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留│住│那│份│真│情
——寫給《故鄉情·北江謠》

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要不是考上大學,此時此刻,也許我正在南方的田野上收獲稻谷哩。我的家鄉,那個粵北陽山縣遍布石灰巖的小山村,那個我出生的地方,那方給我飯吃、衣穿、住宿,讓我生存下來的土地。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地方,那是故鄉!

中學時代,我爬遍那里的每一座山,不是鍛煉,更不是旅游,而是為了一家人生活用的柴草;我走遍那里的每一寸耕地,不是好奇,更不是散步,而是搜拾遺漏下來的每一粒稻穗、每一顆花生、番薯、芋頭;我摸遍那里的每一條小河、水溝,每一塊水田,不是貪玩,更不是尋樂,而是捕獲小魚、小蝦、泥鰍、黃鱔。為了生存,我在努力。

我怎能忘記,怎能忘記這方熱土!

忘不了父母。在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將我背到離家十多里的鎮衛生院。忘不了鄉親。狂風暴雨時,是鄉親們爬上屋頂維修破磚爛瓦。缺衣少食時,也是鄉親們接濟度日。日常生活中,更忘不了兄弟姐妹相扶幫助的那些爬坡越坎的日子。

離開故鄉,是為了求學,更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大學畢業后,我服從分配到了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一干就是25年。青春、事業、愛情,都融入了那方山山水水中。那是我第二故鄉。我在報刊雜志發表的作品,大多來自那里。在學校,三尺講臺,粉筆為犁,耕耘知識的沃土;在鄉鎮,走村入戶,感受人情的冷暖,泥土的芬芳,鄉村的美麗。在機關,我也精耕細作。紀檢監察,我激濁揚清,辛勤清道;政法機關,我懲惡揚善,力保平安。讓每一縷山風,都溫柔;讓每一處青山,都滴翠;讓每一處樓宇和村莊,都祥和。

從陽山到連山,我感悟山的神奇敬重山的巍峨與莊嚴。我只有努力,更加努力,表達對故鄉的報恩之心,抒發無窮無盡的《故鄉情》。

走出大山,來到北江河畔,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北江的情懷。透過不斷成長的樓群,我感受到這座年輕城市的發展在蓬勃;放眼一條條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延伸,我感受到這里入珠融灣的節奏在加速;徜徉日益文明的人流,干凈整潔的街道,我感受到現代城市的步伐在加快;親歷脫貧攻堅和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與提升,我感受到小康的生活在拓寬。

從大東山下的潭嶺天池,到湟川三峽,再到連江、小北江,我走了多少回;莽山腳下,金雞嶺前,穿越樂昌峽,從武江到湞江,再到北江,從北到南,我走了多少遍。每一回,每一遍,都不斷提升我的感情。無數的小溪小河,孕育著北江,繁榮著北江流域,哺育著上千萬的父老鄉親。

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的詞語都顯得蒼白無力,所有的聲音都顯得軟弱微小。我更是無語無言,只有感恩。于是,我用默默無語的勤勞,我用埋頭苦于的誠實,表達我對北江母親的愛。我用一顆純潔的心,吟唱著一曲又一曲的《北江謠》。

如果說,《精釀人生》(1994)是呀呀學語。蹣跚學步;那么《給我一雙翅膀》(2007)就是走向成熟,渴望飛翔。幾十年來,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一直孤獨前行,不懈努力。

《故鄉情·北江謠》是我十年來的探索,作品大部分已在報刊雜志發表。今天,把它們收集起來,結集出版,既是一個總結,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作為一位業余作者,我深深感到自己寫作能力的不足,才華的乏光。不少章節,激情有余,意境不夠。但對寫作的愛好,初衷不改,一如既往。

創作無止境,學海更無涯。我只有劃著努力與勤勞的雙槳,采摘每一朵浪花,編織人生最美麗的花環。

不為別的,只為留住那份真情。

是為序。

林永澤

2020年8月于清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阿坝县| 通化市| 柳河县| 海丰县| 松潘县| 南投县| 资中县| 桓仁| 孙吴县| 通化市| 垦利县| 北宁市| 双鸭山市| 溧水县| 绍兴市| 霍林郭勒市| 额敏县| 随州市| 汉寿县| 资溪县| 铜山县| 岳西县| 罗田县| 望都县| 南华县| 河北省| 孟村| 岳阳市| 新竹县| 诸城市| 郑州市| 类乌齐县| 团风县| 依安县| 金平| 灵丘县| 枝江市| 五莲县| 鹤峰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