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歷史長河的浩渺煙波里,人世間仿若一座喧囂的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曾涌現出無數威名赫赫、光彩奪目的人物。他們或是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鐵血戰將,以無畏的勇氣與卓絕的軍事謀略,開疆拓土、立下不世功勛,讓山河為之變色;或是朝堂之上、指點江山的宰輔權臣,憑借睿智頭腦、非凡政治手腕,運籌帷幄、治國理政,左右著國家的興衰沉浮;或是文壇巨匠,筆落驚風雨,用錦繡文章、深邃思想,鐫刻下時代的精神印記,潤澤后世無數心靈;亦或是科學界的巨擘,憑借對未知的執著探索、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洞開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改寫人類認知版圖。然而,任他往昔如何輝煌榮耀、威震四方,歲月的鐮刀從不留情,無情收割著生命,到頭來人終有一死,皆化作一抔黃土,消散于歷史風煙,徒留故事供后人評說、追思,成為歲月長河里閃爍又寂滅的星芒。
人生在世,仿若置身一片欲望叢林,有人被利欲驅使,如逐臭之蠅,奔波忙碌于功名利祿間,以為財富積聚、權位攀升便是生命終極奧義,殊不知在這無盡追逐中,迷失自我,淪為欲望傀儡;有人為財帛以身犯險,甚至不惜搭上性命,在金錢堆砌的幻夢中,罔顧道德法紀,深陷泥沼,作繭自縛;有人為色欲癲狂,沉溺于聲色犬馬,在感官刺激里揮霍青春、損耗精神,錯失生命諸多美好本真。也正因人性這般復雜多面、欲望橫流,為求社會有序運轉、國家長治久安、民眾安居樂業,一系列規章制度應運而生。它們宛如細密堅實的網,規范著行為,制衡著私欲,守護著公平正義與公序良俗,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穩固基石。
人活一世,無論長短,無論高低起伏、榮辱得失,剖析本質,不過是積攢下一段獨一無二、飽含酸甜苦辣的經歷罷。往昔即便貴為帝王將相,坐擁無上權勢、盡享榮華富貴,到得暮年,歷經千帆、看遍繁華與滄桑,亦多向往內心寧靜淡泊,回歸生活質樸本真,于山水田園間、親眷陪伴下,靜享余生余暉。平凡百姓雖一生平淡,為柴米油鹽奔波,卻也在煙火日常里,收獲專屬溫情、體悟生命真諦,待垂垂老矣,回憶往昔點滴,亦是滿溢幸福滿足。身份地位不過是人生旅途中的臨時標簽,歲月終會揭下偽裝,讓所有人回歸生命最初的純凈與安寧。
在華夏文明傳承的思想星空中,儒、道、佛三足鼎立,熠熠生輝,滋養著世世代代國人心靈。儒家思想,自先秦孔孟起,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精神長河,貫穿華夏歷史,浸潤社會肌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將道德仁義奉為圭臬,刻入民族脊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倡導終身學習,在求知旅程中,洞悉乾坤浩渺、天地廣闊,領略世間萬象背后的人文智慧與道德準則,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更成為正統主流,規范著社會言行、家國治理。多少仁人志士受其熏陶,將道德操守看得比生命還重,為正義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直言敢諫,以血肉之軀捍衛真理尊嚴、家國安寧;可也不乏有人,在復雜污濁環境侵蝕下,初心蒙塵,人性墮落,一步錯、步步錯,陷入命運泥淖,落得凄慘結局。追根溯源,人性初始,本如無瑕白紙、純潔良善,是后天成長中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種種外力持續作用,塑造善惡品性。故而為人長輩者,教養子女切不可從自身主觀臆斷出發,需換位思考,洞察孩子內心困惑迷茫根源,謹言慎行,言傳身教,要深知培養美德善行需漫長歲月沉淀,而沾染惡習卻在一念之間。世間慨嘆“好人難做”,正因堅守正道需對抗諸多誘惑、誤解,艱難險阻重重,稍有懈怠便易滑坡,也正因正道難行,才讓歪風邪氣有了滋生土壤,凸顯弘揚正道、守護良知緊迫性。
于三大學說中,我獨傾心道家。老子一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恰似空谷幽蘭,散發著淡雅智慧芬芳,點出“不爭”真諦——順應自然、不逆天道、不逞妄為。人生天地間,恰似扁舟行滄海,需敬畏自然偉力、遵循規律潮流,深信“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命運輪盤自有公正裁決。恰似犯罪之人,若能在懸崖邊緣及時勒馬,浪子回頭,尚可重歸正途、續寫人生;一旦執迷不悟、肆意妄為,便是親手掘下埋葬自身的墳墓,陷入萬劫不復。行事處世,但求盡心盡力,至于成敗得失,坦然交付命運,學會放下負累,珍惜所得饋贈,于順逆起伏間,尋得內心平和自在。
道家與佛家,本是殊途同歸,皆指向超凡脫俗、澄澈空靈的心靈境界,旨在啟迪世人超脫世俗羈絆、抵達精神彼岸。往昔開山立派者,本欲敞開門扉,廣傳智慧妙義,奈何歲月流轉,被別有用心之徒利用,披上神秘外衣,裝神弄鬼,淪為騙取錢財、蠱惑人心工具,致使本該普惠大眾的思想明珠蒙塵,偏離正道。反觀儒家,因堅守經世致用、積極入世,規范社會人倫,一路傳承發展,成為文化正統。道家秉持“道本自然”理念,從宇宙洪荒“無”中孕育“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衍生世間萬象,推動陰陽調和、動靜平衡,詮釋世間萬物皆有對立面,相輔相成、相互轉化。恰似善惡相依,“魔”代表惡,“神”象征善,然若魔殺光神,世間會陷入永夜嗎?非也,物極必反,彼時魔或蛻變升華成善,神亦可能墮落為惡,一切皆在動態轉化。再如長短相較、貧富共生,有人天賦異稟、學習神速,有人起步遲緩、領悟稍慢,可只要心懷求知熱忱、不懈努力,后天亦能補齊短板、茁壯成長。若世間皆為高等生靈,單一乏味,何來豐富多彩、奇妙玄幻?同理,若全是富人,安逸奢靡滋生懶惰,社會發展亦會停滯,多元差異才鑄就世界斑斕畫卷。
佛法廣大,慈悲為懷,以救渡眾生、解脫自我為宗旨,無分尊卑貴賤,平等施愛,佛光普照處,皆為救贖之地。從釋迦牟尼菩提樹下頓悟,以身證法,傳揚佛義,到后世信徒秉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無畏與悲憫,舍己為人、積善成德,看淡塵世紛擾,修煉身心寧靜,皆是佛法精妙體現。奈何當今世道,部分佛門凈地亦被世俗濁氣沾染,商業銅臭、形式主義頻現,失卻初心本真,讓“佛”從神圣智慧象征淪為被利用噱頭,著實令人嘆惋。
回溯歷史,鬼神之說由來已久,實乃古代統治者為加固統治、維穩社稷,借民眾對未知敬畏心理,編織的神秘“枷鎖”,歷經千年沉淀,深入民心、廣為流傳,即便科學昌明今日,依舊在部分角落作祟。人天生自帶恐懼“基因”,面對未知神秘,幾句荒誕傳言、詭異氛圍渲染,便能勾起心底恐懼,如對鬼的莫名懼怕,明知虛幻,卻在心理暗示下難以釋懷,深陷惶恐。
于現代社會,學歷仿若一把鑰匙,能開啟諸多機遇之門,擁有高學歷者,往往在人生起跑線上領先一步,擁有更多職業選擇、晉升捷徑,而寒門子弟,讀書求學常是改變命運的“天梯”。我因家庭困境羈絆,亦因內心對自由探索、追求精神世界的熾熱向往,不愿困于傳統教育“牢籠”,掙脫按部就班求學枷鎖,踏上自學深思、探尋自我價值之路。隨著閱讀涉獵漸廣、思考沉淀漸深,愈發驚覺宇宙浩瀚無垠、知識如淵似海,以肉眼凡胎難以窮盡,唯有用哲學這盞智慧明燈,穿透表象迷霧,解讀世界本質、人生奧義。
哲學,是超脫凡俗的深邃思考,是獨辟蹊徑的智慧結晶,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于心靈暗夜給予慰藉,指引通往光明方向。它貫穿人類思想、修養、教育、認知等諸多維度,與世界緊密相連,洞察社會萬象、剖析人性幽微、詮釋自然規律。投身哲學之路,恰似在荒蕪曠野獨行,要么在默默思索中歸于平庸,被歲月洪流淹沒;要么在孤獨堅守里,沉淀智慧,卻被世俗視作異類、瘋子;要么憑借驚世見解、卓越思想,如劃破夜空的流星,被奉為天才,銘刻于人類思想豐碑;要么在無聲奉獻、潛心鉆研中,悄然落幕;要么像高懸蒼穹的太陽,以思想光芒,溫暖啟迪無數心靈,活在世人敬仰傳頌里。
我的人生,怎愿被一紙學歷限定,困于平庸樊籬?雖無高學歷加持,難以在世俗舞臺迅速嶄露頭角、大展拳腳,但我心向文化殿堂,追逐精神世界巔峰,矢志不渝探尋獨特價值體現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行之路縱荊棘叢生、漫長修遠,可我堅信“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憑借不懈努力、篤定信念,定能跨越山川湖海,沖破迷霧陰霾,在屬于自己的天地,綻放璀璨光芒,鐫刻下不甘平凡、逐夢奮進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