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知府
- 明末:中州崛起
- 大幾大
- 2603字
- 2022-01-29 07:00:00
安慶府府衙內。
看著將領們因為這場勝仗心花怒放,李巖忍不住想起了戴縱。真心說,李巖并不討厭戴縱,只是每次想起自己一些不合適的人事安排,他就有些后悔。李巖懷疑自己或許是多心了,沒有戴縱在,整個上層的氣氛看著也輕松了不少。
戴縱這家伙不會操之過急,瘋狂訓練,然后拿士兵撒氣吧?李巖忍不住想。只是此時他什么都不能說,只能任由事情自己發展了。
拿下了懷寧城,就等于占領了整個安慶府,打開了直奔廬州的大門。審問了俘虜之后,李巖才明白怎么會出現4000明軍要進攻霍丘的謠言。現在安慶與廬州的總兵力不過4000,此時在廬州的乃是負責廬州、安慶、池州、太平四府的總兵官劉良佐,他擔心之前舒城被李巖占領后,流賊可以直接殺到廬州城下。所以劉良佐向舒城派遣了1000援軍,加上在路上收攏之前舒城的七八百潰兵和逃難的幾百地主豪強護衛,總數接近了2000人。
結果這種分兵戰術反倒是造成了李巖軍各個擊破的局面,據林沖傳回來的情報,現在守廬州的明軍總數不過3000。參謀部的看法很簡單,全軍立刻直撲廬州,盡快打下這座兵力空虛的城市。
若是能打下廬州,趁著十月份糧食還沒收獲之前,我軍就能在廬州到安慶之間的廣大地區解決完糧納稅的工作。那時候能夠征集的糧食總量將能夠保證“財政預算”中養活六萬人一年的量。因為打下安慶后,重新做了預算,得再擴軍三萬,這樣才能守住廬州府、安慶府。
“主公,你在擔心戴旅長么?”看著李巖若有所思的模樣,楊秀清忍不住問道。
李巖皺著眉頭看了楊秀清一眼,他很是懷疑自己怎么如此輕易的就被人看穿。李巖答道:“我的確有點擔心他是不是因為生氣,所以在部隊里頭胡來。”
楊秀清笑道:“主公,你總是把兄弟們放到心里頭。一眼就能瞅出來。你放心,老戴小聰明多著呢。越是到這個時候,他反倒是會老老實實的練兵。我倒是覺得,他前面那么毛毛糙糙的,是因為他又想做官,又想立功,又怕打敗仗。現在讓他自己從下面開始干,他應該是安心了才對。”
“希望如此吧。”李巖答道。
到了這個時候,李巖說什么都沒用,一切都得看戴縱自己能不能明白道理。
把戴縱的事情放到一邊,李巖說道:“我不建議現在立刻就攻下廬州。咱們一旦到了廬州,整個廬州以北的明軍都會被驚動,我是想圍點打援。佯攻廬州,專門打前來援救廬州明軍。廬州是跑不了的,一旦打掉明軍派來廬州的援軍,城里頭的劉良佐自然是被嚇得要死,更讓廬州地方上的那些豪強們知道了厲害,有利咱們在廬州推行完糧納稅。”
這個想法倒是頗讓眾將意外,有些人皺著眉頭沉思,有些則是皺著眉頭看向李巖,明顯是希望李巖解釋一下。
李巖說道:“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打仗最需要的東西是什么?”
“勇氣?”魯達答道。
“訓練?”武嵩答道。
“探清敵情?”李應答道。
“打仗最需要的乃是糧食和錢。如果在一個拿錢能夠賣到所需物資的時候,那么打仗第一需要是錢,第二需要是錢,第三需要的還是錢!當然,這是在一個拿錢能夠賣到物資的局面下。”李巖引用了拿帝的話。
“有錢弄到吃的,部隊才能好好訓練。有錢買武器,部隊才能買到更好的武器。既然現在用錢未必能買到,我等的糧食與武器不多,那么我等就先得弄到穩定的糧食供應。想讓地方上納糧,就得讓地方上的豪強知道他們不是我們的對手,而且讓他們知道,我們有能力把我們控制區內的所有明軍都給干掉。豪強如果不納稅就得完蛋的時候,他們是不會拼死反抗,而是會用納糧的方式求得生存。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首先有的是政治,然后才有了戰爭!這點大家可不能弄錯。”
政治這個詞部隊里頭的識字課上講過,政就是政策,是政令,治就是治理。用政策來治理國家,就是政治。
楊秀清微微點頭,“就是說,我們打廬州的目的其實為了控制廬州到安慶這一帶,完成完糧納稅的政策,積攢起以后和明軍大戰的本錢了?”
“沒錯!”李巖滿意的點點頭,“每一仗都不是單純為了殺人,也不單純要奪取某些地盤。這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總參謀部給大家講戰略,戰略的頂點從來不是為了某一仗的勝負,甚至不是某幾仗的勝負。而是要看打仗的最終目的是否完成。而且付出的代價是否在我們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戰略一旦錯了,打多少勝仗都是白搭。”
再往后的問題就不用李巖詳細講,有了糧食之后就能征召部隊,養活部隊。還能讓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部隊能夠進行充分的軍事訓練。作戰訓練部與教導旅已經建立好久,眾將早就非常清楚,一支部隊有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上了戰場之后的結果會是什么。
武嵩、李應作為前教導旅的團長,對此更是清楚,武嵩問道:“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再從安慶調一個旅過來,就林師長一個師,只怕兵力不足。”
“沒錯!沒錯!”楊秀清連聲贊成,“光打仗的話,咱們一個師萬余人攻打三千明軍把守的廬州也夠了。若是想威懾地方,下鄉打土豪和剿匪,最少也得一萬七八才夠。”
“進兵的同時,把戴縱的補充旅也調過來。”李巖同意了這個建議。
6月20日,李巖帶著中軍部隊已經抵達廬州和林沖部會合,接著接過指揮權,以旅為單位,把整個廬州給死死包圍起來。而6月22日,一個消息傳到了李巖這里,廬州知府吳元私下派人前來聯絡李巖,請求投降。
“這吳元真的想投降么?”楊秀清都有些懵了。戰前總參謀部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長期圍困的準備,可沒想到廬州知府竟然是這么一個軟骨頭,居然要投降。懷著戰略被打亂的不爽,楊秀清率先提出了質疑。
林沖倒是完全不在乎,“怕什么?他既然要投降,咱們就應承了。即便吳元想玩什么花樣,只要讓咱們的部隊進了城,城里面的那點明軍算個屁。只要地形允許,我們一師精銳一百人打他們一千人也不是難事。”
“怎么講?”楊秀清問道。
林沖笑了笑,“簡單啊。吳元若是玩開城誘敵的把戲,我們就先派人去和他聯系,把廬州城門城墻給偵查清楚。敢讓我們一百人進去,立刻控制要害之地,那時候吳元再玩什么花樣都沒用。城頭上有咱們的人接應,硬攻也不是什么難事。”
“那圍點打援怎么辦?”楊秀清問。
“情況變了,咱們也得跟著變么!”林沖答道。
“朝令夕改么?”楊秀清有點質問的味道了。
“這叫隨機應變!”林沖答道。
李巖沒有立刻回答,他也在這兩種意見中左右搖擺。這真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李巖對廬州知府投降的可靠程度并不在乎,知府是否投降對李巖能否攻下廬州并無太大影響。廬州乃是皖北重鎮,這并不是一個小城。3000明軍在城墻上防守這座城池太過于勉強。雙方的戰斗力更是相差太多,林沖所說的一點沒錯,讓100名一師的百戰精兵守住一個城門,甚至只是守住一段城墻,明軍2000一個時辰內根本奪不回去。此時足夠李巖的部隊順利上城,剩下的就是剿滅明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