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標準門當戶對,至少也要是大家族的女兒,不然不能知書達禮。
第二個標準德行出眾,畢竟是要母儀天下的人物。
第三個嘛,要漂亮點。
這三個要求可以說也是合情合理的。
漢順帝左思右想,立了一個貴人梁氏為皇后。
梁氏其實還是非常符合要求的,其祖父是漢和帝皇后的弟弟,其父親是步兵都尉。
梁氏呢,在皇帝想封賞她家時還說:不要為了我壞了國家大事。
漢順帝非常感動:這種好媳婦上哪找去啊,對吧?
但是,他不可能知道,梁氏在最后讓大漢王朝再次受到一次重創。
那么此時國內的內政也是不太如意了,漢朝不是主張孝廉二字嗎?但是到后來因為漢王朝實在是太過昏庸,世家大族壟斷政治,所以造成了一個很離譜的現象: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尚書令左雄看出了大漢王朝的柱子已經搖搖欲墜,他果斷地和皇帝提出了意見,什么意見呢?
加大對不法官員的處理,加大對民生的投入,禁止無故離職。
這一舉動呢,很好,漢順帝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宦官集團,他們可不同意,漢順帝這件事同意了,但是并沒有催,宦官們不同意,自然就吹了唄。
然后左雄就換了一招,他想引來人才,當時漢朝規定四十歲以上才能舉孝廉。左雄覺得這不好,人家明明水平高,為什么還要因為年齡問題被擋住?
有幾個人會同意?這不放人來和自己搶飯碗嗎?漢順帝此時年輕,覺得還是多給年輕人機會,同意了。
但是吧,說是這么說,真的那實行下去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東西。
下面的人稍微改了改,看起來好了,實際上偏了。
下面的人:啊,我們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如果未滿四十而且有顏回那種才能的可以來。
看起來好啊,要求高。
但是
秀才:“我難不成還敢說我比得上顏回,我心里沒點數嗎?”
官員:廢話,老子就是不想讓你上,懂了嗎?
左雄:你當我看不出來了?我就問問你們,那個顏回聞一知十,你們這些當初選上的孝廉知道幾?
左雄一舉報,主管官員免官了。不久之后,有一個叫做郎顗(yǐ)的也出山了,他利用《易經》作為工具,和皇帝陳述了著名的七言諫書。
哪七言呢?
第一條,減少勞役,休養生息?;实蹌e整那沒用的。
第二條:采納忠臣良言,廣開言路。
第三條:一切從簡。
第四條:減少宮女數量,放她們回家。
第五條:時時刻刻防備羌族,漢王朝畢竟吃過虧。
第六條罷免司徒。
第七條,廢除嚴苛的法律,拉攏民心。同時力行改革,不然大漢將傾。
可以說基本上是字字珠璣了。
但是漢順帝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
郎顗不甘心,自己都“投稿”了,咋不被錄用呢?
郎顗(yǐ)又推薦了兩個人上去,漢順帝的反應有點讓人感到迷糊了。他任命郎顗為郎中,但是郎顗推薦的人卻沒有反應。
郎顗呢推辭不去。
那么郎顗的擔心很有道理,在外面,大漢其實并沒有前期那種拔山倒樹的氣魄了。而在內部,實際上也是非常混亂了。
漢順帝的乳母曾經參與扶持漢順帝,漢順帝非常感激她,封了她山陽君。這個大家就忍了。
但是漢順帝可能覺得報答不夠,又下詔書封了這個乳母的兒子為侯。
漢王朝最基本的原則是什么呢?
不封異姓諸侯王。
左雄毅然決然走了出來,阻止漢順帝重蹈外戚專政的覆轍。
在左雄的軟磨硬泡下,漢順帝沒有分封乳母的兒子,但是山陽君還是封了下去。
與此同時,地震不斷,災禍頻仍,而宦官這一派平步青云,逐漸超過眾多勢力,成為了漢朝的核心力量。
漢順帝呢,還是顧念乳母的恩情,但是他從來沒有考慮過,一派實力過大,會如何?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