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級水庫群面向生態(tài)的多目標綜合調度關鍵技術
- 王浩 雷曉輝 蔣云鐘 陳進 王旭 趙銅鐵鋼
- 7字
- 2021-11-05 17:07:16
2 漢江流域概況
2.1 湖北漢江流域簡介
漢江古稱漢水、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江河淮漢”。漢江全長1577km,為長江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積15.9萬km2。流域涉及陜西、甘肅、四川、重慶、河南、湖北6省市的20個地(市)區(qū)、78個縣(市)。流域北部以秦嶺、外方山及伏牛山與黃河分界;東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與淮河流域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為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構造大致以淅川—丹江口—南漳為界,以西為褶皺隆起中低山區(qū);東以平原丘陵為主。其發(fā)源地在陜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陜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冢山,而后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陜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后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后繼續(xù)向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干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km,丹江口至鐘祥皇莊為中游,長約270km,皇莊以下為下游,長約382km。主要支流有褒河、堵河、丹江、唐白河、蠻河、東荊河等。漢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上游兩岸高山聳立,峽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中游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wěn)定;下游迂回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曲流發(fā)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湖北段涵蓋了漢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長的55.2%。
漢江在湖北省境內流域面積6.3萬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3),其中上游2.12萬km2,中游2.48萬km2,下游1.7萬km2。流域包括十堰市、神農架林區(qū)、襄樊市、荊門市、隨州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孝感市、武漢市等10市(區(qū))38個縣(市)。
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區(qū),氣候溫和濕潤,多年平均降水量700~1800mm,自上游向下游遞增,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74億m3,水量較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徑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最大的河流。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083萬kW,技術可開發(fā)裝機容量817萬kW。
漢江干流中下游區(qū),是長江中游重點保護區(qū)之一,由于河槽泄洪能力與洪水來量嚴重不平衡,歷史上洪水災害嚴重,也是長江支流中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一條。漢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并具有較明顯的前后期洪水特點。前期夏季洪水發(fā)生在9月以前,往往是全流域性的;后期秋季洪水,一般來自上游地區(qū),多為連續(xù)洪峰。流域內交通運輸發(fā)達,鐵路、公路、水運及航空構成了立體的交通體系。流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防治中下游洪水災害。1956年在仙桃下游約6km處修建了杜家臺分蓄洪工程,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還先后建成石泉、安康、石門、黃龍灘、鴨河口等水利樞紐,使?jié)h江的防洪問題得到了較大緩解。這些工程具有防洪、發(fā)電、灌溉、航運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為華中電力系統(tǒng)最重要的調峰、調頻電站之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引水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