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海水利用研究
- 郭有智 楊彥 劉利萍 郭風 彭得勝 姚文鋒
- 3653字
- 2021-10-22 22:17:50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資源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經濟戰略資源。我國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據統計,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3,約占世界水資源量的7%,水資源總量少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排名在第110名之后[1],被聯合國納入13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列。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且用水量呈逐年上升之勢。再加上污染排放強度加大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國呈現出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局面,全國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據水利部統計,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城市年均缺水總量達60億m3。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46個重點城市中,45.6%的城市水質較差;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有9個嚴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島和大連等城市缺水最為嚴重[2]。
為了緩解水資源危機,特別是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我國先后投資興建了很多跨流域輸水工程,如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黃濟青、引黃入晉、引江濟太、東深供水、引大入秦以及南水北調等工程。其中,南水北調是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最大規模的調水工程,規劃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聯系,構成“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實施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配置格局。按照規劃,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的調水總規模為448億m3,其中東線148億m3、中線130億m3、西線170億m3[1]。
調水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缺水地區的水資源保障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據2010年11月國務院批復的水利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預測,到2030年,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中線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并考慮部分海水利用后,我國沿海11個?。ㄗ灾螀^、直轄市)的年總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m3。以京津冀為例,南水北調前總水資源量258億m3、人均水資源量為239m3,調水后總水資源量315.6億m3、人均水資源量為288.7m3,生活和生產用水仍未達到最低標準,而地表徑流深在調水前后分別為118mm和144.5mm,生態水也難以維系該地區森林生態系統。而且,遠距離調水工程投資成本大,對生態環境的長期和潛在影響還難以準確預測[1]。
實踐證明,僅僅通過興建水利工程、實施跨流域調水、推廣節水技術等途徑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v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我們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大的人口總量,也沒有這么大的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可以預見,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如果水資源總量不能有效增加,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形勢將更加嚴峻。尋求新的水源,通過增加淡水供應量來解決局部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用水供需矛盾,已逐漸成為全球共識[1]。從水資源利用角度看,海水淡化利用可直接增加區域的水資源量,其海水淡化工程具有水源工程的主要特征;海水直接利用可減少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即間接增加區域的水資源量。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向大海要淡水,可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由此,海水利用是解決水資源危機、為中國振興開拓新的安全水源的必然選擇[1]。
1.1.2 研究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行了部署,并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本書以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為典型區域,分析包括海水直接利用及海水淡化在內的海水利用技術、利用及管理機制現狀,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從綠色發展角度研究區域海水利用發展潛力,對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緩解淮河流域沿海地區水資源緊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2.1 解決沿海地區水資源危機、優化水資源結構
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448m3,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5,低于國際缺水的警戒線,且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劇烈,水資源開發難度大,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匹配。隨著沿海地區新一輪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城鎮化及岸線利用加快,港口、港城和臨港產業協調發展的推進,沿海區域對淡水資源的需求勢必會進一步增長。同時,在沿海已建或規劃建設一定數量的火力發電廠、石油化工廠等也產生了大量的淡水需求。此外,不可預見因素的客觀存在,迫切需要多途徑供水,以使區域水資源供需缺口得到迅速、根本性地解決。而海水淡化供水穩定,可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尤其在極端條件下是提高供水安全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海水直接利用亦可作為淡水資源有效替代。因此,發展海水利用能為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沿海地區提供新水源,減少對淡水資源的依賴,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此外,海水利用還是優化水資源結構的重要途徑。缺水的沿海地區,除通過調水工程、污水回用和雨洪水利用等手段外,海水利用擴大了可利用水資源的范圍。積極開發利用海水資源,可優化水資源配置方案,改善區域水資源結構。同時,對于地下水超采地區,可減少地下水開采,促進生態保護,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1.1.2.2 貫徹落實國家和地方政策規劃、推進水利事業改革發展
(1)是貫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方向的需要。近年來,海水利用尤其是海水淡化利用受到國家及各級相關政府的高度重視。海水利用發展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16年7月修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年4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全國海島保護工作“十三五”規劃》等文件。
(2)是貫徹中央關于水安全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水利事業改革發展的需要。2011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應“大力推進污水回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013年,國務院通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國辦發〔2013〕2號),將水資源管理情況與地方政府績效掛鉤。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講話中,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提出要強化水源戰略儲備,著力構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質優良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3)是貫徹落實國家、水利部及地方相關規劃的迫切需要。海水利用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淮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水資源綜合規劃》《山東省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江蘇省水資源綜合規劃》,以及流域有關沿海城市的水資源規劃中都有一定的利用體現。此外,《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對海水利用都做了具體的規劃和要求。同時,山東省和江蘇省也出臺了相關規劃。山東省海水利用發展較早,且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陸續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海水利用工作的意見》《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青島市水源建設及配置“十三五”規劃》《青島市“十三五”城市公用設施建設規劃》《青島市海水淡化礦化規劃(2017—2030)》等,分別對山東省和青島市海水淡化進行了布局。與山東省相比,江蘇省海水利用較少,但近幾年發展較快,2011出臺的《江蘇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近年頒布的《江蘇省實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方案》也對海水利用提出了要求。
1.1.2.3 促進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水資源管理、完成重點工作
《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等文件明確要求,將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春铀瘑T會是水利部在淮河流域和山東半島區域內的派出機構,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內的水行政主管職責,是淮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治理開發、統一調度和工程管理的專職機構。
因此,在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水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組織對海水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與配置,實現流域海水利用項目的有序管理,避免重復、無序建設,積極促進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非常規水源利用發展,逐步實現流域常規與非常規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與調度,緩解水資源危機,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做好流域水資源管理的需要。
目前,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已具備海水利用的條件,通過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果,累積了豐富經驗。今后如何能更合理、深入地開發利用,實現非常規水源對淡水資源的有效補充,完成區域非常規水源利用與常規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統一調度,成為優化供用水結構的有效措施,迫切需要系統地規劃和指導。因此,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