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土木工程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工程技術之一,具有悠久歷史,其萌芽出現在“穴居巢處”的人類蠻荒文明時代,那時人類向鳥類學習選樹并在樹上筑巢,還利用或改造自然洞穴以滿足居住需求,因而也就有了“有巢氏”和“穴居氏”之說。火使人類從蠻荒文明進入古代文明,火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人類也用火來改造自然物(如燒制磚、瓦)或自然地形(如都江堰工程)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并筑城及興建大型土木建筑;電使人類從古代文明進入近代文明,電為人類提供了動力,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飛躍性的提升,人們造出了水泥及各種金屬材料,使土木結構的性能(如承載能力、跨越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網絡信息技術使人類從近代文明進入現代文明,網絡信息技術使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人們通過傳感、遙測、遙控、無線通訊、網絡、計算機技術使土木結構變得更加精巧、靈動,于是就有了生態建筑、節能建筑、綠色建筑、數字建筑、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的粉墨登場、時空交替。可見,土木工程與人類文明同步發展,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
土木工程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最重要標志之一,是人類文明形成及社會進化過程中必需的民生工程,是國家建設的基礎行業。“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住(即居住)”靠土木工程技術得以實現,“行(即出行、交通)”的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機場、碼頭等)也靠土木工程技術來實現。因此,土木工程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行業,只要有人類生存就需要土木工程。建造各種土木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和施工機具,借助這些物質條件就能經濟、便捷地建起既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審美要求、環保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這也就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現代社會,人類的日常生活無處不與各式各樣的營造活動(土木工程)密切相關。住宅、樓宇、公路、鐵路、機場、碼頭、堤壩、運河、橋梁、管道、為人類生活提供著各種必須的服務,土木工程行業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其生產過程和產品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土木工程行業是各項經濟建設的基礎產業,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經濟活動都或多或少會受到它的影響。我國勞動人民創造過許多土木工程奇跡,“古有長城、都江堰,今有三峽、青藏線”,土木工程產品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它反映了同一時代人類的技術與經濟水平和藝術理念,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此,土木工程也就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重要見證之一。土木工程追求技術、經濟和建筑藝術上的統一,一個土木工程作品的造型和裝飾對地方風格、民族風格及時代風格的表達與體現具有重要作用。一項工程設施的建造通常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目前,追求土木工程的全壽命運作,故還應該增加一個運營管理與維護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學、測地學(測量空間定位)、物理學(力學與測試)、化學、材料學(建筑材料)、結構工程學、設備工程學、機械工程學(建筑機械)、施工技術學、管理學(施工組織)、經濟學(建筑經濟)、信息科學(網絡、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基本理論和技術。因此,土木工程是一門涉及眾多知識領域的、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土木工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早期的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成功的經驗)教訓(吸取失敗的教訓)發展起來的,17世紀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與土木工程實踐結合起來,才逐漸形成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巖體力學等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學科,土木工程才逐漸由經驗發展成為科學,今天已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合性科學體系。土木工程學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經驗積累期,到近代才形成了一定的、尚不完善的理論體系,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仍很多,其中的很多奧秘我們還不甚了解,因此,需要人類不懈地繼續持續探索。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對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的需要,普及土木工程科學知識,編者不揣淺陋編寫了本書。本書的撰寫借鑒了當今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大量實際資料,吸收了前人及當代人的寶貴經驗和認識,也盡最大可能地包含了當今最新的科技成果。本書是編者在江南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活動的經驗積累之一,也是編者30余年工程生涯中不斷追蹤科技發展腳步的部分收獲,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有助于土木工程知識的普及,對從事各類工程建設活動的人們有所幫助,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及協調發展有所貢獻。
全書由江南大學姜晨光主筆完成,長沙理工大學唐平英,福州大學方緒華,中南大學劉興權,江西理工大學劉小生,廣西大學張協奎、陳偉清,煙臺市城市規劃編研中心孫麗莉、楊蘭、袁春橋,煙臺市墻體材料革新與建筑節能辦公室原嘉祥,煙臺保利置業有限公司張麗萍,無錫市墻材革新和散裝水泥辦公室林輝、李平,無錫市建設局顧持真、李剛、黃偉祥、錢保國、宋艷萍、祝付玲、王燁、胡聞、陳江渝、華崇樂、閔向林、朱燁昕、成美捷、何躍平、翁林敏、夏正興,無錫太湖學院崔清洋、關秋月,江南大學黃奇壁、王偉、葉軍、吳玲、蔣旅萍、歐元紅、陳麗、劉進峰、蔡洋清、盧林、劉群英、夏偉民、張惠君、王風芹等參與了相關章節的撰寫工作。限于水平、學識和時間關系,書中存在的謬誤與欠妥之處敬請讀者多多批評指教。
2014年12月于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