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原理與實踐
- 林寶晶 錢錢 翟少君
- 1011字
- 2021-09-27 16:58:34
1.1 防護檢測響應模型
防護檢測響應(Protection-Detection-Response,PDR)模型是美國國際互聯網安全系統(ISS)組織提出的,它是最早體現主動防御思想的網絡安全模型。PDR模型包括防護(Protection)、檢測(Detection)、響應(Response)3個部分。
1)防護。防護是指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護網絡、系統以及信息的安全。防護通常采用的技術和方法是加密、認證、訪問控制、防火墻隔離以及惡意代碼防護等。
2)檢測。通過檢測可以了解、評估網絡和系統的安全狀態,為安全防護和安全響應提供依據。檢測技術主要包括入侵檢測、漏洞檢測以及網絡掃描等。
3)響應。響應在安全模型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解決安全問題最有效的辦法。解決安全問題就是處理緊急事件與異常問題,因此,建立響應機制,實現快速安全響應,對網絡和系統安全至關重要。
PDR模型的實現原理是引入時間參數Pt、Dt和Rt,構成動態的、具有時間特性的安全系統。Pt表示黑客成功入侵系統所需的時間,即從人為攻擊開始到攻擊成功的時間;Dt表示檢測系統安全的時間;Rt表示安全運營團隊對安全事件的反應時間,即從發現漏洞或攻擊觸發反應程序到實施防御措施的時間。
顯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攻擊,因此只能盡量增大Pt,為檢測和響應留出足夠時間,或者盡量減小Dt和Rt,縮短反應和啟動防御的時間。
根據木桶原理,攻擊會在網絡安全最薄弱的環節進行突破,因此進一步要求系統內任何一個具體的安全需求應滿足:Pt>Dt+Rt。
這一要求非常高,實現成本也非常高。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有一些無法在攻擊前期被檢測到的漏洞。針對這類漏洞的攻擊實際上滿足Pt<Dt+Rt。設Et=Dt+Rt-Pt,其中,Et為暴露時間,此時Et>0,而我們的目標是使Et盡量小,這樣才能快速發現攻擊,并對這些攻擊做出響應。
隨著網絡安全的發展,從PDR模型衍生出了P2DR模型、P2DR2模型,下面進行簡要介紹。
1.P2DR模型
P2DR模型包括4個主要部分:安全策略(Policy)、防護(Protection)、檢測(Detection)和響應(Response)。P2DR模型是在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導下,綜合運用防護工具(如防火墻、操作系統身份認證、加密等)的同時,利用檢測工具(如漏洞評估、入侵檢測等)了解和評估系統的安全狀態,通過適當的反應將系統調整到“最安全”和“風險最低”的狀態。防護、檢測和響應組成了一個完整、動態的安全循環,在安全策略的指導下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
2.P2DR2模型
P2DR2是一種基于閉環控制、主動防御的動態安全模型,通過區域網絡路由及安全策略的分析與制定,在網絡內部及邊界建立實時檢測、監測和審計機制,應用多樣性系統災難備份恢復、關鍵系統冗余設計等方法,構造多層次、全方位和立體的區域網絡安全環境。
- 攻守道:企業數字業務安全風險與防范
- 網絡空間攻防技術原理
- Metasploit Penetration Testing Cookbook(Second Edition)
- Metasploit Penetration Testing Cookbook(Third Edition)
- 數字安全藍皮書:本質屬性與重要特征
- API安全技術與實戰
- 先進云安全研究與實踐
- End to End GUI Development with Qt5
- 博弈論與數據安全
- 隱私計算:推進數據“可用不可見”的關鍵技術
- Mastering Python for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 Kali Linux高級滲透測試(原書第4版)
- Cybersecurity Threats,Malware Trends,and Strategies
- 數字政府網絡安全合規性建設指南:密碼應用與數據安全
- 計算機網絡安全實驗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