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旱災害應對常識900問
- 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
- 923字
- 2021-10-22 21:13:25
前言

在所有大江大河流域誕生的文明古國中,我國地貌之復雜,氣候之多變,自然災害之頻繁,世所少見。其中水旱災害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深,牽動全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水旱災害的記載史不絕書,防災減災始終處在國家戰略高度。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在與水旱災害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中,增強了群體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提升了民族自信。中華文明也正是在人與自然的沖突、平衡的循環過程中,實現成長與跨越。對水旱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認識層次,直接影響國運民生。
1949年以來,我國防御水旱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依靠興建的防汛抗旱體系,戰勝了歷次大洪水和嚴重干旱,確保了大江大河、大中城市、重要交通干線的安全,最大限度保證了城鄉居民的生活、生產用水,保障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在實現由“富”到“強”,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水旱災害造成的綜合損失和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防災減災的要求和期望與日俱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水旱災害防御是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領域,也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多次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提出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
古語云“事不豫辨,不可以應卒”,是指事先不做好準備,就不能應付突然事變。多年來的防災減災救災實踐和教訓不斷昭示監測、預報、預斷和預警的重要性,不斷昭示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工作、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組織專家匯編知識問答,既是強化國情水情教育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夯實防災減災社會基礎、提升公眾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既利當下,又謀長遠。
我們堅信: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一個充滿了治水智慧的民族,終將繪就一幅民富國強、河清海晏、卓然壯美的美麗中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