查表與普查表;對規模以下的普查對象簡化指標調查,逐項填報清查表。逐級進行普查數據審核、匯總、平衡、上報,形成全國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成果。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技術路線見圖1-3-1。

四、普查方法

(一)對象清查

對象清查重點是對各類水利工程進行清查登記,摸清工程數量、分布、規模以及管理單位等基本信息,目的是為了建立各類水利工程的基礎名錄,確定填報方式,保證普查對象不重不漏。

本次普查以縣級行政區為組織工作單元,按照“在地原則”,采取檔案查閱、實地訪問和現場查勘等方法,由工程所在的縣級普查機構組織進行本縣域內的清查工作。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則,對清查范圍內的水庫、水電站、水閘、泵站、堤防和設計供水規模200m3/d及以上或設計供水人口2000人以上的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進行調查,逐個工程填寫清查表。目的是查清各類水利工程的位置、數量、規模和隸屬關系等基本信息,確定普查表的填表單位。同時形成各類水利工程分規模的普查對象名錄。量大面廣的塘壩和窖池工程不單獨進行清查,清查與普查工作一次完成。具體要求如下:①水庫工程:以擋水主壩所在的位置進行清查;②水電站工程:以廠房所在的位置清查;③水閘工程:以閘址所在的位置進行清查;④泵站工程:以泵房所在的位置進行清查;⑤堤防工程:以堤防(段)所在的位置進行清查;⑥農村供水工程:以凈水廠所在的位置進行清查。

(二)填表上報

以“在地原則”為主,以縣級行政區為組織單元,對規模以上的水庫、水電站、水閘、泵站、堤防和農村供水工程逐個調查,一個工程填寫一張普查表,按照數據獲取方法及普查表填表要求填寫普查表中的各項指標;規模以下農村供水工程以及塘壩和窖池工程,以行政村為單位填寫普查表;對規模以下的水電站、水閘、泵站和堤防工程,則根據清查成果,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進行數據匯總后,再與規模以上工程進行數據匯總。將審核驗收后的普查表及匯總成果報地級普查機構。

img

圖1-3-1 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技術路線框圖

(三)數據獲取

按照“誰管理,誰填報”的原則,由普查對象所在的縣級普查機構組織工程管理單位進行數據采集并填寫普查表。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指標分為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兩類。靜態指標是指在普查時段內一般不會發生變化的指標,主要包括各類普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特性指標、功能作用以及歸口管理情況等。動態指標是指在普查時段內隨時間發生變化的指標,主要包括各類普查對象的效益指標,如水庫2011年供水量、農村供水工程2011年實際供水量等。

1.靜態指標獲取方法

靜態指標主要采取檔案查閱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檔案查閱要求以最新批復的設計文件為準,包括上級主管部門的批復文件、工程調度運行文件、工程復核報告、工程改擴建報告、工程補充設計報告、原設計報告等。對于資料完整的大中型水利工程,采用檔案查閱的方式采集;對于資料不完整或無設計資料的小型水利工程,結合實地訪問、現場測量和綜合分析的方式獲取。

2.動態指標獲取方法

動態指標主要包括水庫工程2011年供水量,水電站2011年發電量,農村供水工程2011年實際供水量、2011年實際供水人口和年實收水費。水庫工程2011年供水量主要根據工程管理單位的供(引)水記錄填寫,若沒有供(引)水記錄,根據取水口所建臺賬及下游用水量確定。水電站工程2011年發電量根據工程管理單位的發電記錄填寫。農村供水工程的動態指標主要根據工程管理單位的水表計量記錄填寫,對無水表計量的農村供水工程,通過該工程的水泵流量、日供水時間和供水天數計算。

(四)數據審核

由縣、地、省、流域和全國各級普查機構,按照“五步審驗法”(即數據接收審驗、計算機審驗、分專業詳審、跨專業聯審和數據終驗等五個步驟)組織開展數據審驗工作,對普查數據的全面性、完整性、規范性、一致性、合理性、準確性進行審核。采用計算機審核與人工審核相結合、全面審核與重點審核相結合、內業審核與外業抽查相結合、屬性數據與空間屬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國水利工程普查對象逐個進行審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清查數據審核

清查數據審核是對普查對象名錄以及清查表中的各項指標進行審核,主要包括清查指標審核、數據對比審核和重復填報審核。

(1)清查指標審核。主要對清查表中各項指標的完整性、合理性、規范性和一致性進行審核,重點檢查清查表中是否存在漏填指標,以檢查其完整性,并根據各類工程清查表中相關指標的關聯關系判斷指標填報的合理性,對各項指標復核填表是否規范進行審核,根據數據關聯關系,審核相關指標填報是否一致。

(2)數據對比審核。將水利工程清查數據與相關的水利統計數據、其他相關專業的清查成果以及清查取得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差別原因,避免錯報、漏報。

(3)重復填報審核。審核有無重復填報的清查對象,包括省內重復填報審核和省間重復填報審核,重點審核跨縣級以上行政區界的工程,確保清查對象不重不漏。

2.普查數據審核

普查數據審核是對普查對象以及普查表中的各項指標進行審核,主要包括普查指標審核、數據對比審核和重復填報審核。

(1)普查指標審核。重點對大中型工程進行審核,主要審核普查表中的全部指標,對小型工程重點審核規模指標。審核內容主要包括數據完整性、合理性、規范性和一致性審核。完整性審核主要檢查普查表中是否有漏填指標;合理性審核主要根據各類工程普查表中相關指標的關聯關系判斷指標填報的合理性;規范性審核主要審核普查表中各項指標是否按照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填表要求填報;一致性審核主要對普查表間的一致性審核,審核關聯對象之間,相關指標填報是否一致。

(2)數據對比審核。將各類水利工程普查數據與相關的水利統計數據,其他相關普查成果進行對比,包括數量和規模指標以及功能作用指標對比等,分析差別原因,避免錯報、漏報。

(3)重復填報審核。重點審核有無重復填報的普查對象,包括省內重復填報審核和省間重復填報審核,重點審核跨縣級以上行政區界的工程,確保普查對象不重不漏。

3.匯總數據審核

匯總數據審核是各級普查機構審核的重點,主要包括匯總指標審核、工程歸并審核、跨專業審核和流域數據協調審核。

(1)匯總指標審核。主要審核各類水利工程匯總表中主要匯總指標,審核各地區間的工程數量、規模和效益指標分布是否合理。

(2)工程歸并審核。主要審核分段填報的堤防工程普查信息,審核歸并匯總是否準確,重點審核歸并后的工程范圍、名稱、數量和規模指標的變化情況。

(3)跨專業審核。與河湖基本情況普查、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普查、灌區專項普查等相關專業進行關聯性審核,檢查相關指標的普查數據和匯總數據是否合理,檢查有無漏報、多報或重報的普查對象。

(4)流域數據協調審核。與各流域的匯總數據進行一致性審核,檢查各流域的匯總數據與國家匯總數據是否一致,并進行跨省界工程的歸并。

(五)數據匯總

1.匯總方式

普查數據匯總包括按水資源分區匯總、按行政分區匯總、按重點區域匯總和按河流水系匯總4種方式。按水資源分區匯總是以水資源三級區套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逐級匯總形成水資源三級區、二級區和一級區的普查成果;按行政分區匯總是以縣級普查區為基本單元,逐級匯總形成縣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省級行政區的普查成果;按重點區域匯總是以縣級普查區為基本單元,匯總形成重要經濟區和糧食主產區的普查成果;按河流水系匯總是以流域面積50km2及以上河流為基本單元,基于流域水系的樹狀結構進行流域匯總和河流河道的匯總。

依據各類水利工程普查表中的基礎數據,根據各類普查對象的特點、結合行政管理需要進行分類匯總。對水庫工程按規模、類型、工程任務、壩高、壩型、建設情況等分類匯總水庫數量、總庫容、興利庫容、防洪庫容、設計年供水量等指標;對水電站工程按規模、類型、效益、建設情況等分類匯總水電站數量、裝機容量、2011年發電量等指標;對水閘工程按規模、類型、作用、建設情況等分類匯總水閘數量、過閘流量、引水能力等指標;對泵站工程按規模、類型、設計揚程、建設情況等分類匯總泵站數量、裝機流量、裝機功率等指標;對堤防工程按級別、類型、建設情況等分類匯總堤防長度、達標長度等指標;對農村供水工程按水源類型、工程類型、供水方式等分類匯總農村供水工程的數量、受益人口等指標;對塘壩和窖池工程按規模匯總數量、總容積等指標。

2.匯總分區

本次匯總分區包括水資源分區、行政分區、《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確定的重要經濟區和糧食主產區及河流水系等。根據各類水利工程的特點,分別按照不同的匯總分區進行匯總,對水庫、水電站、水閘、泵站按水資源分區、行政分區、重點區域以及河流水系進行匯總,對堤防按照行政分區和河流水系進行匯總,對農村供水、塘壩和窖池工程按行政分區進行匯總。具體分區如下所述。

(1)水資源分區。本次水利普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工作單元進行普查數據的采集、錄入和匯總,為了滿足普查成果按照行政分區和水資源分區匯總要求,利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基于1∶25萬地圖制作的地級行政區套水資源三級區成果,根據最新的1∶5萬國家基礎地理信息圖,制作形成了1∶5萬縣級行政區套水資源三級區成果,形成縣級行政區套水資源三級區共4188單元。全國水資源一、二級分區情況詳見表1-3-1,全國水資源三級區劃分情況詳見附錄B。

表1-3-1 全國水資源一、二級分區情況

img

為便于表述我國南北方水利基礎設施的分布特點,按照水資源一級區統一劃分南北方地區,其中北方地區包括:松花江區、遼河區、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西北諸河區,南方地區包括:長江區(含太湖流域)、東南諸河區、珠江區、西南諸河區。

(2)行政分區。本次普查數據按照31個省級行政分區進行匯總,對于跨省界的水庫其總庫容以管理單位所在的省為單元進行匯總,其中跨云南與四川2省的向家壩和溪洛渡水庫,兩省各計一半。同時,按自然地理狀況、經濟社會條件,對東、中、西部地區的水利工程進行匯總分析。東、中、西部省區劃分如下:東部省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共11省(直轄市);中部省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共8省;西部省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含生產建設兵團)共12省(自治區、直轄市)。

(3)重點區域。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規劃,考慮各類水利工程的特點,對水庫、水電站、水閘和泵站工程的主要指標,匯總形成了重要經濟區和糧食主產區的普查成果。

1)重要經濟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了我國“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包括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3個國家級優化開發區和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等18個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3大國家級優化開發區域和18個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簡稱為重要經濟區,共21個重要經濟區,涉及31個省級行政區、212個地級行政區和1754個縣級行政區。全國重要經濟區國土面積284.1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29.6%;常住人口9.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3%;地區生產總值41.9萬億元,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80%。全國重要經濟區劃分情況詳見附錄C。

2)糧食主產區。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中涉及的糧食主產區,結合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個糧食主產省和《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所確定的800個糧食增產縣,以及《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所確定的重要糧食主產區等,并考慮人均糧食產量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全國糧食主產區范圍為“七區十七帶”,涉及26個省級行政區,220個地級行政區,共計898個糧食主產縣。糧食主產區劃分情況詳見附錄C。糧食主產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重點區域,擔負著我國大部分的糧食生產任務。全國糧食主產區國土面積273萬km2,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8%;總耕地面積10.2億畝(1畝≈0.67hm2),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6%;總灌溉面積6.10億畝,占全國總灌溉面積的61%。糧食總產量4.05億t,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1%。

(4)河流水系。我國河流水系眾多,根據本次河湖基本情況普查成果,全國流域面積50km2及以上的河流共45203條,其中流域面積1000km2及以上的河流2221條,流域面積10000km2及以上的河流228條。本次對所有河流上的水庫、水電站、水閘、泵站和堤防工程進行匯總,形成了按河流水系匯總成果。根據河流特點和重要程度,本書主要選取了97條主要河流[1]進行重點分析。在主要河流匯總成果中,若無特殊說明,均指河流干流匯總成果。我國主要河流名錄詳見附表A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新邵县| 丰都县| 荆州市| 澄迈县| 建昌县| 临夏县| 左权县| 西青区| 垦利县| 桐庐县| 惠州市| 阿拉善右旗| 五大连池市| 定安县| 来宾市| 威海市| 乌海市| 平远县| 长乐市| 宝兴县| 马龙县| 密山市| 乐都县| 建始县| 乌拉特后旗| 子长县| 新宁县| 九龙城区| 凤翔县| 中西区| 寿阳县| 额济纳旗| 江山市| 吴忠市| 交口县| 万安县| 嘉义县| 宁陵县| 晋宁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