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人工開物
  • 譚南森
  • 9738字
  • 2021-09-27 12:54:57

10 石匠

石匠,是指以石類為材料從事專業加工制作各種器物和建筑物的技術工匠,古代稱“石工”,有的地方叫“巖匠”。該行業崇奉的祖師爺是魯班、張班、丘處機。

中華大地自從有了人類的足跡,就與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1000萬年前的拉瑪猿人開始進化成人能獨立行走之時,即已懂得用前肢使用木棒和石塊來獲取食物。戰國時的鑄劍師風胡子說過:“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以石為兵”的時候,即指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80萬年至10萬年。這個時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有二:一是學會了制造石器,并掌握了制造石器的一些具體的辦法;二是學會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人類一開始就與石建立了最密切的關系,從現代文物考古挖掘的遠古石器實物比比皆是,下面列舉部分考古發掘出土年代久遠的石器實物。

(1)西侯度文化石器。其遺址在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1961~1962年發掘出原始人及大批動物化石和30多種石器,經鑒定年代為距今約180萬年。

(2)元謀人石器。其遺址在云南省元謀縣,1972~1974年發掘出人類及動物化石和少量石器,經鑒定年代距今約為160萬~180萬年。

(3)小長梁和東谷坨文化遺址石器。其遺址在河南省陽原縣官亭村。1978年發掘出動物化石和800余件石制品,經鑒定年代距今約100萬年。

(4)藍田人石器。其遺址在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1963~1966年多次發掘出人類及大批動物化石和13件石器,周邊遺址中發掘出石器200余件。經鑒定年代距今約75萬~100萬年。

還有諸多其他發掘出的幾十萬年前的遠古石器遺址,如山西芮城匼[kē]河文化遺址、陜西大荔解放村大荔人遺址、貴州黔西沙井觀音洞遺址、遼寧營口大石橋金牛山人遺址、湖北鄖縣梅鎮龍骨洞鄖[yún]縣人遺址、安徽和縣陶店汪家山和縣人遺址、山西陽高許家窯村許家窯遺址、廣東曲江馬壩獅頭峰馬壩人遺址、山西襄汾丁村丁村人遺址、湖北長陽趙家堰長陽人遺址、呼和浩特東北大窯村舊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的石器制作場各一處,等等。以上都是舊石器時代早期在幾十萬年以上的被發掘有石器的遺址,至于舊石器時中、晚期,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遺址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以上所說的“石器”,由于當時人類文明的落后,都是一些最原始簡陋的小型工具,多為砍、斫、刮、削、砸、刨之器。隨著人類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石器的使用更加廣泛,制作技術也更加成熟。

殷商時期已用大理石雕刻人和動物,尤以動物造型為多。這個時期的石雕造型粗重,周身有線刻紋飾,有一種不拘泥原形的再創造和區別于史前雕塑而成獨特風格的顯著特點。

周代所制的禮樂器石馨,音律音域都標準,很好地促進了古代樂舞的發展。此時石刻文字也開始融入石雕藝術之中,陜西鳳翔發現的秦襄公時代的10件石鼓文,就屬于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西周時期,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開始開土石修筑長城。春秋戰國時期的石雕技藝又進了一步,這個時期開始流行的肖形印,事實上也是古代石雕技法在雕刻印章中的移植。這個時期,諸侯列國為了互相防守,也多在其邊境用土石修筑城墻,但都較短。

秦代的石雕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當時已有大型的人體石雕和陵墓石雕,并用作建筑和陵園的技術裝飾。其陵墓雕刻體現了當時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后來這種人、獸造型的巨型石雕,還發展成了后世王公貴族陵墓建筑的定制形式。這時天下統一,秦始皇下令將戰國時期各國城墻連接修繕,始有“萬里長城”之稱。這樣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石塊和石工。其石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在各處的高山峻嶺予以開采。

這個時期石雕藝術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后世的石雕創作基礎也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

漢代石雕藝術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有大型紀念雕像、園林雕塑、各種喪葬明器、畫像石、墓室雕刻以及各種石雕工藝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雕工藝制品大量表現為石窟雕刻的石佛,以及陵墓前的石獸、石柱等。這一時期的石雕藝術主流皆受佛教藝術所影響,這在石刻建筑藝術上反映得尤為充分。南北朝時期的石刻工藝,上承兩漢,下啟隋唐,是我國石雕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過渡時期。

隋唐時期天下統一,石雕藝術的發展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主要表現在建筑裝飾和陵墓雕刻兩個方面。隋唐時代的石雕建筑,要首推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被譽為“華北四寶”的隋代河北趙縣安濟石拱橋(也叫“趙州橋”),唐太宗墓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駿》,唐代大雁塔石刻裝飾浮雕《樂舞天人》,西安碑林《唐大智禪師碑》。

隋代最負盛名的石匠要數趙州安濟橋的設計和主持修筑者李春。趙州橋修建在交通十分繁忙、水深河闊的洨河上,總長50.82米,凈跨度為37.4米,寬約9米,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單孔石拱橋。它是我國橋梁工程技術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也是世界敞肩拱橋的先驅。不僅是我國拱橋的典范,在世界橋梁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石雕由成熟走向衰落。

宋代石雕藝術在建筑中運用更為廣泛,技藝更為精湛,形式更加豐富。自宋代以后,多種形式和題材的石雕工藝品為適應社會各階層需求而日漸發達。各種石料被人們雕刻成花瓶、山水盆景、圖章以及各種小件石雕工藝品。至南宋以后,小型賞玩性的石雕工藝品逐漸形成潮流,在美術史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元代石雕藝術已從宗教逐步走入現實生活,為適應生活需要的各種擺設賞玩的小石雕日漸增多。當時大理石、漢白玉等石料的加工工藝也比較發達。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繁榮走向沒落崩潰的最后一輪循環時期,但建筑石刻藝術卻取得了不少創新的成就。明代時對長城先后進行了18次加修,使長城全長達到12700多里,其建筑材料除了用夯土、粘土、灰石、砂、石灰,還用了大約250萬塊巨石,每塊重約2噸,其中最大的重約16噸,工程十分浩大!明清時期雕刻藝術追求精、奇、新,內容多反映平民生活習俗,形成了民間工藝和宮廷工藝兩個體系。

清代的工藝石主要有端硯、歙硯、青田石雕、壽山石雕、菊花石雕等。

我國歷代遺留下來的石制文化藝術品實物非常多,其中有影響的石器如:唐貞觀時發現于陜西岐山鳳翔的春秋戰國10件石鼓文;山東泰山秦代《封泰山碑》;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石硯;陜西興平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群;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晉代千佛洞;甘肅敦煌鳴沙山東晉始建的敦煌石窟、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窯、水峽口小千佛洞;天水秦嶺麥積山十六國后秦的三千泥佛和19座石佛;武威張義堡的北魏天梯山石窟、永靖小積石山西秦炳靈寺石窟;西安碑林的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北京西南房山云居寺的隋末唐初4192塊經碑;四川東山泯江南岸凌云山的唐代71米高的大坐佛(即樂山大佛);陜西扶風法門寺的唐代《法門寺地宮衣物帳石碑》;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旗的遼代《北大王墓志》、赤峰市巴林左旗烏蘭壩蘇木浩爾吐嗄查的遼代《耶律習涅墓志》;河北保定韓莊的明代西夏文兩座經幢石刻,等等。

其他歷朝各代,都有相當數量的石制文化藝術品,無法一一詳述。

一、石的認識與有關知識

石,是一種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種類非常多,其硬度及性質、作用各不相同,因其質地堅固、耐腐蝕老化、牢固美觀,所以歷代以來被人類廣泛用于生活、生產和建筑、藝術之中。

石的種類很多,據有關資料記載的常見有:

硌[luò](大石)  碫[duàn](石塊)  ?[gǒng](水邊大石)

磐[pán](大石)  ?[cén](小石塊)  磧[qì](淺水中的沙石)

[xiàn](石名)  砏[bīn](石名)  ?[luò](石名,即滑石)

礧[léi](大石)  碪[zhēn](捶搗東西時墊在底下的石塊)

礤[cǎ](粗石)  砥[dǐ](柔石)  碣[jié](文石)

礫(小石)  ?[sù](黑砥石)  磏[lián](赤色的礪石)

砂(極小石)  礁[jiāo](隱在水下或露出水面之石)

砄[jué]  碆[bō](石箭鏃)  砮[nǔ](可做箭鏃的石頭)

?[zhēn]  砬[lá](豎石)  磁[cí](具有磁性的石頭)

砩[fú](螢石)  硎[xíng](磨刀石)  矸[gān](煤中的碎石)

(1)觀賞奇石類

砇[mín]石  砆[fū]石  ?[mín]石  玕[gān]石

?[yú]石  碭[dàng]石  碔[wǔ]石  碈[hūn]石

砨[ě]石  硨[chē]石  磩[qì]石  碝[ruǎn]石

瑯[láng]石  ?[yī]石  英 石  文 石

碧玉石  瑪瑙石  水坑石  孔雀石  菩薩石  水晶石

水膽石  珊瑚石  壽山石  田黃石  雞血石  青田石

綠松石  靈壁石  鸚鵡石  菜葉石  松滋石  紅絲石

于闐石  清溪石  石筍石  穿心石  南劍石  紫金石

浮光石  龍牙石  魚骨石  吸水石  雨花石  黃臘石

鐘乳石  精氣石  大理石  蝙蝠石  龐公石  雪浪石

墨玉石  菊花石

另外還有各種奇玉、化石、寶石,等等。

(2)藥用石類

陽起石  陰起石  金精石  銀精石  爐甘石  寒水石

玄精石  海浮石  紫石英  禹余糧  雄 黃  硫 黃

滑 石  礬 石  芒 硝  碘 石  硼 砂  硇[náo]石

礞 石  砭 石  代赭石  堿 石  雌 黃  云母石

江南民間常見的石種:

青石:俗稱“石灰石”。顏色灰青,紋理較好,硬度不高,便于加工,民間一般作橋板、門枋、碑牌亭坊及砌建之用,亦可燒煉石灰。

紅石:其色暗紅,質地粗糙,硬度小,易于加工,民間多作建筑基腳之用。

白石:又叫“祁陽石”,其色純白美觀,硬度適中,多作碑牌及庭階圍欄之用。

麻石:有水麻石和火麻石兩大類。水麻石屬花崗石類,質地堅硬,耐腐蝕,多作碑、磨、臺階、圍欄的材料。火麻石多為黃白色、質地粗糙易碎,無甚大用,有時用于砌墈壘墻。

頁巖石:又叫“雞公石”“牛肝石”“牛夾石”,其色多為赭黃或青、灰,質地不堅,但成塊狀易取,多作屋基圍或墻體建筑之用。

卵石:多產于河流溪圳之中,經水沖刷表面光滑,一般硬度較大,多作建筑基礎之用。

民間常見的傳統石制大型器物:

(1)石建筑類

石宮  石屋  石塔  石城  石寨  石堡

石墻  石階  石欄  石柱  石枋  石磴

石橋  石梁  石墓  石渠  石壩  石堤

石埠  石墩  石池  石漕  石溝  石窖

石臺  石涵  石廟  石亭  牌坊

(2)石制生活、生產器物類

石臼(碓)   石砘(壓土具)  石槽(禽獸盛食之具)

礪(磨刀石)  碇(定船石)   硪(砸土具)

石磨  石砧  石桌  石椅  石凳  石案

石盆  石盤  石缸  石榨  石廓  石床

石壺  石瓶  石爐  石敢當 石碾

(3)文化藝術類石器

石筆  石墨  石硯  石盒  石匣  石鼎

石鎖  石磬  石鼓  石棋  石書  石鐘

石筒  石印  石擔  石碑  石屏  石爐

石鎮方 石旗桿 石筆筒 石筆架 石盆景(石玩)

還有各種石雕刻人和動物以及書畫品,民間尤以碑碣和石獅、石磨、石槽、石墩、石礎最為常見。

石料之中最名貴的是產于福建福州壽山的壽山石中的田黃石,素有“一兩田黃一兩金”“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其次是水坑石,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稱。再者是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

浙江青田、溫州出產的青田石雕,與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合稱為浙江“三雕”。青田石雕始于宋代,工藝精美,享有盛譽,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特別獎,以至“青田石之名,遂大振于全球”。另外,還有湖南瀏陽永和鎮的特產菊花石雕,天然奇巧,精美典雅,也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我國歷代不僅遺留下很多珍貴的石雕工藝品,諸如石碑、石像、石獅、石馬等物,還出現了很多的石工藝品產地,到處都顯露出石文化的豐富內涵。如浙江臨安的昌化雞血石雕、河北曲陽的漢白玉石雕、云南大理的大理石雕,都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聞名于世。另外還有四川大足和雅安石雕、四川廣元百花石雕、甘肅黃河卵石雕、遼寧太子河石雕、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彩石雕也在石雕藝術界占有一席之地。

二、石匠制作加工基本知識

一般石料的加工要運用打、鏨、洗、雕等技法,石器雕刻根據形體的不同分為平面石雕和立體石雕兩大類。按雕件表面造型的不同又分為浮雕、沉雕、鏤雕、圓雕、影雕等操作技法形式。

浮雕,是介于雕塑與繪畫之間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

沉雕,也叫線雕,是采用“水磨沉花”的雕法,即在光潔的石面上,描繪圖案文字雕出粗細深淺的線條。

鏤雕,又叫鏤空雕、透雕,即把石料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清除掏空,把能表現物象的部分留下來,是一種立體型雕刻品。

圓雕,是一種占據高、寬、深三度空間,可以以多角度欣賞的完全立體擬真造型,石料的每個面都要進行加工,這類作品屬于純工藝品。

影雕,是一種在早年“針黑白”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雕刻工藝,它是在玉晶湖青石平板上以尖細的工具琢出細膩逼真獨具神韻的影像圖案。

石雕制品傳統的加工技法一般為“捏、鏤、摘、雕”。捏,指鑿打坯樣;鏤,指根據所畫圖形線條挖掉內部無作用的石料;摘,也叫“剔”,即按照所畫圖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雕,指最后進行精細的琢鏨,使雕件成型。

三、石器制作工藝

石匠所從事的是一門勞累艱辛的行業,初學者在技術上的要求不是很深奧復雜,但必須具有強健的身體。要成為一個知識全面、技藝高超的好石匠,卻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要有結實的身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意志,還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鉆勁悟性。故此,傳統石匠一業,收徒規矩較嚴。

石匠行業有文場、武場之分。武場是指開山采石、裁坯下料、安砌施工;文場則是指要能書善畫,能對石料辨材掌墨、構思繪圖,能進行鏨、鑿、雕、刻,加工各種精美的石器,對各種石器物、石建筑進行設計和施工。若能“文”“武”兼備,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名良工巧匠了。

(一)武場

武場形式簡陋粗獷,是石匠行業的基礎,所以操作一般在文場之先。

1.開山采料

武場的第一步工作是采料,石料的開采是一種既艱辛又細致且危險的工作。采石料不能用炮(火藥)轟炸,只能用鐵楔(排鏨,也叫排尖)和撬棒開采。因為用炮轟出來的石料受到了強烈的震動,會有損傷和裂縫而不宜或不能進行制作加工。

采石料時首先在石塘子(指石壁或石崖)上,按所需形狀規格,針對石場的層次、紋路走向,用鋼鏨鏨出多個窩點,再用多個鐵楔接連錘打楔入,使巨石裂縫后,數人同時以鋼釬(撬棒)插入石縫中將石料撬起,當撬起到一定高度再忽然放下,使石料與原石壁松動分離,再將石料撬出。

2.清料打坯

石料采出后,肯定不會很合乎規格,需要就地下料進行整理,即打毛坯。首先劃出下料線,再將坯料規格以外的多余部分打掉,使石料符合需要的形體規格,再進入方石的分解加工。

方石的加工事先要根據所需石料的大小規格,在采出的坯料上劃出墨線(下料線),然后用鏨子打出多個窩點,再用大錘將多個鋼楔鞲[gōu]入窩點將大石料楔開為若干所需的石坯料。

3.掛線打荒

在石坯料上進行畫線。一般方石的加工在六個面(即上、下、左、右、前、后)都要畫線(掛墨),然后進行擋邊、扎邊。鏨好一道線后(刮口),翻動荒石加工平面(尋平)。這時的劃墨要細致,下方已加工好的邊線要與尚待加工的邊線水平成一線。鏨鑿加工行鏨時,下鏨的行距(密度)以每寸十八鏨為標準,要求線路直、線面平,鏨痕成平行狀,分別為直平行線和斜平線。打出的方料,八角十二棱正確分明,不允許有哆嗦線(即不平齊的線)和饅頭角(即圓鈍的角),按所需規格尺寸不能擴大或縮小。數條打成的方石相疊合攏時,中間的縫隙不能超過1.5分。如能達到這些要求,便可在武場中立足了。

4.安砌施工

武場工作不僅要熟悉各種石器的粗加工,還要懂得對建筑物的“安砌”。安砌首先是“陪廂”,陪廂是在掛線的外露面的面子石砌好后,內面用不規則的亂石陪襯擠緊砌穩、夯實(先放灰漿,再放石料,叫“漿砌”)而使之增加墻體的擠壓承受力。一般外露的墻面石厚度不超過1.2尺,而里面的陪廂可達3尺以上。

安砌外墻面子石時,須按坡比(斜度)放好樣架,用水準尺平好高低,固好樣線(寬窄根據石料而定),安好每盤(層段)石面的瀝浸孔、固定伸縮縫位置。在砌石時要注意將石料凹凸相套,緊貼靠穩,面子石要砌成規格的水平面。陪廂的石料既要緊密銜接面子墻,又不會擠動面子墻,才算是好陪廂。如用條石,需要注意石條之間的接口不可同縫,而伸縮縫的定點又不能有錯落。

安砌施工中有亂石安砌、亂石選面打荒的拱函安砌、圓弧收坡無線樣安砌和扭曲塊石安砌數種,其中技術難度較大的是扭曲面安砌。另外還有分水鹿角加工等技術,其操作方法各有不同。如能加工各種石料,砌好多種建筑工程,在打砌的“武場”中,可以算得上是好師傅了。

(二)文場

石工中的文場,過去都是要經過武場的實踐和磨礪才能步入的。但也有沒有經過武場,而在師傅的指導下,照葫蘆畫瓢,直接打造一些屬于文場范疇的石器。傳統的石匠學徒們則首先是做些簡單的操作(屬武場之類)鍛煉基本功,待手法技能熟練之后,逐漸學會填色彩,鑿刻一些簡單的字畫,慢慢掌握撩坯清料、設計劃墨,繼而熟中生巧、心領神會,漸漸能鑿打出諸如太陽、云朵、水紋等,進而鏨刻出山水、人物、鳥獸、花草、建筑等平面和立體的圖案,就可以進入文場了。

文場所從事的多是雕鑿精度難度較高的工作。石器的雕鑿也叫“雕心子”,有兩種形式:以行鏨的方法鑿出圖案;以起胎的方法雕出圖案。而使用的技法常用的有陰刻、陽刻、浮雕、圓雕、鏤雕、影雕等數種。

用行鏨雕刻圖案,頗見功底,它要求鑿底平坦,線條均勻清晰,多是先在面料上畫上圖案后再用“行鏨”雕刻。

起胎雕刻有的地方叫“蠟皮雕”,其方法是把所需鑿雕的面料表面涂上墨汁,晾干后再涂上蠟,在蠟上畫出圖案或拓樣后再進行雕鑿。蠟皮雕多半采用起胎式浮雕,起胎規格一般高3~6分。

技藝精湛的石工名師巧匠,他們把沒有生命的石頭打造雕鑿成各種用具,如門窗、柱、礎、碓、磨、盆、壺等,以及各種建筑物和千姿百態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山水、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把頑石變成充滿生機和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民間石匠平時工作接觸最多的是鏨磨和打碑。

磨是昔日民間百姓之家不可少的糧食加工用具。尤其是各種糧食加工作坊,以及豆腐加工業的作坊,磨是必備的工具。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和礱是一樣的。當石磨使用久了,磨齒上下相磨被磨去。石匠用鋼鏨再依照原來磨盤上的齒路鑿打加深,叫作“洗磨”,這種工作在鄉下是經常可以看到的。

碑,是一種“刻文之石”,古稱碑碣,不過碑方而碣圓,碑有額而碣無額,碑有座而碣無座。

碑興于漢代,其形式多樣,內容較廣泛,有刻石、碑、碣、墓志、塔銘、刻經、壁刻、造像、石闕、摩崖、題名、橋柱、井柱、亨祠祀事、界石、畫像、題字等,而民間又以題字的墓碑石刻最為常見。

刻碑在石匠行業中算是一種較精細的工作,重要的碑文都出自名家之手,然后又再請名工良匠雕鑿鐫刻。傳統的刻碑操作程序為:采料、選材、打荒、打磨、閱碑稿、上墨、描線、過朱、鐫刻、填彩。刻碑的手法一般為陰文(凹字)和陽文(凸字,此種方式難度大,故少用)和雙龍(雙勾線)幾種,行鏨的技法古人總結為:鐫、鑿、雕、切。如能手法精純,技藝高超,達到視石如紙、視鑿如筆的境界,就能達到取意神形、巧奪天工了。

四、傳聞講究

(一)魯班先師

石匠行業的祖師傳說是春秋戰國時的魯班。魯班,本名公輸般,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能工巧匠,被后人尊為磚、木、窯、蓋、石等多種行業的行業神。因為他是魯國人,名字叫作“般”,與“班”同音,后人遂稱之為“魯班”,此說法多見于正史。民間還流傳有另一種說法:春秋時魯國的能工巧匠公輸般,組織指揮一個很大的建筑工匠班子(隊伍),到各國施工和傳徒授藝,人們將其稱為“魯國班子”。后發展遍布各地,但其根源都離不開公輸般的“魯國班子”,為了便于稱謂、記憶,簡稱“魯班”,將公輸般稱之為“魯班先師”。傳說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三日是魯班的生辰,建筑行業的工匠都要為之祭祀。

(二)《魯班書》

魯班書在民間流傳久遠,并且眾說紛紜,書中到底有何神秘色彩,茲簡介如下:

(1)《魯班書》確有其書。主要內容是記載了木工行業的淵源、祖師的生歿日期,勸誡承業人尊師重祖,不忘根本。

(2)介紹了多種房屋建筑的起造和一些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具的規格、制作方法及其講究與各種“秘訣玄機”、禳[ráng]解之術等,所以被歷代匠人視為秘籍寶典。

(3)講述了怎樣開山祭神、退煞開光,以及祭祀五方、福王、土地、地脈、龍神的符篆咒語,以避開“土煞邪氣”,使開工者有安全感,放心施工,匠人們也借此以祭祀后的牲酒打一頓“牙祭”。

(4)記錄了一些驅邪退煞的咒語秘訣,如若工匠們在施工時頭暈目眩,面紅眼赤,嘔吐泄瀉,則被視為“中邪”“犯煞”。工匠師傅以清水一勺,照書中符咒劃之使患者飲下可得痊愈。

(5)記載了一些工傷和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及偏方、藥物,事先預制備用,遇事與符水合用,使之更能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6)介紹了一些討收工錢的辦法。如顧主家賴賬不給工錢,工匠就借助人們的迷信心理,揚言放風言其有“道法手段”,或手持盛有雞血、狗血的血缽和墨斗上門討債,如顧主付錢則將血缽埋于土中,如不付工錢則咬指滴血于埋缽之處,并插破血缽,念動咒語。雖然說起來是迷信,但也有的拒付工錢的顧主在四、七日之內非病則劫,往往靈驗,故一般不敢輕視。

(三)魯班會

每年的五月初七為魯班會之會期。古代的石匠每年的工場時間是在季秋月和全冬月。因為施工作業適宜在立冬以后,所以有“石業、石業,行三坐七,養活一家,全憑冬月”之說。石匠的作業要比其他行業勞累艱辛得多,因此工薪從來都要比其他行業高出二到三倍。

每年魯班會之期,本領域或同一師門的匠師、生徒,不邀自至前赴魯班廟,祭拜之后,恭列座前,以德高望重者當選為“值年”(可每年換,也可連任)。工匠們都要交納一定的年金,所交納的年金除用于魯班廟的修繕和添置之外,如工匠之家有緊急危難之事或婚喪大事緊急需要錢的,可以以魯班會的名義予以捐助。另外,預商工程、尋找業務、安排工場施工的業務費,均由魯班會開支。大家組成一個像家庭一樣的整體,固有“人不親藝親,藝相同,錘把子親”的本行諺語。

石器的制作加工看似簡單,也有很多的行規講究,從事這種行業是不容易的。它的作用廣泛,因此得以延續,久遠相傳。總而言之,石匠行業粗中寓細,且是非常艱辛勞累的。

有聯贊石匠曰:鑿器鏨坯憑氣力,開山劈嶺顯神功。

●○石匠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石匠操業最辛艱,相石采料在深山。

細料用來下基腳,大料用來建雄關。

(二)

魯班仙師將藝傳,石匠漢子骨氣堅。

技高能攬粗細活,辛勞不畏寒暑天。

(三)

石匠行當事非輕,個中文場武場分。

武場打坯兼安砌,文場雕鑿和造型。

(四)

手揮錘鏨不辭勞,技藝程度有低高。

高者鑿花雕龍鳳,低者開磨鏨豬槽。

(五)

鬼斧神工巨石開,宮室廳臺造起來。

巍巍亭橋萬人過,栩栩獅象兩邊排。

(六)

石匠未改是本行,千古至今猶傳揚。

金錘銀鏨揮舞處,山鳴谷應響鏗鏘。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石匠

石匠功夫手藝難,采石訪料在山間。

若問祖師是哪個,歷代相傳是魯班。

傳度弟子千千萬,唯有石匠功夫難。

手執大錘高高舉,炮釬身長三尺三。

一人掌釬一人打,炮眼成功把藥安。

先吹口哨人回避,轟隆一聲片石翻。

看料下裁彈紅線,對準紋理才下鏨。

麻石青石和紅石,玉白石是祁陽產。

麻石最好開磨子,青石最好做橋板。

玉白石好作碑牌,潲槽都是紅石鏨。

麒麟獅象是活的,盤龍飛鳳好莊嚴。

人物山水刻得好,蟲魚花鳥景色添。

石匠功夫手藝精,四海揚名天下傳。

《中國歌謠集成》

開山打石

神通浩浩,圣德昭昭。敬請仙師,來把酒銷。

開山重要,土府神高。神靈庇祐,災禍除掃。

金湯永固,基業堅牢。物阜年豐,人健獸膘。

民間流行土本子《四言八句》

●○詩歌對聯

詩歌

書于竹帛,鏤于金石。

《墨子·兼愛下》

石壇承祀,豐碑頌靈。

北周·庾信《周隴右總管長史豆盧公神道碑銘》

凌石橋之莓苔,越楢[yóu]溪之紆[yū]縈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

一門四柱,石礎松欞。

唐·王泠然《汝州薛家竹亭賦》

今朝閑坐石亭中,爐火銷殘尊又空。

唐·白居易《寒亭留客》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唐·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床。

唐·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

石橋春澗已歸遲,夢入仙山山不知。

唐·儲嗣宗《山鄰》

記得年前在赤城,石樓夢覺三更雪。

唐·盧士衡《僧房聽雨》

山腰古石樓,杳藹石梯上。

宋·梅堯臣《石樓》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

宋·黃庭堅《書摩崖碑后》

光凝石殿千年雪,影動銀河八月槎。

宋·虞集《玉華山》

石刻燒殘宴集辭,雄樓杰觀想當時。

金·元好問《濟南雜詩》之四

爛柯舊事憑誰問?石柱題詩薜荔生。

元·大欣《次韻馬昂夫總管飲仙橋詩》

石闌干畔銀燈過,照見芙蓉葉上霜。

元·薩都剌《秋詞》

石碉木棚番落屋,鐵索竹笮[zuó]蠻江橋。

清·趙翼《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見貽》

對聯

錘落鑿揚,山鳴谷應。

嶙峋成大器,磊落有良工。

身負移山志,行當力士風。

揚錘身板硬,持鏨性情剛。

碑坊巧手造,物像匠心生。

陋技蠻工高手藝,精雕細鏨大方家。

揮揚鋼鏨懸巖抖,舞動金錘峭壁驚。

但憑氣力作活計,能受風雨耐礪磨。

琢就嶙峋成大器,瞻來磊落見良工。

自以靈山施砥礪,應教頑石作琳瑯。

百工唯此艱辛最,萬代能經風雨磨。

金錘揮處千山應,銀鏨落時百像生。

鑿器鏨坯憑氣力,開山劈嶺顯神功。

愿受礪磨世上用,豈為塊磊山中藏。

花草蟲魚精鑿刻,溪山人物細雕鐫。

鑿石壘橋憑毅力,開渠砌展能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平顶山市| 会宁县| 察隅县| 伽师县| 天全县| 松桃| 鄯善县| 曲阜市| 兴业县| 渝北区| 重庆市| 永登县| 湘西| 鲁山县| 任丘市| 黄平县| 溧阳市| 河源市| 剑阁县| 资溪县| 镇远县| 安顺市| 贡觉县| 长岭县| 德江县| 高青县| 昌图县| 连云港市| 宝鸡市| 饶阳县| 合山市| 仁寿县| 铁力市| 通化县| 温泉县| 绥江县| 康马县| 襄樊市| 黔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