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河流域河湖健康評估研究與實踐
- 郭書英 李云成主編
- 1590字
- 2021-10-22 20:41:59
1.2 河湖健康內涵
由于河流在不同區域的基本特征(如規模、類型、時空差異等)、地理條件、基本國情、人類活動以及對人們河湖的價值判斷等存在差異,目前對河湖健康內涵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仍未達成統一的認識。一方面觀點強調河湖生態系統自然屬性內容的健康,認為河湖僅具有自然屬性,河湖健康基本等同于生態系統自然屬性的健康;另一方面觀點除了關注河湖的自然屬性外,還關注河湖的社會服務價值,認為河湖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河湖健康問題是源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河湖健康問題的研究是為了維護河湖的可持續性,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合理需求(孫雪嵐等,2007)。
在國外,許多學者對河湖健康概念給出了不同的定義與解釋。該概念始于1972年的美國“清潔水法令”,該法令對河流健康的定義是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完整性,其中完整性指維持生態系統自然結構和功能的狀態(Karr,1999)。Schofield(1996)提出河流健康是與同一類型河流未受破壞的相似程度,尤其是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方面;Karr(1996)在河流健康評估中引入生態學的基本概念,提出只要河流生態系統當前的使用價值不退化且不影響其他系統,其完整性即使有所破壞,但仍然可認為是健康的。上述研究強調的是河湖生態系統自然屬性內容的健康,認為河湖僅具有自然屬性,因此河湖健康基本等同于生態系統自然屬性的健康。但是河湖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人類社會緊密聯系,形成一個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孫雪嵐,2007),河湖的健康問題往往是源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河湖健康問題的研究是為了維護河湖的可持續性,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合理需求。因此Meyer(1997)和Vugteveen(2006)隨后將河流對人類社會的服務價值納入河流健康內涵之中,認為健康的河流除了能夠維持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常的同時,還需要滿足人類與社會的需要和期望。Fairweather(1999)和Boulton(1999)也認為探討河流健康內涵時應考慮河流健康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提出河流健康的判斷應包括生態標準和人類由該系統獲得的價值、用途和適宜性。澳大利亞的河流健康委員會認為健康的河流是與其環境、社會和經濟特征相適應,能夠支撐滿足社會需求的生態系統、經濟行為和社會功能的河流(劉恒 等,2005)。河湖健康概念應涵蓋生態完整性與社會價值,這種觀點得到了水利界較多專家和學者的支持,同時在國內各大流域結構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在國內,關于河湖健康的內涵,有學者認為河流健康應該有兩重含義,既有自然意義上的河流健康,即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有社會經濟意義上的河流健康,即人-水關系的健康(文伏波等,2007)。這兩種意義上的河流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把它們分開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將河流系統的健康定義如下:河流系統的健康是一種特定的系統狀態,在該狀態下,河流系統在變化著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能夠保持結構的穩定和系統各組分間的相對平衡,實現正常的、有活力的系統功能,并具有可持續發展和通過自我調整而趨于完善的能力。董哲仁(2005a)認為,“河流健康”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概念,而是一種河流管理的評估工具,并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提出“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健康河流”概念,可以作為我國河流管理工作的有用工具。“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健康河流”作為一種河流管理的目標和評估工具,其概念包含雙重含意:一方面要求人們對于河流的開發利用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程度上,保障河流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要求人們保護和修復河流生態系統,保障其狀況處于一種合適的健康水平上。湖泊健康的定義伴隨著河流健康的定義而產生,兩者的關系是一脈相承。
因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河湖健康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鑒于對河湖健康內涵理解存在差異性以及本研究進行河湖健康評估的出發點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認識、保護和利用河湖,因而在此確定河湖健康的定義是在保障河湖自然功能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其社會服務功能,滿足人類社會需要,實現人水和諧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