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大唐詩壇里一顆最為閃耀的明珠,不僅熠熠生輝,而且達到了璀璨奪目的程度。他憑借震古爍今的詩才,奠定了自己在千古文壇巨擘的地位,被后世稱為詩仙、謫仙人。
他15歲就好劍術,喜好煉丹和劍俠之道。性情像極了古龍小說里的俠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喜愛看司馬遷寫的“武俠小說”——《史記·游俠列傳》,并且癡迷于小說里俠客的那種快意恩仇。
24歲那年,他辭別雙親遠游各地,開啟了尋訪名山大川之旅。隨著他見識和閱歷的不斷增加,眼界也就豁然開闊,詩歌的意境和氣魄,亦如浩然江河,奔騰千里,氣象高遠。
他一直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終身矢志不渝地追求完成“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志向。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期望有一天能像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樣使天下得以大治,像諸葛亮輔佐劉備那樣令漢室得以興復。他除了要喝最烈的酒、要寫最狂的詩,他還要做全國最大的官。一生熱衷于功名宦途,以成就其“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宏圖偉業。
為了實現其為官的愿望,他四處干謁地方高官,結果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的李白并沒有因此而退縮,依然堅信“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于是,在30歲那年,他第一次來到長安,想碰碰運氣,看能否在長安結識幾個王公大臣,為自己搭建一個仕途階梯。可最后的結果,仍然是無功而返。
困頓的日子,不濟的時運,他并沒有就此而消沉,他仍在等待和仰望,他仍在堅守與期盼。
42歲這一年的秋天,逆襲的故事開啟,他終于等來了人生和事業的春暖花開。大明宮金鑾殿的大門也終于為他打開,他那“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人生理想眼看就要實現啦!
我們小時候都希望把人生過得不遺憾,長大后卻發現最遺憾的事情是人生沒有不遺憾的。當然,這樣的遺憾里也包括了李白。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小陽春,李白突然向唐明皇提出了離職放還的請求,唐明皇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至此,他前后三年實際卻只有一年半時間的從政生涯就此匆匆結束。
就如同一家風頭正勁的上市公司突然就宣布退市了,肯定讓華爾街的風投和股民們的眼鏡跌了一地!
那么,在這短暫的官宦仕途中,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李白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終未實現的悲劇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欲知詳情如何,且聽本書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