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懂一幅畫:七步圖解國畫
- 孫振江編著
- 3296字
- 2021-09-30 19:41:46
序言
中國畫表達的是中國古人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知,重視神韻與意境。造型上講求“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構圖上重視大小、開合、藏露、高低、遠近,所謂“石分三面”“樹分四枝”“虛實有致”。
品賞中國畫,需要基于歷史、藝術等知識,關注畫里體現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本書精心挑選了46幅中國名畫,每幅畫都設置了“作者”“品賞”“圖解國畫”“細節”“技法”等欄目,從歷史、藝術等多個角度來解讀中國畫的精髓,讓讀者了解名畫背后的故事。
“作者”概括了畫家的生平、成長故事、創作背景等。
“品賞”介紹了該名畫的概況、成就等內容。
“圖解國畫”將畫作中的各個元素進行拆分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畫作。
“細節”對畫作中的局部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以幫助讀者了解畫家創作的目的、隱含的意義等。
“技法”深入解讀畫作的繪畫技巧,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畫作的藝術魅力。
打開本書,開始一段愉快的藝術之旅,感受中國藝術的精妙,你一定能獲得更多美的體驗。

七步讀懂國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世界畫壇上獨具風采。中國畫自古就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其師承傳授,都依老師。
中國畫自成體系,主張“以意為主”,強調“表現”,塑造形象以線條為主,十分注重用筆用墨。在構圖、造型上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不拘泥于物體表面的形似,而更多強調抒發畫家的主觀情趣;講究“以形寫神”,追求“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看懂國畫,需要從創作背景、構圖、筆法、意境等方面來看。簡而言之,讀懂國畫可以從以下七個步驟出發。
第一步 閱讀作品標簽
每一幅國畫都有自己的標簽,就如同它們的名字一樣,記載著它們的創作者、創作時間、作品類別、作品尺寸以及收藏地等相關內容。
在博物館或者美術館里,有些標簽上還帶有創作背景、簡介等,這些信息可以幫助觀賞者更好地了解作品。

第二步 分辨作品類別
獲取了直觀的文字信息后,接下來就根據畫本身提供出的圖像信息,確定此畫的類別,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是水墨畫還是其他。
中國畫按照內容題材,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技法表現,可分為寫意畫和工筆畫;按使用材料,又有絹本和紙本之分;按照顏色分類,可分為設色畫和水墨畫。


《步輦圖》(局部)
作者/閻立本
創作時間/唐
作品類別/人物,絹本,設色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的通稱,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人物有動作、表情,人物畫力求將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形神兼備。

《千里江山圖》(局部)
作者/王希孟
創作時間/北宋
作品類別/山水,絹本,青綠
設色
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讀懂中國山水畫,先要了解畫家的胸襟意象。畫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于心,再形于手。一樹一石、一臺一亭,皆是畫家心中之景。

《荷石水禽圖》(局部)
作者/朱耷
創作時間/明
作品類別/花鳥,紙本,水墨
花鳥畫以花、鳥、蟲、魚、禽、獸等類為主要描繪對象,泛指各種動植物。從技法上,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從畫的水墨色彩差異上,可分為水墨、潑墨、設色、白描與沒骨。
第三步 了解創作背景
中國的繪畫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歷史。了解完國畫的創作時間和作品類別后,再進一步聯系作品的創作背景。解讀畫的創作背景,便于更深入地讀懂國畫。
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以人物畫為主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并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兩宋時,人物畫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發展,極大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
元、明、清時期,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花鳥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他們創作出了一幅幅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第四步 構圖
中國畫歷來重視構圖,它要講究賓主、呼應、虛實、疏密、藏露、參差等種種關系。常見的構圖形式有水平線構圖、垂直線構圖、三角形構圖、S形構圖等。讀懂國畫的第四步,應從國畫的“構圖”入手。從本書的“技法”版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畫的布局構圖。

《廬山高圖》
作者/沈周
創作時間/明
作品類別/山水,紙本,設色
S形構圖:《廬山高圖》中運用了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法”,來表現畫中景物的“高遠”“深遠”和“平遠”,使整個畫面由遠及近,一氣呵成,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S形的曲線。

《山鷓棘雀圖》(局部)
作者/黃居寀
創作時間/五代宋初
作品類別/花鳥,絹本,設色
垂直線構圖:《山鷓棘雀圖》中,畫的重心在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麻雀、荊條等動植物布滿整個畫面,有著裝飾的效果。

《芙蓉錦雞圖》
作者/趙佶
創作時間/北宋
作品類別/花鳥,絹本,設色
三角形構圖:《芙蓉錦雞圖》中畫面各種景物的布局賓主分明,疏密有致。此外趙佶把題詩、題款的位置也安排得極妙,使得畫中的芙蓉、錦雞、蝴蝶以及題詩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第五步 色彩
懂得中國畫的色彩運用,是讀懂國畫的第五步。中國畫中,色彩的應用是指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時間、地點,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國畫的用色大致可分為三種,即白描(黑白)、水墨(黑白)、設色(彩色),其中設色方法包括淡彩、重彩和潑彩。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都是重彩,淺絳山水是淡彩。本書的“技法”版塊中,詳細地分析了中國畫的用色技巧。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作者/顧閎中
創作時間/五代
作品類別/人物,絹本,設色
重彩法:又稱大著色,指用石青、石綠、石黃、朱砂、胭脂、鉛粉、泥金等顏料涂畫于熟絹或熟宣紙上,用勾填的方法,以勾勒為基礎而后填色。《韓熙載夜宴圖》用色豐富,除墨、朱紅等重色外,還用了淺綠、淺藍、淡褐、深綠等復色。

《太白行吟圖》
作者/梁楷
創作時間/南宋
作品類別/人物,紙本,水墨
水墨法:是用濃淡墨色變化代替色彩,表現物體的色調。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說:焦、濃、重、淡、清,又有以濃墨為主、淡墨為主與留白為主之分。《太白行吟圖》用極少的水墨畫出李白的形象,畫面黑白分明,濃淡相和,將詩仙李白的英氣盡顯。

《秋興八景圖》(其三)
作者/董其昌
創作時間/明
作品類別/山水,紙本,淺設色
淺絳法:即以淡彩作畫,作于生宣紙或半熟宣紙上,多用藤黃、花青、胭脂、曙紅、赭石等,基本上以墨色表現形體、淡染單純色彩,形成透明的冷暖色調。《秋興八景圖》中畫家著水墨兼用淺絳,使得整體畫面更顯秀潤古雅。
第六步 筆法
了解完中國畫的構圖和色彩,下一步就是了解“筆法”。中國畫的筆法,由點、線、面組成,而線條的運用是最重要的。國畫的線條美,通過筆觸的起伏和筆法的變化而形成。中國畫講究“以形寫神”,“形”就是借助筆法而表現出來。
中國畫的筆法線條,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是山水畫、花鳥畫,還是人物畫,亦或是工筆畫、寫意畫,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勾、皴、擦、點、染、絲六種基本筆法。
以“勾”“皴”“擦”“點”“染”這五種筆法較為常見,“絲”多用于畫鳥獸,是一種用來表現鳥和獸毛質感的畫法,本書著重講到的是前五種基本筆法。

《溪山行旅圖》
作者/范寬
創作時間/北宋
作品類別/山水,絹本,水墨
第七步 意境
中國畫的意境,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意境,是情景交融的產物,是中國畫的至高審美準則,更是中國畫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讀懂國畫的第七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讀懂國畫的意境。這一步永無止境。
意境,是中國畫的氣韻靈魂。不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特別注意表現對象的意境。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強烈的形象感染了畫家,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成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于是畫家便在作品中創造出了“意境”。

《瀟湘圖》
作者/董源
創作時間/五代
作品類別/山水,絹本,設色

《輞川圖》
作者/王維
創作時間/唐
作品類別/山水,紙本,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