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概論(第二版)
- 孫開暢主編
- 3306字
- 2021-11-05 10:35:57
第一節 中國大壩樞紐概述
一、水工建筑物的發展歷程及狀況
早期的蓄水工程,是興建堤壩提高低洼地帶蓄水能力以形成淹沒很大的平原水庫。這種堤壩,長度很大,形狀不規則,寬度、特別是高度尺寸都很小,但這確實是擋水建筑物,即堰壩?,F保留最完整最典型的是安徽省壽縣的安豐塘,也稱芍坡,建于公元前598—前591年間,至今已有2600年歷史。這類水庫在宋代以前的歷史上,黃河、淮河、海河以及長江中下游廣泛存在,相應的堰壩很多,著名的如:漢代的鴻隙陂(今河南省信陽地區淮河與支流汝河之間)、六門陂(今河南省南陽地區)等,在古代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有大量的關于平原水庫的記載,有的成群存在。
平原水庫淹沒土地面大,管理和維護很不方便,特別是庫區,低水位時,灘涂易被圍墾和擠占,從宋代開始,隨人口增加,平原水庫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了。利用山丘間的溝谷洼地蓄水,堰壩的工程量將大為減少,維護與使用十分方便,也相對節省工程量。漢代建造的馬仁陂(今河南省泌陽縣境內)、陳公塘(今江蘇省儀征市境內)和唐代擴建的東錢湖(今浙江省鄞縣境內)等,都是歷史上很有影響的工程。其中,東錢湖至今猶存,馬仁陂經改造仍在發揮作用。
中國歷史建造最多的壩是引水工程中的壅水壩,它不形成水庫,在古文獻中稱堰、堨或遏等,都是這一類。最早的這類壩智伯渠壩(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內),建于公元前453年。接著,引漳十二渠(今河北省邯鄲地區)、靈渠(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安縣境內)、戾陵堰(今北京市西郊)等工程相繼出現。多年來,這類工程越來越多,廣泛運用在農田水利、城市供水和航運水源等方面。其中有許多長時間利用,保留至今的也有一些,靈渠是最為著名的。
中國古代堰壩數量眾多,規模不一,最大的工程是在南北朝時建造的浮山堰,明代開始形成的高家堰,今稱洪澤湖大堤。有大量的古代文獻包括歷史著作、地理著作、工程專著、個人文集、地方志,對古代堰壩的建設、使用和效益做了多方面的記述,是發掘和研究古代堰壩發生、發展和效益的珍貴資料依據。
二、20世紀上半葉壩工技術的發展
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留學歐美學者陸續歸來,促進了西方壩工技術的傳入,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和傳統技術成就,開展科學研究與規劃設計工作。但因資金匱缺,只有少量的工程得到建設,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儀祉先生在陜西建成的現代水利灌溉體系,為關中農業增產發揮了巨大效益,聞名于世。后來,在日本占領下的東北的松花江、鴨綠江上分別開始建設豐滿重力壩和水豐混凝土重力壩。
1917—1924年為了解決供水,在大連市馬欄河上曾修過一座叫做王家店的砌石壩,壩高29.09m,庫容505萬m3,有溢流設施。1920—1926年在小溪修建了龍王塘砌石壩,壩高37.9m,長326.6m,庫容157.8萬m3。1927—1939年在馬欄河上又完成了大西山砌石壩,長583.3m,砌體總量12.54萬m3,庫容1680.3萬m3。這三座壩都屬自來水公司,迄今仍在使用。1927年在福建廈門為供水修建的上里砌石壩是中國第一座拱壩,壩高27.3m,長113m,庫容105.4萬m3(圖1-1),也屬自來水公司,在繼續使用中。
圖1-1 廈門上里砌石拱壩平面、斷面
(1)1912年,為了發展水電,在云南昆明曾修建了石龍砌石閘壩,壩高僅2.0m、長55m,經長1960m的引水渠發電。1922年在四川瀘州修建了濟和水電廠,洞窩攔河壩用條石砌成,高2.5m。
(2)1944—1947年甘肅金塔縣討賴河建成了鴛鴦池土壩,壩高30.3m,長220m,庫容5345萬m3,目的是灌溉防洪。1958—1964年陸續加高7.4m,庫容加大到1.1億m3,又增加了電站。
(3)1950年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統計世界大壩登記資料,在壩高15m以上大壩5196座壩中,中國只有22座,可見落后程度。
三、20世紀下半葉壩工技術進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后,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了水工建設的高潮,水工建筑物的型式和規模得以迅速發展。以壩工建設為例,無論在建壩的高度,還是在技術難度上都有了一個飛躍。如瑞士在1962年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壩——大狄克遜壩,高度達到285m;在混凝土拱壩方面,蘇聯在1980年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拱壩——英古里雙曲拱壩,高272m;至于土石壩的建設更是發展迅速,蘇聯在1961年開工建設努列克水電站,1972年首臺機組運行,總裝機270萬kW,建成的世界第一高壩——努列克心墻土石壩,最大壩高300m。建壩高度的增長,一方面反映了筑壩設計理論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和施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施工機械能力的增強關系極為密切。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高潮已基本停息,水電能源的開發已接近飽和,如法國和瑞士水力資源的開發程度已近100%,德國、瑞典、挪威、意大利、日本已分別達到80%~90%,中國和加拿大已接近70%~80%,而中國的開發率按電量算至今仍不夠20%,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新中國成立以后,壩工技術的發展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57年為發展初期,從治淮開始,根治海河、開始治黃。比較著名的大壩有位于北方永定河的官廳土壩(高46m),淮河北支流有白沙(高47.82m)等土壩,淮河南支流有佛子嶺(高74.4m)、梅山連拱壩(高88m)、響洪甸重力拱壩(高87.5m)等。在海河流域各支流上也開始建設。1955年黃河流域開發規劃完成,首批開工的有三門峽重力壩(高106m)。
第二階段:1958—1966年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全國基本建設全面展開。特別是中小型壩建設,因各地積極投入,數量猛增,大型工程比較著名的有黃河劉家峽重力壩(高147m)、新豐江支墩壩(高105m)、新安江重力壩(高105m)、云峰重力壩(高114m)、流溪河拱壩(高78m)以及禮河一級水電站的毛家村土壩(高82m)等。
第三階段:1967—1986年屬停滯期,建壩速度降低,但重視工程質量,特別是后期實行了開放政策,技術上有明顯提高。這一階段興建的大壩有:龍羊峽(高178m)、烏江渡拱形重力壩(高165m)、白山重力壩(高149m)、湖南鎮支墩壩(高129m)、龔嘴重力壩(高86m)、鳳灘重力壩(高113m)、石頭河土石壩(高105m)、碧口土石壩(高102m)等,最大的長江葛洲壩水電站(高48m)也在此時完成,裝機271.5萬kW,此外,還完成了群英砌石重力壩(高101m)。
第四階段:1987—1999年為鞏固和技術大發展時期。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階段,大壩建設速度顯著回升,新型壩出現而且迅速發展。一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陸續開工,完成了一大批高壩和大型水電站,包括安康重力壩(高120m)、緊水灘拱壩(高102m)、東江拱壩(高155m)、東風拱壩(高168m)、隔河巖拱壩(高151m)、漫灣重力壩(高132m)、魯布革土石壩(高101m)等水電站。舉世矚目的三峽巨型水電站(高181m,裝機1820萬kW),最高的二灘拱壩(高240m,裝機330萬kW)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土石壩(高155m,裝機180萬kW)等陸續開工。這些工程都將于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投產。除這些大型工程外,還有一大批中小型水電和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竣工,不僅改善了電網的構成,也使一些河流的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有了明顯的進展。更為21世紀的更大發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根據統計資料表明,世界各國總平均施工期限為三年半左右,而我國則約為兩年半。當然對大型工程則時間要長得多,若資金到位及時,施工期需要5~6年,特大工程10年以上。
從中國地區來看,1999年正建的壩以福建(80座)、云南(58座)最多,浙江(23座)、廣東(20座)、湖北(19座)、貴州(20座)次之。在北方,包括東北、華北各省區正建的壩數僅幾座,這是由于水資源較少,也是因為過去建壩較早的緣故。我國主要河流已建和待建的控制性大水庫樞紐及其主要特性見表1-1。
表1-1 主要河流已建和待建的控制性大水庫樞紐及其主要特性

續表

四、21世紀中國大壩建設概況
進入21世紀至2010年,是中國水電站和大壩樞紐繼續發展的10年,如果按水電裝機容量比2000年大致再增加1.6~1.7倍估計,全國水電總容量將達110000~120000MW。目前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峽水利樞紐;完成長江上游最高的二灘拱壩樞紐;完成黃河中、下游最大的小浪底水庫和最高的土石壩樞紐;在紅水河上游完建最高的天生橋一級面板堆石壩樞紐,并將建成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電站及其高壩。其中1000MW以上的水電站共20座,250~1000MW的水電站共18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綜合實力迅速增強,近年來我國壩工建設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很多水工建筑物的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一些被世界壩工權威、專家定為“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也已被相繼征服。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水利工程建設最具權威技術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