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破釜沉舟
- 看史演繹
- 孽風掃沙吳溪桐
- 1347字
- 2021-09-21 11:55:32
相比于宋義之前的猶豫不決,項羽展示出了霸王的氣魄,顯得更加果敢果斷。畢竟在他心中,為叔父項梁報仇此時是最重要的。
這個項羽大張旗鼓渡過河之后,并沒有如同一般將領一樣做好修整與準備然后繼續出征,也沒有安營扎寨打長期作戰,而是命令手下把船鑿沉,把鍋砸掉,然后雄赳赳氣昂昂準備進軍。
手下看到項羽如此,是驚呆了:“你把鍋都給砸了,這吃飯怎么辦?如果打敗了那不是等著被圍剿嗎?這是不打算后退或者長時間作戰啊。”
但是軍令如山,在項羽的命令下,誰敢不從?項羽的意思很簡單,你們就別有失敗的打算。許勝不許敗。
士兵們明著不說,暗地里已經有了必死的決心。
項羽的目的就是這個,也就是兵法所說的: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把人逼到死地,讓他們蹈死不顧。有后路,誰還拼了命向前?更何況,章邯如果再勝一仗,起義軍的很多人肯定不想再打,情況只會越來越壞。
不過這個計策需要有一定的軍心作為基礎,你如果本身沒有道義,人家大不了就直接投降。
項羽嘛,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你說吧,誰不想活命?誰不知道秦軍暴虐?
這個項羽呢也沒有畏畏縮縮,是身先士卒,大破秦軍,俘獲了大將王離,威震天下。
據史書描述,當時楚軍是以一當十,殺聲驚天動地,救秦軍的十幾個軍隊,都在高地駐守著,沒有一個敢動的,畢竟,誰也不想送人頭。
那么項羽這一仗一打,各大諸侯也是對他畢恭畢敬,也就沒有人敢仰視這個將軍,據說都是用膝蓋走路,項羽也就逐步走上了人生巔峰。
不過章邯還沒有死,考慮到叔父項梁死在此人手上,項羽這個人肯定是不肯就此善罷甘休,他想一鼓作氣,破了章邯。
然后項羽和章邯就在那里僵持著,相持很長時間,分不出個勝負。
本來按照章邯的那種保守方法,估計要打個十年八年的,結果這邊秦二世坐不住了,寫了個信來責備章邯打了敗仗,也就是暗著逼迫章邯出兵,想讓他戴罪立功。
這個章邯其實挺膽小的,一看,慌了。項羽正好糧食不夠吃了,也就暫時放下了章邯的殺叔之仇,把握時機,勸他投降。
這樣兩方面一弄,一個是推力,一個是拉力,章邯投降了,項羽得到了幾個好將領,軍隊也越來越強。
而此時他的對手劉邦發育也不錯哦。
先是得到了彭越的幫忙,眾所周知,這個人在后期牽制項羽還是很厲害的。
然后呢,他又碰上了酈食其,不過劉邦剛開始禮節沒到,派人去請他,自己在那兒一坐,翹著二郎腿,讓人給他洗腳,就在這時,酈食其來了。
結果這個酈食其問他:“你是不是想幫助秦朝鎮壓農民起義啊?我看你不是個好人。”
這個劉邦一聽,老火了,這說的什么話。
“那你就這么對待賢人?你這是想讓賢士對起義軍失望透頂?”
這個劉邦聽出話里的味道了,這個家伙嫌棄自己禮儀不到位,他趕忙站起來謝罪,問酈食其成王霸之業的方法。
酈食其也確確實實帶著方案來到,他一來就勸他打下了陳留。
打下陳留可以說非常重要,這個地方四通八達,從而導致劉邦是節節勝利,在張良的輔佐下打下韓地之后,又得到了一些秦將的支持,最終是長驅直入打咸陽也是暢通無阻。
而秦朝卻沒有意識到現在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皆欲亡秦,還是在那里“自得其樂”,是越來越腐朽。秦二世更是很多戰報都看不到,都被趙高扣下了。趙高呢,就喜歡這種不干正事的君主,他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演了一出好戲,這出好戲的名字就是:“指鹿為馬”。
那么指鹿為馬究竟如何上演,又說明了什么?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