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管霸和中常侍蘇康的才能比較高。那么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要啃就啃硬骨頭。
那么陳蕃和竇武兩個人也就用自己的權力收拾了他們。但是陳蕃這個人,一直有這么一個思想:要掃天下。著名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主人公就是他。
那么陳蕃就和太后建議要殺了中常侍曹節。剛剛說過了,太后非常相信這個人,肯定是舍不得殺的,陳蕃的這一舉動不僅沒有拉來外援,反而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
陳蕃在太后拒絕他的請求后,自己也知道必須快刀斬亂麻。于是就開始和竇武兩個人聯合起來,準備發起總攻。
這一仗,可以說是決定東漢是否能夠繼續存活的一戰。
很不幸,老天再也沒有給東漢以任何機會。
這時候曹節已經預料到了他們的行動,他們干脆就在內墻為亂。他們假托太后的命令,控制住了漢靈帝,說陳蕃和竇武兩個人想要推翻漢王朝的統治,然后召集了一大批士兵圍攻竇武。
竇武。已經猜到了,這只不過是一場陰謀,所以沒有接受中常侍的詔令,帶兵防守。
這時候陳蕃已經70多歲了,他可以說是一個忠誠,但絕對不是一個聰明的大臣,他手上什么兵都沒有,自己一個人沖進了宮里。他遇上了走狗王甫。
陳蕃看到王甫就跟他訴苦:竇武有什么錯?而那些宦官才是真正的害國之人。
但是他是走狗,他聽了陳蕃的話,是火冒三丈,直接就把陳蕃給抓了,然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把陳蕃給殺了。
在這個時候,中郎將張奐回來了。為什么竇武他們會失???君子和小人的行為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宦官仗著這個將軍才回來,干脆欺騙他竇武為亂。
身為人臣,勤王是必要的。
那么宦官那邊的士兵越來越多,他們又開始了心理打擊:“這個竇武啊,是反賊,你們這些家伙,難道跟著反賊嗎?”
這些士兵本來就怕宦官,再加上看對方越來越多,也就不禁懷疑竇武是不是真的不是好人。
竇武這下是打不過了,也就逃跑,眼看著追兵越來越近,竇武就自殺了。
這么一來,陳蕃這么多年的努力,毀于一旦。那么從這之后,士大夫完全敗給了宦官集團。書上是這么記的:“群小得志。”
而陳蕃的兒子被救下來了,有一個叫做朱震的收留了陳蕃的兒子,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不久之后被發現了,不過什么叫好兄弟?這個朱震寧可自己死也不說出來陳蕃的兒子在哪里。
張奐一不小心幫助宦官除掉了陳蕃,心里面自然有些自責,他想彌補這一切,就像皇帝建議好好安葬陳蕃和竇武,并提出了重新任用李膺的建議。
但是現在陳蕃都死了,還有誰能夠撼動宦官的地位?
盡管漢靈帝可能還有那么一點心思,但是吧,宦官的這個說教能力太強,漢靈帝的一切想法都是空的。
宦官覺得這個李膺問題太大,必須除了,他就編織了一個罪名,說李膺結黨營私,撼動漢朝統治。
有人說:李膺快跑吧。
李膺回了這么幾句: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死生有命,去將安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逃避一些困難,不逃避一些過錯,這是臣子的節義,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去哪兒呢?
不久之后,宦官的人到了,果然殺了李膺。至此,黨錮之禍的危害越來越大。
這時候,出了一件大笑話,之前提到的那個宦官張讓的父親死了,張讓呢希望有很多著名的人來吊唁。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個張讓是激起民憤,還有誰會去理他呢?不可能的。
張讓:老子感覺很沒面子。
士大夫:你沒面子關我什么事。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那么張讓看到沒有人過來理他一下,會不會惱羞成怒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