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村子名叫陳家岙,在一處山谷附近,村子不大,有一百多戶人口。住的房子看上去都很不怎么樣。這也是大明農村的常態,豪強地主、大官僚、宗室藩王早就占據了大明最膏腴的大片土地。自強的自耕農只能盡力尋找能夠耕種的地方,他們就如散落在這片土地上的蒲公英般,這里一小片,那里一小片的居住。面對宗族勢力身后,人多勢眾的大家族,他們是備受欺負。
見到李巖他們三百多人浩浩蕩蕩的出現在村子前面,村子里面的人早早的就關了門。然而片刻之后,一隊五十余人的青壯年拎著各式各樣的武器沖到村口,毫不畏懼的與李巖的部隊對峙。
楊志越眾而出,他不帶武器,大大方方的走到五十多人近前。他朝鄉親們拱拱手,用河南土話說道:“諸位鄉親,俺們不是官軍,也不是土匪!今天上午俺們和官府的人打了一仗,殺了兩百多人,還有兩百多官軍逃竄。俺們到這里來,就是看看官軍是不是逃到了這里。”
僅僅是聽到楊志的河南土話,鄉親們緊張的神色就消散不少。在一小片一小片的小村子中唯一能夠通用的就是河南土話,這是相互之間溝通的身份證明,也是相互之間信賴的基礎。
“俺們這卻沒有見啥官軍過來。”一名三十來歲的精壯漢子向前走了幾步,站到楊志面前說道。
“既然如此,俺們可否在村外面歇息一晚。天快黑了,俺們也莫法子摸黑趕路。”楊志說道。
雖然都講河南土話,可這么三百多號全副武裝的外人在村子旁邊過夜,危險性也是很大的。只是村子里面的百姓也不敢拒絕,萬一惹怒了這些帶著大量火槍,手執長槍的武裝人員,也是很糟糕的事情。
村里面的村長出來表示歡迎李巖在村子外面住宿。他們還拿出些食物“獻給”李巖部。按照李巖定下的制度,賣東西要給錢。負責后勤的后勤部長王都按照食物多少,給了村里面銀子。這下,百姓們立刻就激動起來。在如今的大明地方,靠武力威逼別人白吃白喝是相當常見的,吃東西給錢是少見的。村長干脆就請李巖等指揮官到村中做客。
房子自然都不是什么好房子,飲食也很普通,是以炒麥粉、腌咸菜為主的食物。李巖他們在城鎮中心吃的都比這些農村要好。有了系統稻田后,米飯反倒成了主食之一。
作為謝禮,李巖還給了村子的村長兩斤鹽巴,這下村長以及村中的長老們更是笑容滿面。
古代鹽巴也是硬通貨。
吃飯的時候,李巖詢問了村子里的情況,去年的收成。村長自然是大大訴苦,什么賦稅重,收成差。李巖也不管這些人說的是真是假,他就坡下驢的說道:“我們這里有歌,卻不知道諸位聽過沒有。”
“什么歌?”村里面的人打趣的說道。
“上等人吃大肉,中等人吃白饃,下等人跟著俺,好過租牛耕瘦田!”李巖用河南土話爽利的唱到。
唱完,李巖笑道:“諸位,既然大家說的這局面如此,不如跟著我們打天下,坐天下。就算是下等人出身又如何?打下來天下,咱們也是上等人!再也不用受別人的氣!”
這話并沒有在村民中引什么驚詫,大別山區域這地方窮困,加上地主與自耕農矛盾極為激烈,搶奪水源啊、土地界線紛爭啊之類的,打打殺殺已經是常態。處于弱勢的自耕農被迫組織起來抵抗地主以及官府的迫害,經常某地打一次“大仗”就要準備半個多月,因為從其他各地前來參戰的自耕農隊伍經常得十天半月才能趕到。
根據李巖的觀察,這個小村子中陪坐的幾位三四十歲的漢子身上都有傷,其中一位臉上還有刀傷——擺明了這個村子中也是有“斗毆常備軍”的。
然而不驚詫是一回事,愿意參加又是另外一碼事。村長輕描淡寫的說道:“卻不知你們這是要往哪里去?”
“我等現在要去打固始縣城。”李巖答道。
“縣城?就你們這些人么?”村長用一種好笑的目光看著李巖。看來村長也是參加過多次戰斗,只怕還跑去過縣城、府城。就李巖這三百號人根本沒能耐打下縣城。
“現在闖王的隊伍正準備攻打信陽府,他們就在等我們加入。”李巖扯謊不臉紅的向著村長說道:“如何?要不要加入。若是此時加入,大伙跟著我們一起去縣城。打下信陽城,闖王可是頗為豪爽的!”
這幫農村的“斗毆常備軍”們自然不可能憑白出動,每次出動之后自然要分到出動的錢,戰斗結束后也有戰斗的賞錢。某種意義上這幫人中到處亂跑的,更像是“雇傭兵”。
村長想了想,說道:“卻不知是怎么分?先分,還是隨便分?”
這是各路真正的豪杰們的專用說辭,“先分”是指先確定賞錢,“隨便分”則是指縱兵搶掠的時候大家搶多少,拿出一半給領頭的,剩下一半都歸出兵者所有。
“那就先分吧。”李巖答道。
雙方一番討價還價,最終確定,這些村子的人可以全村男女老幼一起出動,能打仗的,參與十天給半兩銀子,沒辦法打仗的,搖旗吶喊以充氣勢,十天給一百文。
談完之后,天色已經黑了。村長讓李巖等人先休息,他還得與村里面的人商量此事。
李巖又提出要求,借用村里的稻草以及門板。大家走了這么久,好不容易在村子里面休息,也想不用繼續在地上睡覺,而是下面有東西墊著好好的睡一覺。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醒,李巖就命在村外休息的戰士把稻草捆起來,放在門板上給村里面的鄉親抬回去。做事得有始有終,把稻草重新捆起來,門板給百姓裝上去,這些都是小事。
果然,見李巖等人如此做,村里面的人對待李巖部的態度就更加親近。等李巖帶隊把全部門板都給裝上,稻草也給歸位,村長說道:“這入冬,俺們還得照看冬麥子。若是去,也去不了多少人,所以這次我們就不去這縣城了。還望這位李兄弟見諒。”
李巖也不強求,帶著兄弟們吃了早飯,大隊人馬與百姓揮手而別,向著北邊而去。
從早上走到晌午,后面突然趕來幾個年輕人,后隊的偵察兵立刻將他們攔住,一看卻是那村子里面的人。被攔住之后,年輕人立刻給李巖等人跪下了,“諸位,你們走了之后官軍殺到我們村里面開始搶東西,諸位,還請你們回去救救我們。”
說完之后,跑得滿身是汗的青年們怕李巖等人不肯回去,趴在地上連連叩頭。有些性子憨直的青年幾個頭磕下去,腦門上就出現了血痕。
李巖臉上沒什么表情,心中則是大喜。這明軍終于露出了本來面目,開始幫助李巖征兵啦。見到如此軍紀馳廢的明軍,基本有50%勝率!
部隊留下輜重輕裝前進,這些日子的訓練就展現出成果來。哪怕是帶隊的年輕人心急如焚,一開始跑得飛快,可只跑出去五六里地,年輕人就有些跟不上隊伍的速度。
李巖的部隊有偵察兵在前面探路、引路。部隊心無旁騖的行軍,雖然小跑看著行軍不快,部隊保持著相對科學的行軍度。每過一段暫時休息幾分鐘,整理一下草鞋。十幾里路過后,一度拋在隊伍最前面的村民已經被拉在后面,竭盡全力才能跟上隊伍的度。
快到陳家岙的時候,偵察兵已經傳回來情報。明軍有兩百多人,一隊明軍正在山谷中堵住了逃難的村民,卻被村民利用地形給擋在山谷外。另外一隊五十多人正在村里面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