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南水北調工程構架

一、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并向北延伸。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的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全線最高處東平湖水位與長江水位差約40m,抽水總揚程65m,規劃設13級泵站;在山東省位山附近的黃河河底建設倒虹吸隧道,江水穿過黃河;在黃河以北,地勢是南高北低,可順大運河或新擴建河道自流到天津,沿線新建、擴建千頃洼、大屯、大浪淀、浪洼、北大港五處平原水庫以調蓄來水。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干線長約1135km,其中黃河以南625km,穿黃段17km,黃河以北493km;分干線總長約767km,其中黃河以南601km,黃河以北166km。此外,為了向膠東供水,需從東平湖向東開辟膠東輸水分干線,向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等膠東城市供水,輸水干渠干、支線總長989km。

東線工程前期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1972年大旱以后,開始編制東線工程規劃,于1976年完成《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1990年提出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修訂規劃報告》,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訂報告》。2001年11月完成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是第二次規劃修訂成果。

東線工程供水范圍分為黃河以南、山東半島和黃河以北三片。主要供水目標是補充沿線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并適當兼顧農業和其他用水,提高現有灌區的供水保證率,改善淮北地區的農業供水條件;結合輸水,恢復和提高京杭運河的通航能力;利用調水工程設施,提高沿線易澇地區的排澇能力,并在北方需要時提供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根據東線工程供水目標和預測的當地來水量及需調水量,考慮受水區缺水形勢的發展和對水量、水質的要求,經多方案比較,確定東線工程先通后暢、逐步擴大規模,分三期實施。各期調水規模如下。

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蘇和山東兩省供水。抽江500m3/s、過黃河50m3/s、送山東半島50m3/s,改善蘇北、魯西南農業用水條件。規劃2002—2007年實施,按照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可研總報告批復,東線一期工程靜態總投資383億元,其中主體工程靜態投資260億元,治污工程投資123億元。

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圍擴大至河北、天津。抽江規模擴大到600m3/s,過黃河100m3/s、到天津50m3/s,送山東半島50m3/s。規劃2011—2014年實施,主體工程投資124億元,治污工程投資100億元,共計224億元。

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調水量,以滿足供水范圍內2030水平年國民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工程規模擴大到抽江800m3/s,過黃河200m3/s,到天津100m3/s,向膠東地區供水90m3/s。規劃2031—2036年實施,主體工程投資116億元。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總計投資660億元。

二、中線工程

(一)基本概況

中線工程從長江支流漢江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受水區范圍15萬km2。從陶岔渠首閘至北京團城湖,輸水總干線全長1267km,其中黃河以南477km,穿黃段10km,黃河以北780km。天津干線從河北省徐水縣分水向東至天津外環河,長154km。

中線工程前期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于1987年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1991年進行了修訂,并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1992年又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95年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并通過了原國家環境保護局的審查。2001年9月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是第二次修訂規劃成果。

(二)可調水量與工程規模

根據1956—1997年水文系列分析,漢江流域水資源總量為582億m3,丹江口以上水資源總量為388億m3,占全流域的66.7%。經對漢江上游用水消耗調查分析,預計2030年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為356億m3;考慮漢江中下游地區未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需水要求,在建設興隆樞紐、引江濟漢、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和局部整治航道工程后,2010水平年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需下泄水量162.2億m3,2030水平年需下泄水量165.7億m3。據此,丹江口水庫可調水量為120億~140億m3,保證率為95%的干旱年份可調水量為62億m3。總體可研批復確定中線一期工程的調水規模為95億m3

(三)工程規劃

中線主體工程規劃項目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干線工程和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1.水源工程

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14.6m,壩頂高程為176.6m,正常蓄水位從157m提高至170m,水庫由不完全年調節提升為不完全多年調節,相應庫容達到290.5億m3,新增庫容116億m3。新增防洪庫容33億m3,新增興利庫容49.5億~88.3億m3。大壩加高后,第一期工程的多年平均調水規模為95億m3,特枯年份調水量為62億m3,基本滿足需調水量的要求;同時,可使漢江中下游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兩岸14個民垸70多萬人可基本解除洪水威脅。丹江口水庫的主要任務將調整為防洪、供水、發電、航運。大壩加高后,庫區新增淹沒范圍涉及湖北、河南兩省5個縣(市、區)48個鄉鎮。需遷移人口約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7萬人),房屋708.6萬m2,淹沒耕地23.4萬畝。由于人口增長的動態因素,到2010年實際移民安置人口為34.5萬人。

2.輸水干線工程

渠首在丹江口水庫陶岔閘,沿伏牛山南麓山前崗垅、平原相間地帶向東北方向延伸,在方城縣城南過江淮分水嶺埡口進入淮河流域,在魯山縣跨過(南)沙河和焦枝鐵路經新鄭市北部到鄭州,在鄭州以西約30km的孤柏嘴處穿越黃河,然后沿京廣鐵路西側向北,在安陽西北過漳河,進入河北省,從石家莊西北穿過石津干渠和石太鐵路,至徐水縣分水兩路,一路向北跨北拒馬河后進入北京市團城湖,另一路向東為天津供水。輸水總干線(含天津干線)穿越大小河流686條,其中集流面積大于20km2的205條。全線有交叉建筑物1774座,其中與河渠交叉832座,鐵路交叉建筑物42座,公路橋735座,分水口門73處,節制閘51座,退水閘38處、泵站3座。

3.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調水量95億m3時,對漢江中下游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將有一定的影響,需興建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工程,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整治局部航道四項工程,以減少或消除因調水產生的不利影響。第二期工程將視環境狀況變化等因素,再考慮興建其他必要的水利樞紐。

三、西線工程

西線工程是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西線工程雖然是最早被研究的調水線路,由于工程艱巨,直到1987年才進行全面的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開展了測繪、勘探和試驗工作,比選了近百個調水工程方案。于1996年完成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研究綜合報告》后,開始轉入規劃工作階段。規劃階段將原擬定在海拔3800~4200m的引水樞紐,下移集中到海拔3500m左右,以降低工程施工和運行管理的難度。2001年5月完成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干流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還可以向臨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

西線工程仍處在研究論證階段。

四、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

(一)總投資

截至2015年10月底,國家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614.7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54.2億元,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106.5億元,南水北調工程基金196.5億元,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1578.6億元,貸款478.9億元。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579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619.5億元的98%,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323.7億元和2136.7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96%和99%。

(二)工程建設實施步驟

2002年12月27日,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發出賀信,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宣布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發表了重要講話,開工典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主持。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京石段應急供水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首先開工建設。2013年5月30日江蘇段成功試通水,2013年10月19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線試運行,2013年12月10日正式通水,工程沿線江蘇、安徽、山東三省約1億居民喝上了甘甜的長江水。

2014年8月8日,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2014年9月26日,引江濟漢工程正式通水,興隆水利樞紐4臺機組全部發電。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出批示,指出南水北調是造福當代、澤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是有關部門和沿線6省(直轄市)全力推進、20余萬建設大軍艱苦奮戰、40余萬移民舍家為國的成果。李克強向廣大工程建設者、廣大移民和沿線干部群眾表示感謝,希望繼續精心組織、科學管理,確保工程安全平穩運行,移民安穩致富。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惠及億萬群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受益情況

作為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總調水規模448億m3,供水面積達145萬km2,4.38億人口受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后,根據《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規定,水量調度年度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累計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直轄市)輸水21.19億多m3,惠及沿線3500萬人口。其中,河南省接水7.95億m3,河北省接水0.98億m3,天津市接水3.54億m3,北京市接水7.7億m3,外調水占了北京市自來水的六成以上,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保障系數從原來的不足1提高到了1.2,受水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逐步凸顯。根據北京市885個地下水位監測點數據,2015年6月30日,北京市地下水埋深為26.7m;7月底至9月初,地下水平均埋深達到26.55m,比6月底回升了15cm,而整體地下水儲量增加了8000多萬m3。地下水位回升主要原因是南水北調來水進京后,有效緩解了北京市的水資源緊張,同時也是開源節流、嚴控地下水開采的成效。

東線工程自通水運行以來,也發揮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5年5月,長江水已順利抵達膠東半島。

南水北調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為構建“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奠定堅實基礎,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南市| 灵山县| 峨眉山市| 二手房| 山西省| 九江县| 宣化县| 富源县| 加查县| 连云港市| 山西省| 广水市| 海兴县| 孟津县| 巴彦淖尔市| 察雅县| 广西| 明溪县| 浪卡子县| 扬州市| 青州市| 体育| 上饶市| 晋宁县| 黔西| 忻州市| 淮安市| 潜江市| 开远市| 舟曲县| 兴化市| 财经| 揭东县| 平舆县| 邳州市| 泽州县| 黄平县| 济源市| 泰宁县| 大宁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