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太湖流域河湖連通工程水環境改善綜合調控技術作者名: 吳時強 周杰 李敏 劉俊杰本章字數: 1378字更新時間: 2021-10-29 15:50:28
1.4 河湖連通調控技術研究現狀
調控技術包括效果與效益評價和優化技術兩部分。
從以往的調水來看,所產生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環境效益是調水所產生的直接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由于水質改善與水量增加所帶來的間接效益。目前國內外用于效果評價研究領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市場價值法(即生產率法)。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量和利潤的變化。利用生態環境條件變化引起的產量和利潤的變化來計算生態環境條件變化產生的經濟價值。
(2)影子工程法。影子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技術的一種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環境破壞以后,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環境功能,以此工程投資來計算破壞的經濟損失。
(3)因子分析法。通過改變環境系統中的某些因子,采用數學模型模擬、監測、調查等方法和手段評價由此產生的環境要素的改變,從而評價環境效益。
從國內外的連通調控工程運行管理成功經驗看,普遍認為調控技術主要以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管理技術為主。
在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上首家“水銀行”(Water Bank)的水權交易體系在美國加州大型調水工程的水資源配置過程中產生,它是由政府組織專門機構作為中介,將每年來水量按水權分成若干份,以股份制形式對水權進行管理[28-30]。“水銀行”負責聯系水資源的賣方與買方,即購買自愿出售水的用戶的水,然后賣給急需用水的其他用戶。一般是從農民和其他自愿賣水者處取得水權,然后按照水權合同的規定,將水輸送到買水方所在地,有效地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流通。“水銀行”的成員可以是公司、共同用水組織或者負責工農業和環境供水的公共機構,必須符合嚴格的條件才能成為“水銀行”的成員(比如用完了所有能被利用的水),用水戶必須保證不浪費水,也不能購買超出需要量的水,實現水資源在州內短期的重新分配。“水銀行”的運作機制方便了水權交易程序,使得水資源的經濟價值得以更充分的體現。在水權交易過程中,州政府發揮著宏觀調控的功能。現在美國還出現利用互聯網進行水權交易,水權的買賣雙方都可以到水權市場網站進行登記,從而在網上完成水權交易,使水權得到重新分配。“水銀行”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干旱造成的全州經濟損失,更合理地進行水資源配置。當然,“水銀行”也帶來了一些爭論,如環境用水如何保證、對農業負面影響以及對稅收和財政的影響。“水銀行”與水權交易市場機制都是利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的有效方式,只是兩者實現水權轉移的途徑不同,究竟采取何種方式,取決于水商品特點、調水工程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戰略性南水北調工程,將首開中國大規模跨流域調水市場化運作的先河,在調水沿線建設世界最大水權交易市場。這個水權交易市場由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沿線地方政府參與、企業具體運作。南水北調總調水量約400億m3,將根據沿線各省市需水量確定調水規模和方案。需水地方的股金按比例分攤,要的水越多,出的資本金越多。
太湖流域河湖連通工程調控目的多,有防洪、補充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改善調控等多個目標,且大部分目標是公益性的,顯然“水銀行”與水權交易市場機制在太湖流域連通工程調控技術應用中受到很多限制。太湖流域采用了分級建設、分級管理、分級調控的原則進行調控。還在不斷地摸索一種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管理體制來兼顧流域大局和地方利益,統籌兼顧防洪、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效益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