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兩漢文學

早逝的才子賈誼

賈誼雖然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朝,但是若論才情,即使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相比,也未必遜色。他不但文章寫得漂亮,而且關心政治,政策水平相當高。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文學家、政論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著茍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后來還作過《左傳》的注釋,但已失傳。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漢高后五年(前183年),賈誼才18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于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原來秦朝丞相李斯的同鄉)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漢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恒元年(前179年),吳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臺。當時賈誼才21歲,在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咨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么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識淵博,又敢想敢說,因此對文帝提出咨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說得有理有據。這樣鋒芒畢露,難免遭群臣嫉妒。后來,漢文帝聽信讒言,開始有意疏遠賈誼,并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在政治上受挫的賈誼辭別了京城,來到了地處偏遠的長沙。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而且又因為是被貶謫,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與屈原作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遠在長沙的賈誼,于是將他召進皇宮,當梁懷王的太傅。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入朝,騎馬摔死了。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常哭泣,心情十分憂郁。在極度自責和郁郁寡歡的生活中,一年后賈誼英年早逝,時年33歲。

《過秦論》是賈誼最有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這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極盡夸張和渲染,造成一種語言上的生動氣勢,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來統一六國一樣不可阻擋。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是賈誼的批評時政之作,提出用“眾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鞏固中央集權制;要“驅民而歸之農”,鞏固政權。其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氣勢洶涌,詞句鏗鏘有力,對后代散文影響很大。

延伸閱讀

古代官職“博士”

“博士”這個官名源于戰國時代的秦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朝及漢朝初期,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朝的博士是太常屬官。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博士多置弟子,初為50人。武帝之后,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已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制度不同。唐朝,設國子、四門等博士。明、清兩代亦有“國子博士”。

枚乘與《七發》

西漢文豪枚乘所作的《七發》,辭藻繁富,多用比喻和疊字,以敘事寫物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體賦,標志著漢賦體制的正式確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賦成為一種專門文體,號稱“七體”,各朝作家時有摹擬,在賦體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枚乘(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40年),西漢辭賦家,字叔,淮安(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

枚乘從小酷愛文學,以善寫漢賦而知名。先在廣陵吳王劉濞宮中當文學侍從,得知吳王欲謀反,上書勸阻,不從,便離去。投奔梁孝王劉武,頗受尊重。景帝知其名,任命他為弘農郡都尉。他只愛文學,不愿為官,“以病去官”。復至梁國,與梁孝王的門客莊忌、鄒陽等交游,作賦論文。梁孝王死后,賓客星散,枚乘便回淮安。武帝即位后,欽慕他的文名,立即請他赴京城長安,因年老體衰,死于道中。

枚乘著有漢賦9篇,文2篇。《七發》是其代表作,全賦假說楚太子有病,吳客往見,說音樂、飲食、車馬、田獵等七事以啟發之。上承楚辭鋪陳夸飾的傳統,下開一代文體漢賦的先河,在文學上極有影響,仿作者很多,如張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啟》等,被后人稱之為“七體”。

《七發》是一篇諷喻性作品,作者對自己的見地充滿了自信,對其所要表現的對象善于作淋漓盡致的描寫,以至于使文章具有充溢的氣勢和舒展的意象。作品諷喻的意圖在主客對話間表現得清楚明白。賦中以互相問答的形式構成八段文字。首段為序,借吳客之口,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緣由:貪逸享樂、荒淫奢侈的宮廷生活所造成,指出這種病非藥灸所能治,唯有“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之”。第二至八段,即寫吳客以七種辦法啟發太子,為他去病。前六種是為他描述音樂之美、飲食之豐、馬車之盛、宮苑之宏深、田獵之壯闊、觀濤之娛目舒心,結果都不管用。最后吳客向太子推薦文學方術之士,“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貴族腐朽生活的戕害人身,提出了應重用文學方術之士的主張。

《七發》在賦的發展過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在寫作方法上,枚乘采用在一個虛構的故事框架下的問答體,內容也以鋪陳的描寫事物為主,不同與楚辭中通過自然景物和社會事件,描寫作者自身感受抒發情感的風格。漢代后來的大賦都繼承了《七發》的風格,多采用這種問答體,對事物進行不遺余力的鋪陳描寫。

枚乘的《七發》是賦中之精品,屬于承接楚屈原賦與漢賈誼、司馬相如賦的中間者。在枚乘之前的楚賦,主要是詩歌體,而他則開創了散文體的賦的先河。枚乘為梁園文學的杰出作家,其《七發》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七發》的出現,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

《七發》一文以觀潮的描寫最為精彩,宋玉《高唐賦》也有對于山洪爆發場面生動逼真的描寫,二者的描寫對象相似,而且都鋪陳得非常充分。然而,枚乘成功地突破了宋玉所采用的客觀的描寫手法,而把潮水寫成一支聲勢顯赫的軍陣。

他從形貌、動態、氣勢、聲威各方面加以比較,多角度展現潮水與軍陣之間近乎神似的相通之處。枚乘對潮水的描寫發揮出豐富的想象力,人的主觀精神貫注于自然,使自然的再現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因而有一種激動人心的力量。

延伸閱讀

枚乘之子枚皋

枚乘有庶子枚皋,字少孺,也是當時有名的漢賦作家,據《漢書》記載,他作有漢賦120篇。枚皋深受父親熏陶,自幼愛好文學,并且善于辭賦。17歲那年,他上書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賞識他的才學,便召他為郎。枚皋才思敏捷,下筆立就,深得漢武帝的寵愛。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皆為紀念枚氏父子。

漢賦大師司馬相如

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家。揚雄(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非常欣賞他的賦作,贊嘆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7年),原名司馬長卿,小名犬子,因為仰慕戰國時代的名相藺相如才改名,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西漢文學家,漢賦的代表作家和奠基人。司馬相如一生著作頗豐,據《史記》記載有29篇,但流傳至今的為數不多。他的作品現存有《天子游獵賦》、《哀二世賦》、《長門賦》、《大人賦》等。

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素愛音樂又善于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兒,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機會,借琴表達自己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他彈琴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后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并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后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的事件。

卓文君也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在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于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歷經2000多年的傳誦,成為了不朽的愛情篇章。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他通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語,但與其具體賦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仍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他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辭賦創作主張。從現代美學的領域,對其辭賦美學思想進行闡釋,無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將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放在一起作專節介紹,并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

2000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聲望。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

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司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延伸閱讀

司馬相如作品創“第一”

《天子游獵賦》作為司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文學史上第一篇全面體現漢賦特色的大賦。在內容上,它以宮殿、園囿、田獵為題材,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奢侈為主旨,既歌頌了統一大帝國無可比擬的聲威,又對最高統治者有所諷諫,開創了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哀二世賦》是整個賦史上第一篇直斥秦朝暴政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思想傾向和強烈的現實意義。《長門賦》是賦史上第一篇描寫被鎖閉深宮中的婦女的作品,通過表現她們的孤獨和哀愁,暴露了封建宮庭的陰森黑暗,對后代的宮怨詩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幾篇作品,為司馬相如在中國文學史上贏得了幾個“第一”。

博古通今之《淮南子》

《淮南子》在繼承老子“無為”思想的同時,又對之作出了修正、補充和改造,把“無為”理解為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被譽為“道家思潮的理論結晶”、“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巨著。

西漢初年的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年~前121年),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的稱號于一身。漢高祖劉邦之孫厲王劉長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叔父。

淮南小國在劉安的統治下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劉安是當時皇室貴族中學術修養較為深厚的人,他廣納賢才多達數千人,其中突出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周、左吳8人,號稱“八公”。劉安組織這批賢才們著書立說,共同撰寫了《淮南子》。

建元元年(前140年)劉徹登基,時年僅16歲。他一登基即重用主張加強王權的儒士出任將相。準備采納文景時期大為失意的賈誼、晁錯一派的政治主張,即對內削弱諸侯、加強中央,對外則抗御匈奴。

《淮南子》中有“主術訓”一篇,專講帝王之術,其所針對的,就是初登基的漢武帝劉徹。劉徹志在尊王攘夷,削諸藩,破匈奴,實施“大有為”之政。劉安則主張因循舊范,無為而治。由此引申為政策,也就是要堅持漢初舊制,從而保護劉氏諸王集團裂土稱王的既得利益。而建元初年主導政治大勢的,并不是已作了皇帝的年輕人漢武帝,而是素好黃老之道的太皇太后竇氏以及諸竇、諸劉列王貴戚。竇氏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臨朝干政罷免劉徹所任命的儒學將相,否定劉徹加強王權削弱諸侯的政策方向。這實際是一場未動干戈的宮廷政變。

在這場政治爭論中,甚至漢武帝的舅舅、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蚡暗中也站到了劉安一邊,還與劉安私下計議安排關于劉徹的后事問題。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現彗星。劉安認為這種天象預兆著“兵當大起”,天下將要大亂,于是“治軍械,積金錢”,準備武裝起事。隨即太皇太后竇氏駕崩,劉徹主持了大政。

元光元年(前134年)間,漢武帝召見名儒董仲舒。董氏向他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漢武帝決心由此而推行全面改革,新政的首要方針是改革國家意識形態,即“罷黜百家,首尊儒術”。

直到田蚡死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劉安積蓄已久的反謀終于被揭露,劉徹說:如果田氏仍在,當滅族矣!劉安亦被追究而自殺身亡。淮南國被廢除,漢武帝在這里設立了九江郡,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淮南子》內容博雜,文字艱深,包括內篇21卷,外篇33卷,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然而這部涉及范圍十分廣泛的文化巨著,留傳下來的只有《內書》21篇,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淮南子》。

《淮南子》一書,融法、儒精髓于一爐,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歷史、經濟、天文、地理、軍事、民俗、神話等等,堪稱鴻篇巨制。其中有關農學、醫學等的知識極為豐富,如他首次完整地確立了農歷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該書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語言如行云流水,文章富于變化,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很多神話傳說,如開天辟地、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頗有趣味。

我國許多傳統神話故事,因《淮南子》得以流傳,《淮南子》也因此成了研究中國古代神話的寶典。我們從中看到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也看到了中華民族歷經上下五千年依然魅力不減的勃勃生機。

延伸閱讀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的淵源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兩部書都是由上層貴族親自主持,招攬眾多學者集體寫成的。成書的程序都是先擬定計劃,次分頭撰寫,最后綜合編纂。書的結構統一,篇目規整,理事相連,言辭精審。兩書都是總結先秦各家學說,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能貫通天地人的龐大理論體系,為統一的封建大帝國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論根據。不同的是,《淮南子》成書之時,處于黃老盛行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對道家學說特別看重。從原著看,《淮南子》沒有提到《呂氏春秋》,這可能與漢初反秦氣氛有關。但事實上,正是《呂氏春秋》給予了《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所作《史記》,彪炳千古,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是他的一生并不順利,中年由于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但他偉大的抱負支撐起了他艱苦卓絕的編寫工作,給中國歷史學、文學留下一部光輝不朽的著作。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著有《史記》、《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等。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漢武帝時期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學者,司馬遷受他的影響較深。

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廣泛到各地游歷,為寫《史記》做準備,進行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負責掌管國家圖書典籍、天文歷算和文書檔案,得觀國家藏書,為治史提供了眾多的資料。

編寫一部史書是司馬談的愿望,他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后來由于為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充,發憤著書,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

司馬遷家族世為史官,雖富有才學,卻沒有政治地位。司馬遷替李陵辯解而遭受宮刑之辱,讓他感到世態的炎涼、友道的味苦、世俗的趨利忘義。這件事使他體味最深的是王法的苛薄、君王的無情、獄吏的殘暴。李陵之禍對司馬遷個人來說是一場悲劇,而對《史記》的創作卻是一個動力和新的起點。

《史記》是對我國有史以來的歷史文化進行的一次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它體大思深,俯仰古今,無所不包,可稱為一部組織嚴密、內容宏富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它既是優秀的歷史著作,也是生動的文學作品。它在人物塑造、情節和場面的安排以及語言的運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風格雄渾奇偉,行文有感情,有氣勢,體現了西漢鼎盛時期的文風。《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于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它為后代的傳記文學樹立了光輝典范,成為后代散文家學習寫作的圭臬。它直接影響了我國古代小說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也成為后代戲曲、小說取材的淵藪。

知識小百科

《史記》傳世名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蜀中大儒揚雄

揚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漢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學家、思想家兩種身份。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楊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學者、辭賦家。

揚雄少時好學,“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后來經過同鄉楊莊的推薦,受到成帝的召見,并拜為黃門侍郎,也就此進入了官僚“預科班”。

然而,在這個“預科班”里,他卻幾乎成了個畢不了業的“留級生”,除了做過十年中散大夫外,20年間未徙官!而皇帝召他的主要目的,也只不過是看中了他的文采,要他應命制作,就像徘優弄臣一樣,討個歡心罷了。好在他自己也沒有做官的意思,只希望領一份穩定的工資,以解溫飽問題。

于是,皇帝下令永不奪俸,讓他終身享受政府津貼,還特許在國家檔案館(石室金柜)看書。正是有了這些條件,他才能夠創作出可與司馬相如比肩的漢賦,同時模擬《易經》作出《太玄》,模擬《論語》作出《法言》等,以及編寫出了語言學著作《方言》(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成為既是文學家、思想家又是語言學家的一代大儒。

揚雄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非圣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是一個好學、深思,同時又有高尚修養的儒者。而這些,都得益于他的老師嚴君平。嚴君平博學德高,隱于市井,“專精《大易》,沉于《老》、《莊》”,是一位民間的道學高人。

除了老師之外,揚雄還有一門遠親林間翁孺,通明訓詁,尤曉異代方言,揚雄師從他學文字語言之學,為后來成為一名有成就的文字學家,奠定了基礎。揚雄和司馬相如是同鄉,并深深仰慕他,連作賦的文風也是從他那里摹仿來的,他說:“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司馬相如是瀟灑的,官做得不爽就回家,因為他老婆的娘家有錢,物質基礎比較雄厚,精神追求自然就會成為生活的主要方面。而揚雄就沒這么好的運氣了,一個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沒有一份穩定而且豐厚的收入顯然是瀟灑不起來的。

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別開來。揚雄關于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后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

《甘泉》、《羽獵》諸賦,是揚雄模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其內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尾兼寓諷諫之意。其用辭構思,亦華麗壯闊,與司馬相如賦相類,所以后世有“揚馬”之稱。揚雄賦寫得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解嘲》寫他不愿趨炎附勢去作官,而自甘淡泊來寫他的《太玄》。

揚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諫不受單于朝書》便是一篇優秀的政論文,筆力勁練,語言樸茂,氣勢流暢,說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論語》,在文學技巧上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語約義豐,對唐代古文家發生過積極影響,如韓愈“所敬者,司馬遷、揚雄”。此外,他是“連珠體”的創立人,自他之后,繼作者甚多。

延伸閱讀

嚴君平其人

《漢書》里有一則故事,說杜陵李強與揚雄友善,雄曾屢次向李稱道嚴君平美德。后來李強出為益州牧,以為可以收用君平,臨行,揚雄告戒說:“君備足禮數與之相見,此人可以得見,但不可使其屈身事人。”李不以為然。及至成都,致禮相見,面對君平的飄然清高,李強終不敢提讓君平出來輔助自己的事。

班固與《漢書》

東漢班固所撰的《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班固(約32~92年),東漢史學家、文學家。他從小就很聰明,文采出眾。9歲能誦讀詩賦,13歲時得到當時學者王充的賞識,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后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

明帝時,班固曾任蘭臺令史。章帝時,班固職位很低,先任郎官。自班固遷為郎官后,更加得到皇帝的重視,多次被章帝召入宮廷侍讀。章帝出巡,班固常隨侍左右,奉獻他創作的賦頌。朝廷大事,班固也常奉命發表意見,與公卿大臣辯論。他先后參加對西域和匈奴政策的論議,成為章帝的侍從和顧問。

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固升為玄武司馬。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遠征匈奴,班固被任命為中護軍隨行,參與謀議,主持筆墨之事。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杭愛山),由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

班固與竇憲本來就有世交之誼,他進入竇憲幕府后,兩人關系日漸近密。永平四年(92年),竇憲回朝后,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被迫自殺,班固也被免官。因為班固的門人得罪過洛陽令種兢,班固也被其羅織罪名,逮捕下獄,于同年死在獄中,終年61歲。

漢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于漢武帝太初時期,太初以后的史實便闕而不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3年~54年)認為這些續篇多鄙俗失真,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后傳》(列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同時班固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后由于竇憲事件的牽連,班固死于獄中,未完成部分為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漢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班固編撰《漢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圣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

西漢一朝有價值的文章,《漢書》幾乎搜羅殆盡。它既襲用《史記》的資料,又新增了不少史料,在收錄人物的同時,多引述其政治、經濟策論,如《賈誼傳》收入《治安策》、《晁錯傳》收入《言兵事書》等。同時,也為史事拾遺補缺,如《蕭何傳》增補了“項羽負約,封沛公于巴蜀為漢王”的史事。此外,《漢書》記載大量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

《漢書》繼承《史記》為少數民族專門立傳的優良傳統,運用新史料將《史記·大宛傳》擴充為《西域傳》,敘述了西域幾十個地區和鄰國的基本情況。這些記載,均是研究亞洲有關各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延伸閱讀

《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志,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史實。其中,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志的作者是晉朝的司馬彪。

曠世奇才張衡

東漢科學家張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他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河南南陽縣南)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卓越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著有《二京賦》、《南都賦》、《溫泉賦》、《歸田賦》、《思玄賦》、《四愁詩》等名篇。張衡早年即善于為文。十六七歲,他便離家拜師訪友。從他家向西北而行,過武關,經藍田、南山,到達長安。他拜訪了三輔、京兆、右扶風和左馮翊。此后,東去新豐,參觀驪山溫泉,作《溫泉賦》,這是他的少作之一。

由新豐再向東,過函谷關,張衡就到了京師洛陽。這時候的洛陽,早一輩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已經不多見了。王充已年過七十,大將軍竇憲幕府里幾位著名的文人,隨著竇憲的垮臺,也都去世了。班固、崔骃都于和帝永元四年(92年)逝世。傅毅還死在他們的前頭。只有賈逵還健在。和帝永元六年(94年),崔骃的兒子崔瑗來到京師,跟賈逵學會文、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等學問,為太學里諸儒生所欽佩。張衡大概在這時候認識了崔瑗,并和他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了《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好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文學——詩歌、辭賦、散文。在洛陽,張衡漸漸地有了名氣,朋友也多起來了,他結交了馬融、王符、竇章等人。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貴族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很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在結構謀篇方面完全模仿班固的《兩都賦》。

《西京賦》假托憑虛公子對長安繁盛富麗的稱頌,敘長安地勢之利,建都之必然,然后逐次描繪宮室的輝煌、官署宿衛的嚴整、后宮的侈糜,離宮苑囿,華美壯麗。縱獵上林苑,水戲昆明池,無不縱情殺戮以為快事。其間又穿插商賈、游俠、角抵百戲、嬪妃邀寵等方面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繁榮富貴、窮奢極欲的京都景象。作品中所鋪敘的品物之盛,人們對待物質享樂的態度,都在極度夸張的描寫中見出其荒謬的一面。《東京賦》表現安處先生對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它對洛陽城市構筑、宮殿建設的描繪,對朝會、郊祀、祭廟、親農、大射、田獵、大儺等上層統治者的盛典禮會的陳述,都可以看到東漢君主崇尚懿德,修飭禮教,奢未及侈,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

《南都賦》在張衡的賦中并非代表之作,但由于這是以其家鄉南陽為詠寫對象的作品,里面不僅包含了他的鄉土感情,同時也反映了作為光武帝龍興之地的南陽在東漢時代的特殊地位,所以還是具有很高的文學與歷史價值。

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出了獨創性。辭賦是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張衡所作各體,大賦、騷體賦、詠物小賦、抒情小賦,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對后世頗有影響。詩作不多,對五言詩的成長亦有貢獻。散文則以上書言事的政論為主,而上書駁斥圖讖的虛妄,則比“疾虛妄”的王充還徹底。

知識小百科

復原的地動儀

張衡的另一個有杰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他的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地動儀的發明。但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地動儀,并不是張衡發明的,而是后人復原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早就毀于戰火了。在20世紀50年代,王振鐸先生根據《后漢書》的記載復原了張衡的這項偉大發明,并且被認為是科學的,甚至被廣泛納入小學生的課本。不過,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多次在公開場合大出洋相,它要么不能動,要么就是跺腳也會被當成地震。但不管怎么說,王振鐸先生在地動儀外型上的復原,還是卓有建樹的。

歷史散文《吳越春秋》

從《史記》到《吳越春秋》:在敘事散文方面,司馬遷的《史記》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式樣。《漢書》繼承《史記》的體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吳越春秋》則進一步強化了史傳作品的文學性,是歷史小說的先河。

趙曄,生卒年不詳,東漢學者,字長君,山陰(今紹興)人,著有《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

《吳越春秋》敘述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史實,屬雜史一類的散文。它的前五卷,記敘吳國歷史,主要內容是記敘伍子胥去楚奔吳和破楚報仇的史實。后五卷,記敘越國歷史,主要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以滅吳雪恥的故事,這個故事幾乎眾人皆知:

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王勾踐戰敗,闔閭傷足而死,夫差繼位。勾踐三年(前494年),越伐吳,夫差敗越于夫椒,越王勾踐困守于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向吳太宰求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諫就同意了。

勾踐在范蠡的參謀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吳國給夫差當奴仆,被關在石城,俯首稱臣,三年后,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準備放勾踐回越國,大臣伍子胥堅決反對,說放勾踐回去,就等于放虎歸山,吳王夫差不聽,將勾踐放回。

回國后勾踐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門口掛一個苦膽,每天都要舔一舔,臥薪嘗膽,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復仇。他對外繼續討好吳王,不斷送禮,給吳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麻痹吳王夫差。對內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鼓勵增加人口,以增強國力,并和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

公元前484年,吳王向北進攻齊國,越王勾踐聽說了非常高興,就拿貴重的珍寶賄賂太宰,鼓勵吳攻齊。伍子胥知道后說,這是越國要毀掉吳國啊,就進諫吳王放棄攻齊,而攻打越國。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吳國,將吳王包圍,吳王寫信用箭射給文種、范蠡:“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越王滅吳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就勸文種離開。范蠡同西施乘一條小船離去,后游齊國,改稱陶朱公,經商致富。文種不聽范蠡的勸告,后來被越王殺害。

《吳越春秋》的內容不拘泥于歷史,在故事鋪敘和人物描寫上,有不少夸張和虛構的地方,其中融入了民間傳說,例如它所記伍子胥奔吳,途中遇漁父,以及伍子胥死后顯靈等,都和后世的傳奇小說相類似。

在人物性格的表現上,如伍子胥的忠直強諫,范蠡的深謀遠慮,勾踐的忍辱為國,都寫的很好。其中以伍子胥這個人物寫得最為成功,他是貫穿吳國興亡的中心人物。前半部分寫他奔吳,以客卿身分為吳王闔閭出謀獻策,推薦賢士,終于攻破了楚國,報了殺父殺兄之仇,并使吳王稱霸于諸侯,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后半部分寫夫差繼立,剛愎自用,伍子胥強諫不從,終于飲恨自殺,吳國也隨之滅亡。這時,伍子胥是以托孤老臣身分出現的,出言激切,無所顧忌。

《吳越春秋》選材于史籍《國語》、《左傳》、《史記》,卻又不完全照抄,寫出了不少生動曲折的故事,并且注意前因后果,首尾照應。這種寫法實際上就是后世歷史演義小說的手法,只不過還以歷史面目出現而已。

延伸閱讀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東漢的另一部歷史散文《越絕書》的許多內容和《吳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證。同時,它們在寫作上也有一些共同特點:記錄基本史實之外,還虛構了一些荒誕離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話和民間傳說,與后世的傳奇小說相近。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吳越春秋》前后連貫成篇,《越絕書》還有地理、占氣等專篇;從文學視角來看,《吳越春秋》較《越絕書》更具文學性。

“詩母”《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在五言詩的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被后人稱為“詩母”、“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詩品·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錄而成的,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游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基本是游子思婦之辭。具體而言,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內容。

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同時,它以藝術的方式,表現了各種社會境遇、精神生活與人格氣質,并由此透視出漢末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在揭露現實社會黑暗,抨擊末世風俗的同時,也隱含了詩人對失去的道德原則的追戀。這種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心態,加深了詩人的信仰危機。事功不朽的希望破滅,詩人乃轉而從一個新的層面上去開掘生命的價值。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為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往往用事物來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結合,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它長于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轉,反復低徊。許多詩篇都能巧妙地起興發端,很少一開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興發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體物象。它的作者絕大多數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們身在他鄉,心懷故土,情系家園,每個人都有無法消釋的思鄉情結。他們書寫游子之歌,他們作下思婦之詞,抒發游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就成了《古詩十九首》的基本內容。

《古詩十九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談到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的“古詩”時稱:“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愛《古詩十九首》,并自覺地學習、借鑒它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擬,曹植、陸機、陶淵明、鮑照等人都有這方面的作品傳世。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到了漢末就讓位于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物候節氣等,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也因此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延伸閱讀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全詩以牛郎、織女的傳說,形象地表現了相愛的人可望不可及的情狀。機聲札札,不成紋理,寫盡了思婦借助單調往復的勞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县级市| 化德县| 凤阳县| 石河子市| 辰溪县| 望谟县| 乌兰县| 白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安多县| 通州区| 吕梁市| 兴化市| 云阳县| 开远市| 丹巴县| 阳城县| 凌海市| 策勒县| 辰溪县| 铅山县| 吉水县| 霍州市| 塘沽区| 屯昌县| 乌海市| 昭通市| 丽水市| 铜川市| 来安县| 肃北| 安泽县| 博罗县| 开原市| 上思县| 萝北县| 道孚县| 会宁县| 浙江省|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