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彭越被處死時,劉邦下了個命令:“誰去哭就殺誰!”
結果有一個叫做欒布的還是去了。
劉邦就很惱火了:“老子我都說別去,你還去?想死?是不是活膩歪了?”
欒布就說了:“反正現在殺功臣殺的多,彭越立了那么多功,就想太太平平做個諸侯,還被你處死,你不如賜我一死。”
劉邦一聽,其實挺慚愧的,尋思著自己好像確實殺了不少功臣,就把人家放了。
雖然放是放了,但是這個人說的話是很多人的心聲,如果說他們慌了,那他們就會狗急跳墻,,雖然這個詞語呢不怎么好,但是能夠表現出他們的情緒。
九江王英布反了。
其實韓信死時英布已經慌了,彭越一死,更加心急如焚。英布非常清醒:“我不先動手,就是他先動手!反正都要動手,那干脆我先下手。”
但是很可惜,這個人才能呢,還是差了一點。比不上韓信和彭越,就是反也不能擊垮劉邦。
更何況了解這個人的太多了。楚國的令尹薛公就對這個人了解頗深。
他冷靜的分析之后給劉邦說:這個英布其實有三種選擇,上中下。
上策是什么?向東吞吳,向西奪楚,占齊攻魯,再傳檄文號召燕趙,漢朝一半就沒了。
中策是什么?向東吞吳,向西奪楚,占韓占魏,封鎖糧倉要道,天下難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糧草斷句,但是沒有上策,影響力那么大。
下策嘛,向東吞吳,向西奪楚,然后跑到長沙,把金銀財寶和糧食搬過去。這樣,劉邦打他分分鐘的事。這招就是那些做不了大事的人常干的事情。只知道看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看長遠的打算。
劉邦就問了:“你認為英布會采取那一種?”
人家是對你英布非常了解啊,你英布什么人什么德性人家還不知道嘛:“下策。”
果然英布這個人目光短淺,根本不顧及天下百姓,采取下策。
劉邦這樣就有數了,他現在非常自信,這個英布鬧不起什么波浪。
英布呢?英布這時還在狂妄自大:“我就怕個韓信彭越,現在他們都死了,就那個皇帝小兒劉邦?我把他打爆!”
他說的沒錯,劉邦本來不打算自己來的,打算讓太子來。
又是呂后不同意,畢竟呂后也擔心自己的兒子出事兒,怎么說劉邦也是個老骨頭,沒有兒子的年輕骨頭值錢。然后劉邦強行出征。
到了南方,劉邦采取堅守的策略,英布采取強攻的策略。
最后兩個人相遇了。
劉邦:“你小子造反什么意思啊?”
英布:“我也想做皇帝!你把皇帝讓給我,我就不反。”
劉邦那是個勃然大怒,指揮軍隊發起進攻,打得英布潰敗不已。英布帶著幾百個人跑了。劉邦派了幾個將領去追,自己回家了。
不過劉邦也被流箭射中了。
要知道,這可是老骨頭,在當時醫療不發達的時候,再加上南方的悶熱潮濕,劉邦的疾病越來越重。
劉邦回去的路上,經過了自己的家鄉—沛縣。
當年他離開的時候還是少年,現在他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什么樣子了?劉邦感慨萬千,發誓漢朝永遠不收沛地的賦稅,還找了很多沛地的子弟,來了個《大風歌》:
大風起云飛揚,加海內歸故鄉,安得猛士分守四方。
大概意思就是天下平定了,我終于衣錦還鄉,但是又有哪些人幫助我守天下呢?
說是沒有,其實也有點自討苦吃。殺了三個大將,何來大將還敢幫助你?就算有嫌疑,直接殺了,滅幾族也是有點過了。
劉邦回來之后,可能是老了有點昏了,覺得太子不太好,還想換太子。
張良坐不住了,來勸說他,但是劉邦不聽。
這時候有人直接就不客氣了,上來就問劉邦:“你知不知道驪姬立少子那件事和秦二世那些事!”
這個人是誰?劉邦是否聽從?呂后在干什么?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