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太湖流域河湖水系連通格局分析

太湖流域地處我國沿江沿海交匯處,三面瀕江臨海,長江橫臥于流域之北,東海位于流域之東,南部為錢塘江、杭州灣。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大量天然河流水系遭到破壞,水系的數量、長度、水面積大幅度減少;末端河流大量消逝,水系主干化趨勢明顯;河道淤積嚴重,河網與湖泊調蓄能力下降;河流水系分割明顯,河網內部通達不暢[31]。與此同時,隨著流域對河湖連通水系功能需求的重心從區域防洪、水資源利用向兼顧水環境改善的方向轉變,太湖流域河湖連通水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2.3.1 以區域防洪為主要功能的河湖連通水系格局

受地形因素和水文氣象條件的限制,太湖流域區域內洪澇災害頻繁發生。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太湖流域幾乎年年處于洪水威脅之中,“小水大災”現象突出[32]。隨著太湖流域防洪需求的日益緊迫,流域河湖連通水系格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太湖流域逐漸建立了以防洪為主要目的的河湖連通水系結構。流域北有涵閘控制可引排水量進出長江;南有長山閘可將杭嘉湖澇水南排至杭州灣;東有黃浦江東泄至江海;區內太湖匯集浙西的苕溪水系及湖西荊壤水系來水,構成江河湖海相互貫通的復雜水系。

流域湖泊以太湖為中心,形成西部洮滆湖群、南部嘉西湖群、東部淀泖湖群和北部陽澄湖群。流域內面積大于10km2的湖泊有9個,分別為太湖、滆湖、陽澄湖、洮湖、淀山湖、澄湖、昆承湖、元蕩、獨墅湖。

流域骨干水網主要為出入太湖骨干水網,流域性排水河道及貫通全區的京杭運河,如苕溪水系、江南大運河、黃浦江、吳淞江及新中國成立以來開挖的人工排水河道太浦河、望虞河、長山河、紅旗塘等,其總長度約1200km。地區性河網主要為依附京杭運河的南北分支與骨干水網相通的縱浦橫塘,如澄錫虞地區的錫澄運河、張家港、十一圩港、錫北運河等。陽澄地區主要有常滸塘、白茆塘、七浦塘、楊林塘、鹽鐵塘、瀏河及婁江等;淀泖地區有急水港、八蕩河、戧港、七星港、瓜涇口等;湖西區有丹金溧漕河、九曲河、新孟河、德勝河等,地區性河道總長度5000~6000km。圩區水網含圩外排水河道及圩內“二”字形、“十”字形、“丁”字形、“月”樣、“弓”樣等河道,圩內水面面積初步統計達700km2,占流域總水面面積的12%。

2.3.2 兼顧水環境改善功能的河湖連通水系格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流域需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短缺問題開始顯現,同時地區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水環境逐步惡化,水污染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改善水環境、確保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等問題迫在眉睫。2002年起,經水利部批準,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兩省一市(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水利部門實施了引江濟太調水試驗,通過望虞河江邊的常熟樞紐,以自引與抽引相結合的方式引長江水入望虞河,經過望虞河約60km河道,再從望亭立交進入太湖,同時加大太浦河下泄水量,增加對太湖下游地區供水。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無錫市出現供水危機,直接影響約200萬人飲水安全,江蘇緊急實施引江濟太應急調水,及時開啟梅梁湖泵站抽排太湖水入京杭運河,迅速改善貢湖水源地水質。

在完善流域防洪功能基礎上,為進一步治理太湖及流域水環境問題,依托現狀河湖連通工程,實施引江調水擴建工程,在流域上游開辟引江濟太第二通道,引長江優質水從太湖上游入太湖,形成新孟河—太湖北部灣區—新溝河、新孟河—太湖湖區—太浦河調水引流循環線路,縮短湖體換水周期,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水環境容量,完善兼顧水環境改善的河湖連通工程布局,全面改善太湖水環境,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引江調水擴建工程水流流向示意圖如圖2.3所示。

圖2.3 太湖流域河湖連通引排工程水流流向示意圖

2.3.3 快速城鎮化影響下的河湖連通水系格局

太湖流域城鎮化進程迅速,城鎮土地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的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5.1%快速增加至21世紀初的25.6%[33]。城鎮化過程中,人類活動疊加到各項自然要素上對流域河網水系會產生明顯影響,河流、湖泊形態結構發生改變。

武澄錫虞區是太湖流域腹部的低洼平原河網地區,北濱長江,南臨太湖,西部以武澄錫西控制線為界,東部從望虞河江邊樞紐起,沿望虞河東岸線直至太湖邊沙墩港口止,區域水域面積約248km2。河流縱橫交錯,水面平緩,圩區眾多。武澄錫虞區也是太湖流域城鎮化發展迅速且程度高的地區,在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研究區代表城市無錫的建成區面積從1956年的12.2km2發展至2000年的101km2;而常州市的建成區面積也從1954年的9.5km2發展至2000年的68.95km2。隨著武澄錫虞區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區域線狀、面狀水系在數量上明顯減少,河網密度變小,結構簡單化,河湖總面積減少。就河流等級而言,一級河流面積有所增長,一級河流延伸拓浚及與其他等級河流的連通是主要原因。總體而言,城鎮化影響下,河流的多元化特征削弱,河網演化趨于主干化、單一化,河湖連通性下降[34]

蘇州古城區“自流活水”工程則是通過河湖連通工程改善城市水環境的典型成功案例。工程利用望虞河、七浦塘、楊林塘、陽澄湖等調水引流工程,通過科學合理的調配調度,將水量豐沛、水質優良的長江和太湖水引至古城區環城河,為古城區河網環境改善引水工程提供可靠的水源。江湖共濟引水格局如圖2.4所示。

圖2.4 蘇州古城區引水江湖共濟格局示意圖

從恢復太湖流域河湖生態健康的角度來看,流域河湖連通水系布局將不僅以區域防洪為主要功能,修復流域水環境,保障河湖水系生態健康也將是流域河湖連通工程的主要功能,如何在尊重河湖水系自然特征的基礎上,合理優化太湖流域河湖連通水系格局是今后水利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桂平市| 和顺县| 新津县| 桂平市| 青河县| 嵊州市| 商水县| 河南省| 洛宁县| 荆州市| 德令哈市| 桓仁| 皮山县| 乐业县| 濮阳市| 晋中市| 余干县| 商都县| 万山特区| 永川市| 泰来县| 南木林县| 合川市| 长武县| 谢通门县| 新民市| 佛冈县| 楚雄市| 金山区| 德钦县| 德昌县| 黑水县| 江山市| 河西区| 云林县| 西乡县| 禄丰县| 凌云县| 霸州市|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