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人工開物
  • 譚南森
  • 12415字
  • 2021-09-27 12:54:53

04 鐵匠

鐵匠,即指以鐵為原料冶煉制造器物的工匠,古代也叫“冶工”“冶匠”“冶人”“爐工”“爐丁”“爐匠”,現代也叫“鍛工”。該行業崇奉的宗師神是女媧娘娘、祝融仙人、李老君、爐頭祖師。

鐵是一種金屬,富延展性,用途極廣,可以制造各種用具器械。鐵在人類歷史上起過巨大作用,它的作用之大僅次于火。人類因為發現了鐵和發明使用了鐵器,才得以在改造自然中做到真正的得心應手。

人類與鐵的淵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從世界各大洲發現的多處人類早期巖畫,就是由赤鐵礦石刻涂而成。在人工煉鐵之前,人們就已知道用隕鐵作為器具了。隕鐵是天體隕落下來的流星鐵,這種流星鐵中鐵含量很高,可以直接加工鍛造。我國發現的古代隕鐵制品實物是河北藁城商代遺址中出土的鐵刃青銅鉞,說明早在商代中期,我國先民對鐵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掌握了一定的技術。

中國真正開始使用鐵器,據考古的實物發現,最早為春秋時代。如1976年,在湖南長沙楊家山65號春秋晚期楚墓中發掘有白口鑄鐵件的鐵鼎,還有經過退火處理、含碳0.5%的中碳鋼制品——鋼劍。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有春秋晚期的白口生鐵。河南洛陽水泥制品廠出土有經鑄鐵柔化處理(可鍛鑄鐵)的鐵錛和鐵鏟。1953年河北興隆縣出土有大量的鐵范,包括鋤、鐮、斧、鑿、車具等類共87件。這個時期還發明了淬火技術,《史記·天官書》載:“水與火合為淬。”《漢書·王褒傳》也有“巧冶鑄干將之樸,清水淬其鋒”的記載。

從有據可考的歷史資料來看,春秋時期已經發明了制鐵技術,而塊煉鐵和生鐵這兩種煉鐵技術,煅鐵和鑄鐵這兩種制鐵工藝,是在商周青銅器冶煉技術高度發展的同時逐步形成發展的。

鐵器一開始就和農業、手工業密切相關。從出土眾多的鏟、镢[jué]、鋤、鏵[huá]、錛[bēn]、鑿、斧等器物看出,鐵器主要用于生產和生活。

自戰國中期以后形成了鐵范鑄造、鑄鐵柔化和塊鐵滲碳成鋼三項工藝;鐵制器類、數量、質量都有所提高。最早得到的是白口生鐵,春秋晚期發明了白口生鐵柔化處理技術,得到了可鍛鑄鐵。到戰國中期已能鑄造麻口生鐵,西漢中期時又出現了灰口生鐵。因鐵器制品材料廣泛便利,造價低廉,硬度比銅器高,所以,至東漢時期我國的煉鐵技術已經成熟,除了上面說的三種鑄鐵,又有黑心和白心可鍛鑄鐵。至此鐵器已基本上取代了青銅器,并出現了制鋼術。這時的鑄造技術更加精良,已基本上采用高爐式煉鐵,還出現了鑄造小型器具的疊鑄技術。魏晉南北朝的制鋼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發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以生鐵為原料的鑄鐵脫碳鋼、炒鋼、百煉鋼技術也已經很成熟發達了。

宋、明代以后,從生鐵冶煉到生鐵炒煉成熟鐵,然后到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形成了鋼鐵工藝技術全面發展和定型。《天工開物·五金第十四》載:“凡鐵分生熟,出爐未炒則生,既炒則熟,生熟相和,煉成則鋼。”到這個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體系完全形成了。

明清之際,冶鐵技術更加成熟,社會上已廣泛使用鐵器。

一、鐵制器物概說

鐵有很好的延展性,用途廣泛,可以冶煉打造制作多種器物,最主要的為勞動工具、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刀具四大類。

(一)勞動工具類

鐵制勞動工具在古代已很發達,戰國時期常用的有:钁[jué]、鏟、鍤[chā]、鋤、鐮、犁、鏵、耙等。漢代有鋤、钁、鏟、耬[lóu]足、犁鏵、犁耕等。魏晉時,還增加了耙、犁和耱[mò]等。此后歷代都有所改進和增添。我國農村歷代鐵制器具多種多樣,難以勝舉。常見載諸于文獻資料的生產用具類有:耙(平土具)、犁(翻土具)、鋤(松土具)、镢(發土具)、鎬(發土具)、鍬(鍤[chā])、鏟(大鍤)、鐮(割草器)、鎛[bó](鋤田器)、鎝[dā](發土具)、銍[zhì](短鐮)、鍥[qiè](鐮)、釠[luàn](大鐮)、臿[chā](鍬)、鉏[chú](斫[zhuó]地之器)、鐯[zhuō](大鋤)、鐇[fán](鏟)、?[bà](耜屬)、鏝[màn](抹子)、锏[jiàn](車軸頭)、钁[jué](大鋤或劍)、鋘[wū](臿刀)、鎡[zī](鋤)、鏵(犁)、釤(大鏟)、錨(定船具)、篙(進船定船具)等。

(二)手工工具類

刀、斧、鑿、刨、鏟、鋸、鉆、銼、錘、砧、尺、鏨、釬、剪、鉗、吊牌、鐵釘、箍、尖、喚頭、烙鐵、熨斗、鉤等。

(三)生活用具類

釘、椎[chuí]、鉤、鏟、勺、瓢、刀、叉、鍋、甕、爐橋、鎖、鏈、環、扣、扒、夾、鉥[shù](長針)、鍼[zhēn](針)、釣(取魚具)、缽[bō]、鋗[xuān](小盒)、鑣[biāo](馬銜)、銜(馬口鐵)、錧[guǎn](車具)、鈦(車轄)、鎋[xiá](車軸頭鐵)、釭[gāng](車殼中鐵)、鋜[zhuó](鐲子)、鋂[méi](大環)、鈂[chén](臿類)、鐙(馬鐙)、鋸(鎖鈕)、鐺(鎖)、鏈、環、匣、罐、盆、鉗、筷等。

其中烹飪器具類:鼎、鍋、鏟、瓢、勺、鑴[xī](大鍋)、釜(烹飪器)、锜[qí](烹飪器)、鑊[huò](烹飪器,即鍋)、鏏[wèi](鼎類)、鍪[móu](鍋)、鍑[fù](釜類)、錪[tiǎn](釜)、鏊[ào](平底鍋)、鉉[xuàn](舉鼎器)、鎬[gǎo](溫器)、?[áo](溫器)、銚[diào](溫器)、铏[xíng](和羹器)、钘[xíng](盛羹器)、鐪[lǔ](煎膏器)、鑪[lú](熏器)、鑵[guàn](汲水器)等。

(四)兵器刀具類

刀類、劍類、矛、槍、戟、戈(橫刃長柄兵器)、斧、鉞(似斧而大)、棍、錘、鏦[cōng](短矛)、錟[tán](長矛)、鐺[chēng]、鋌(鐵把短矛)、鏚[qī](斧狀兵器)、殳[shū]、鎚[chuí](柄球狀兵器)、鎲[tǎng](似叉兵器)、撾[zhuā](擊打兵器)、棒、扒(銳齒兵器)、鏟、弓、矢、鏃(箭頭)、鏢(投擲兵器)、流星(長鏈系錘兵器)、锏(四棱無刃條狀兵器)、鞭(有節無刃兵器)、弩(發箭之弓)、勾、炮、銃、三節棍、勾鐮槍、盾牌、盔甲,等等。

民間的鐵器更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僅刀具之類就有數百種之多,如菜刀、柴刀、篾刀、刨刀、削刀、鏟刀、勾刀、砍刀、殺豬刀、閹雞刀、皮刀、割刀、挖刀、剜刀、銼刀、磚刀、鍘刀、砍料刀、切紙刀、裁紙刀、剪刀,以及各種手術刀和雕刻刀等。還有很多異形特殊的鐵器,它們的制作是相當有講究和難度的,有的是需要手藝高超的工匠才能夠打造出來的,如鳥銃、網腳(墜)、船錨、烙鐵、馬掌、獸夾、船鏈、車軸、榨箍、油圈以及鎖具、燈具,等等。真是千姿百態,廣博眾多,應有盡有。

因為人們普遍重視、廣泛使用鐵器,所以鐵器制作的技術工匠——鐵匠,自然是歷代民間不可或缺的行業工匠。打鐵也是一種在人們印象中既辛苦費力氣,又忙碌熱鬧的行當。

在民間傳說中,鐵匠行業的祖師是李老君,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是李老君的神誕之期,鐵匠們都要敬神祭拜。也有說鐵匠的祖師是女媧娘娘或爐頭祖師的。

鐵匠的從業形式一般為兩種:即打“行爐”和打“坐爐”。坐爐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和固定的工作場所(如城鎮的街頭市面或鄉村要塞、碼頭口埠等熱鬧人員集中的地方),開設店鋪或搭蓋廠棚從事營業加工。“行爐”則是挑著工具行頭,四鄉八地流動攬活兒做。他們挑著爐兜爐筒、鐵砧,各種錘、鉗等工具及燃料和生活用具等,頗有些重量。大場合加起來起碼有三擔以上好幾百斤,最小的場合也有滿滿實實的兩大挑。鐵匠行業是所有能出外流動作業的行業中工具最重、操作最費力氣的,打行爐的鐵匠,常要挑很重的擔子遠涉他鄉,自然是非常辛苦的了。

雖然民間廣泛使用鐵器,業務到處都有,但所加工的一般多是農家生產工具之類。這是因為農具數量多、損耗快。因農家歷代貧苦,所以加工費用很低,加之純屬手工操作,加工速度很慢,因此過去的鐵匠雖辛辛苦苦一年到頭忙個不停地敲敲打打,煙熏火燎,莫講“發家致富”,有時連肚子都不能填飽,有一首民謠,正好唱出了過去鐵匠的艱辛。

前世造噠孽,咯世來打鐵。

腦殼攬幾攬,屁股蹶幾蹶。

錘子舞幾舞,肚子癟幾癟。

要想吃飽飯,除非月半節

二、鐵業和鐵匠

以鐵為原料進行加工的行業叫鐵業,鄉下俗稱“打鐵”。

學習鐵匠這門手藝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但要體力好,而且因所打造的器物既無明確尺寸,又無樣品,全靠頭腦印象和經驗揣摩隨手而出,造出來的鐵器要規格準確,式樣美觀、平整板潔,鋼火過硬不老不嫩。所以這門手藝看起來是簡單的力氣活,卻是比較難學的。

鐵匠學藝的期限一般為三年,首先是學“打大錘”(也叫“打下樁”),包括生爐子(點爐火),扯爐筒(燒鐵坯時,師傅休息,徒弟扯爐筒鼓風加熱)、戧磨刀具和料理生活等事物。

學徒打大錘也不是件容易事,不僅要進錘快、打得有力,還要打得平穩光整,使鐵器制成后不現錘印。打鐵時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師徒二人隔鐵砧相對持錘,將加熱后的鐵料交替錘煉。師傅站在爐筒的這一方(一般在靠屋內墻壁這邊),俗稱“上爐”或“上樁”。打鐵時左手握鐵鉗將爐中的熱鐵料夾出來放到鐵砧上,右手持鐵錘(也叫“手錘”)錘打鐵料,一邊打一邊左手要將鐵鉗所夾的鐵料靈活機動地翻動。徒弟則雙手緊握大錘(比師傅的錘重一倍以上),隨著師傅的手式,套著師傅的“錘路”進行,師傅的手錘打在哪里,徒弟的大錘就打在哪里,師傅的錘子掄得高、砸得重,徒弟就得邁開樁使勁砸,師傅如果輕輕打(一般在修整或打精細的部位時),徒弟也就將錘輕輕點到為止。其中還有一個講究:在抽打熱坯或器物表面的時候,錘落下去之后要用暗力向懷里拖,這樣抽坯速度更快,器物的表面也更光整少錘印。如果打鐵時師傅用手錘在鐵砧角上輕輕敲兩下,徒弟就暫時收錘停下來,讓師傅獨自去將鐵器修整一番。之后,如果師傅又在砧角上打一錘,徒弟則又掄錘用力繼續打,如果師傅將手錘打在砧上一拖,就是說:暫時停下都不打了。

學鐵匠打大錘,看起來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卻是從事打鐵行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也是一件最苦最累的勞動。不僅要拎著重錘不停地敲敲打打,有時候打大件時還要下大力氣,徒弟要兩手握緊錘把尾子,兩腿叉開站穩樁,用力將大錘往身后一拋,掄起來吊在半空,舞個大圓圈砸下來打在砧上的鐵器坯上。這種活特別費力氣,沒有很好的體力是吃不消的,民間管這種操作形式叫“打吊錘”。

學徒有一段時間了,師傅有時候也歇歇,讓徒弟(也有時候是徒弟自己主動爭取)去嘗試敲敲打打,或打造一些簡單的鐵器,如釘子、碼釘(過去都是用折頭方桿的鐵釘)之類,練習眼法和手法。民間對鐵匠學徒的事還流傳有一個笑話,頗有點趣味。從前有個鐵匠師傅帶了一個徒弟,這個徒弟聰明勤快,三年一過,手藝已勝過了師傅。到了出師的日期,卻遲遲不見徒弟家提起辦出師酒和打出師紅包的事,師傅不免著起急來了,靈機一動,想了個主意,每當徒弟一人在試手打造鐵器的時候,師傅在旁觀看,一邊看一邊總是搖頭說:“唉,總之還有那么一點點……”徒弟聽了,以為師傅還有什么秘技絕招沒有說出來,于是馬上請客辦了酒席陪敬師傅,還打了個大紅包,眼看吃得差不多了,徒弟恭恭敬敬地懇求師傅說:“師傅您現在可以把絕招說出來傳給我了吧?”這時,師傅已是醉得兩眼通紅,話都講不清了,吞吞吐吐地說:“徒弟呀,你還不錯,手藝已經和我差不多了,我沒有什么好說的,只是你謹記一點,以后你打鐵時,當鐵燒得通紅了的時候,一定要用鐵鉗去夾,絕對不能直接用手去拿……”

鐵匠行業操作的手法主要靠“掌鉗”和“出樣”。掌鉗是指鐵匠左手所掌握的鐵鉗能將其夾住的鐵器快速、準確、自然地翻動,以方便加工造型,土語叫“轉鉗”。只有靈活熟練地掌握轉鉗,才能真正學會鐵業操作技能。民間“打鐵不快轉鉗快”的說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鐵匠這一行業可以說是傳統行業工匠中最苦最累的了,做這行的學徒不但天天時時守在火爐邊,煙熏火燎,而且打起大錘來很費力氣。如果平時飯沒有吃飽時,打起大錘趕起貨來,真會肚皮凹到背上,兩眼冒金星……,在燒鐵的時候還要去拉風箱,讓師傅歇息,還要做飯菜,甚至替師傅洗衣服。冬季戧磨刀具時,和冷水、煤灰、鐵屑打交道,搞得兩手甚至滿臉都是烏黑的,那時沒有什么肥皂,有一砣茶枯餅洗洗就不錯了。所以,這個行業不僅勞累,還需要有耐力,如果沒有很好的身體素質是不行的,故民間俗語有“打鐵先要本身硬”之說。

自古以來,在打鐵這種紅爐烈火的行業中,不知耗費了多少人的青春年華,流淌過多少人的汗水和血淚,但也磨礪出不少英雄好漢,他們為人民和國家立下了功勛,傳為佳話,名揚史冊。人們熟悉的廣為流傳的故事如:春秋韓國七星山歐陽冶善造“湛盧寶劍”刺楚王,戰國吳人干將和其妻莫邪為吳王造劍,晉夏馥入林慮山隱居冶煉,唐代尉遲恭勇武過人被封為護國大將,清代衡州地區霞流人李打鐵勇武善戰,為國立功,官封甘肅提督,等等。

由于鐵器使用范圍和作用廣泛,歷代為社會所重視。過去,民間到處可以看到打鐵的,而且有的地方還形成了一種習俗:家家都打鐵,人人都能打。

打鐵行業延續到今天,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社會的迅猛發展,工業、科技發達,很多的器物用具都以其他金屬(如鋁、銻、不銹鋼等)或非金屬化學物品(如橡膠、塑料等)所替代,加上很多傳統行業的衰減和消逝,導致對原傳統鐵制工具、用具數量需要的急驟銳減,使得鐵匠行業也像其他很多傳統行業的一樣悄然衰退。

但是,鐵業是農村生產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如鋤頭、板耙、镢頭、柴刀、摳釘(碼釘)等常用器物必須要鐵匠手工打制的才好用。雖然有時集市上也有機器壓制的賣,但一般不好用。特別是舊農具的修補,如鋤和刀等若有些微損壞,總不能把它們一下子都丟掉,須要修復。用機器卻是不能修理的,因此,這個行業在農村還是需要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零零星星還有鐵匠。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干這行的收入還很不錯。如今加工鐵器的價格比較高,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今天翻了十多倍甚至幾十倍,有的農民對打鐵的譏諷揶揄說:“現在打鐵的不是打鐵,是在打銀子。”盡管這樣,由于這種行業既難學,又臟又費力氣,誰會看重這個花力氣吃苦頭的行業?因此,即使現代打鐵這種行業收入還算可觀,但去學習、從事的人自然也就寥寥無幾了。

三、鐵器規格與講究

鐵匠所加工的器物很多,但民間最常見的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兩大類。

作為一個合格的鐵匠師傅,不僅要能夠將各種鐵器打造出來,做到造型準確、樣式美觀、手藝板潔,最重要的是打出的鐵器還要鋼火過得硬。

鐵制器具非常繁多,有各種形態、規格、講究和要求,這些都是鐵匠們必須懂得和掌握的。比如農具中的鐵耙,就有大耙、橫田耙和浪耙之分。雖然都是作耙田之用,但由于作用不同,它們的尺寸規格和齒數就各有區別。如大耙,其作用是作耕田后耙第一次大坯(生坯)之用,生坯粗而硬,所以大耙的齒長而大,每耙為13齒,齒長在9~9.5寸之間,耙梃(承接耙齒的大樑)長3.4~3.6尺,重量19~22斤。橫田耙(也叫小耙)是作操田(第二次復耕)耙坯之用,其耙齒較大耙小而短,每架耙為17齒,齒長在7~7.5寸之間,耙梃長3.4~3.6尺,重量為15~16斤。浪耙,是作插田之前最后帶水鼓浪將田中的泥漿趕勻之用,俗稱“打浪”,其齒形更短小而梃更長,每架耙為21齒,但一般因求其輕松有浮力,且利于趕水起浪,故浪耙一般亦多為木制。

其他農具也各有其規格和講究。如常用于挖泥掘土搭欄出淤的四齒耙,規格一般寬為8寸,齒長1尺,重4斤多。另外一種專用于挖硬土的三齒耙寬為4寸,齒長9~10寸,重5斤多,雖比四齒耙少一齒,但其齒粗壯。專用松土鋤菜的二齒耙寬3寸,齒長8寸,重1.5~2斤。農村常用的镢頭(有多種類型)頁子寬2.5~4寸(視其所使用的土質對象而定,土質松所用的镢頭頁子銷寬,土質硬頁子窄)。還有一種農民經常捏在手里或扛在肩上的鋤頭(窄一點的叫“松鋤”,寬一點的叫“板鋤”,也有的叫“板耙”)。這種有著像鵝脖彎一樣的農具,用途很廣,可挖可鋤,靈活方便。正因它的這個特殊的彎,圍著莊稼的根部松土、鋤草時可以靈活左右轉動而不傷莊稼的苗桿,又不會因土有濕氣或粘性而沾滿鋤庫(即鋤頁投木柄處),所以農家都喜歡用,家家戶戶都有,甚至一家還有好幾把。板鋤的規格一般寬為3~6寸,長為6~9寸,重量在3~4斤之間。

民間常用的鐵器最主要的大項除了農具之外就要數刀具了。各種刀的規格和造型都因各地的使用習慣而各具特色。如篾刀,有的地方刀頁長而窄,刀頁的中部有“枧[jiǎn]”(一條凸起的鋒),刀把較刀頁短,這種篾刀運用靈活,砍削有力,多作圓竹類加工之用。有的地方篾刀刀頁寬而薄,刀把小而長,這種刀平穩輕快,多作扁篾編織加工之用。刀頁寬而薄,利于破篾,刀把小而長,常作破扁篾時擠篾之用。篾刀的規格一般長為1.2~1.5尺(連刀把),刀頁寬2~2.5寸,重1.7~1.8斤。菜刀是每家必備、天天要用的生活用具,不但要求造型美觀,更重要的是順手好用、鋼火鋒利過得硬,切軟的鋒快,砍硬的不缺,才是好刀。菜刀的規格一般刀頁長6寸,寬3.5寸,重0.6斤左右。柴刀,又叫“彎刀”,刀頁前部有一大彎,可砍可勾,是山區百姓之家不可少的伐木砍柴的勞動工具,其規格長(除木把)為8~9寸,寬1.5~2.5寸,重1.5~2斤。有一種山區專用于砍伐大樹和竹子的柴刀,刀頁直長而厚重,鋒利如大斧,其規格長1~1.5尺,重2~3斤。

常見鐵制生產用具規格

四、鐵器制作加工技術

(一)開爐

鐵器制作加工是靠鍛冶錘打,所以叫“打鐵”,加工時必須先將鐵料經過高溫加熱使其變軟才能進行。加熱的工具是爐筒和爐兜,燃料是“鐵炭”(一種優質結晶狀煤炭)。打鐵的第一道工序是“開爐”,即將燒鐵料的爐子生火點燃。方法是:先將爐兜里原有的爐渣(煤渣鐵屑等)全部清除干凈(爐兜上有一條專做清除爐灰的活動鐵門),用一把干稻草或茅草扎緊成碗大的束團,點燃放在爐子中的爐鉗爐橋上,輕輕扯動風箱鼓風,以微風將草團催燃,待草團火上煙盡,撒上鐵炭末,上面覆蓋一些較粗的鐵炭,這時鼓風由慢而快,待鐵炭差不多點燃時再蓋上一部分粗炭粒,再鼓風到全部上火時,就可以燒鐵料了。燒料時,爐火所燒的鐵料上須蓋上一個大碗口大的圓形“泥塌”。這種泥塌蓋是由粘性極強的石夾泥加捶碎的老青瓦礫灰制成,很耐高溫,蓋上它能保溫而使鐵器更容易燒紅或煮熔火時快速熔化。

(二)下料

打造什么器物,首先確定下什么性質、多少重量的鐵料。鋼和鐵有好多種,它們各有不同的性質和用途。鐵匠常用的鐵有熟鐵、洋鐵,質地較差的有一種“毛鐵”,最劣的是“紅淬鐵”。鋼料一般說是“鋒鋼”好,進口的“寸金鋼”“竹節鋼”,也都是好鋼。過去,匠人都一般沒文化,缺乏知識,說不上具體的物質類別名稱,各種鋼統稱為“鋼”。下料時還須針對所打造的物件來決定下料的基本形狀和重量。如打一把5斤的長刀,下料時盡量下長形的鐵料,重量須在6斤左右,因為鐵料經過多次加熱和反復錘打,鐵中的雜質(鐵皮)就會脫落(好鐵雜質少,差鐵雜質多)。如打造的器物小但鐵料大,就需要將鐵料燒軟后鏨開,如打造的器物大而鐵料小,則需將數塊鐵料經高熱熔合打緊成總體之后方能進行加工。

(三)抽坯

鐵料經過爐火加熱燒紅后性質變軟,才可進行對所加工的器物基本形狀坯型的鍛打加工,俗語叫“抽坯”,其操作方法是師徒相對鍛打,冷了加熱再打,將其一直打成基本形狀的坯料。一般情況下是師徒二人對打,但大場合時也有一師數徒的,操作時為師傅一人掌鉗,幾個徒弟持大錘圍著鐵砧輪番鍛打,直至將坯料鍛打到需要的規格和形狀為止。

(四)夾鋼

也叫“陷鋼”。凡是用于切、削、刨、砍、挖、鑿等鋒利之器,如刀、槍、劍、斧、刨、鑿、鋤、镢之類,必須在鐵料中摻入一定的鋼料,民間俗語有“鐵無鋼不硬,鋼無鐵不牢”之說,實是經驗之談,說明鋼和鐵的密切關系及其作用的重要性。

夾鋼一般有兩種形式,即“中鋼”和“邊鋼”。中鋼也叫“暗鋼”,是將鋼料夾摻在鐵器的正中。邊鋼也叫“明鋼”,是將鋼料夾滲在鐵器的某一面。“中鋼”鐵器有劍、大刀、槍、矛、柴刀、鋤、鎬之類;“邊鋼”鐵器有篾刀、斧子、刮刀、鑿子、刨鐵、側刀之類。

以農村常用的柴刀為例,夾鋼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選鋼

先將欲陷夾在所打刀的鋼料鍛打成一定的薄條或片狀(鐵器的夾鋼不在于多,而在于均勻),經試水(燒紅淬入冷水中)后,將其在鐵砧角上以手錘砸斷,觀看其斷裂快慢的情況和斷口形狀而測知該鋼料的性能。如果斷得快脆,斷口青黝、齒粒勻細者必為好鋼。將此鋼鍛打成所需要的規格、形態備用。如柴刀鐵坯下料為5寸,則所陷的鋼料規格約厚為1.5分,寬3分,長4寸。

2.陷鋼

如打一把普通柴刀,先將約2斤重的鐵坯鍛打成5寸長的扁方形條狀后,從一側面鏨開一條約4寸長、4分深的槽(所剩1寸未鏨開處留作打刀庫,因刀庫不需要夾鋼),將4寸長的鋼料嵌入槽中,錘實砸緊,投入爐中燒至極紅,達到白熱化通明視若無物時,表示已接近熔化,即刻夾出趁熱快速輕微錘打,使鋼和鐵粘接熔合為一體,俗稱“煮熔火”,稍冷則加力鍛打使其盡量緊密吻合后,再次投入爐中如上法燒熔再打,將第一次熔火未煮緊的縫隙之處(俗稱夾口)錘落鍛緊,如果全部煮緊,陷鋼工序就已完成,如個別地方尚未煮緊,則須再煮,直到無夾口為止。煮熔火時,要經常揭開泥塌檢看,以免爐中所燒鐵料因溫度過高而完全熔化,并且在所燒的鐵料上撒上一些干土末,可避免鐵料燒壞。

陷鋼要注意分陰陽(即鋼在鐵器中底與面的距離),如有的鋼陷在鐵器的表面(如斧、鑿、刨、鍘等),有的在中間(如鏨、劍、菜刀、殺豬刀等)。例如柴刀刀面(上)為三分之一,刀底(下)為三分之二最適宜。因為柴刀的刀頁造型是下陡上平,且下面平日又磨得多。

(五)鍛造

鋼已陷好,即可進行造型鍛打,一把柴刀按老講究一般用“四到火”打成。“一到火”,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中間包括若干次的入爐加熱和鍛打。使鐵坯向所需要的規格和形態延伸。柴刀鍛造一般加工到約16次爐火打成,當然并不是十分絕對,一般只會多不會少。一到火,指的是將鐵坯打造成型幾個重要步驟中的一個段落。一爐火,即指加工時鐵坯每在爐中加熱一次。柴刀的第一到火將鋼陷好,熔火煮緊,第二到火將陷好鋼的鐵坯鍛打成基本彎狀、形態(陷鋼的這一側在彎內,即刀口),彎外為刀背,口薄背厚。第三到火打沒有陷鋼的這一頭,將其打薄打寬,并卷成圓筒狀的刀庫。第四到火從刀頁彎開始一路鍛打至刀庫邊,將刀口補一遍熔火,逐一打緊錘實,以防“夾口”,并將刀頁打造成準確的造型和刀槽,保留刀背的厚度(俗語叫“開枧”),接著將刀口打成斜口。至此,一路冷錘將刀頁錘打趕平,柴刀即打制成功。

(六)修整

修整是打制鐵器最后的重要環節。首先檢查已打成的刀具是否還有夾口,如有則要再煮熔火。不要補熔火的就接著進行打冷錘(即不須加熱予以錘打)。冷錘打得越多就越好,可使鐵器緊密平整。一件好的鐵器,不但是造型、尺寸、重量準確適當,而且要光整板潔、體質均勻不毛糙、表面見不到錘印。

刀具修整工序中包括四個主要內容:

1.退火

也叫回火。將打好的刀放置在爐火燒至微紅,燒時要不停地移動,使刀具受熱“退火均勻”。退火的程度以刀具表面泛起鐵皮為適,取出冷卻。這種方法可使鐵器硬度降低以便于戧削加工。

2.戧削

刀具退火后,用戧刀(也叫“戧子”,一種兩手持之專用于戧削鐵器的工具)把刀鋒戧削出來。有些刀具的刀頁也要戧削使其光亮(如大刀、寶劍、菜刀、殺豬刀之類)。柴刀戧削的程度以戧到能看到整個刀口成為一線薄鋒,鋒口兩側呈現出有一條一分來寬的均勻鋼口為準(而且戧出的刀口所呈現的鋼要達到底面均勻一樣寬,叫作“出鋼”)。鋼和鐵是很容易分辨的,因為鐵戧出來稍呈灰白色,而鋼戧出來則是稍呈青色,鋼和鐵的色澤有一條分界線。特別是好鋼,經淬火磨過后其色澤青黝,甚至寒光逼人。

3.磨礪

刀具戧削之后即可進行磨礪,俗稱“磨刀”。刀具要在磨石上醮水磨礪之后才能出“鋒口”,變得鋒利好使,所以俗有“寶劍鋒從磨礪出”之說。

磨刀的正確方法是在磨石上橫磨(即刀口與刀背的方向),一般分兩遍磨好。第一遍用粗磨石將刀的鋒口薄度磨出(俗稱“去鐵”),第二遍用黝石(細石)將刀的鋒口磨出來(俗稱“過黝”)。磨出的鋒利程度,以刀口的兩側視之無白邊、摸之無毛刺、正面不見刀口、隱約青黝、一線寒光為最佳。

4.淬火

凡是陷鋼的刀具打造好經過戧磨之后,最后的也是最關鍵的工序,叫作“淬火”。經過淬火的含鋼鐵器可以增強相當的硬度。淬火是每個鐵匠師傅的看家手段,老百姓對鐵匠師傅們的手藝優劣往往以刀具淬火這一技術來衡量,通常是說“某某師傅的‘鋼火’如何”。

淬火的方法是:將打好的刀具加熱燒紅到一定程度(一般以鋼料的優劣或所加工刀具的用途來衡量),將其淬入冷水中,利用溫度的反差使鋼鐵產生劇烈變化而增加其硬度。淬火的效果與水質有很大的關系,而且四季用水都有所區別。以水溫度越低(3℃~5℃)、越清澈、越多,淬出的鋼火硬度就越高,一般以夏天取清泉之水、冬天取北風中之冷水淬火為佳。

準確掌握淬火程度的經驗一般是:在刀具未夾鋼之前,將待用于夾陷的鋼料燒紅揪打一小點,揪打時看鋼料是否容易揪打,可以大略得知其硬度,如果感到鋼料很硬,則燒至微紅,軟則燒至通紅,將其淬入冰水中,淬火后鉗出置于鐵砧邊上以手錘輕輕敲斷,視其受力的程度,斷脫的快慢、聲音,斷口的粒度、色澤而得知鋼料的性質。如受力小、斷脫快、聲音脆則性質必硬脆(俗語叫“糟”),斷得慢的則無力。刀具的鋼料以能反復敲一兩錘而斷,斷口齊、粒度細、色澤青灰為好鋼,這樣的鋼料打出來的刀具,就可基本上掌握它的淬火程度了。如果鋼料性質硬而脆,淬火就要小一些(燒得不很紅),鋼料的性質軟,淬火時則須大一點(燒得通紅些),并且還得視鋼料的性質予以靈活淬火,分別采用急淬、緩淬、長淬、短淬、深淬、淺淬、提淬、按淬、間接淬等方式。

淬火是關系到每件刀具質量優劣的關鍵,淬火的程度以不“老”不“嫩”為佳。火候高淬過了頭使鋼性質脆叫“老”,老了火的刀具鋼口易崩損生缺,甚至刀頁折斷。火候嫩了,則磨起來刀口卷折生毛,使用時砍削無力不鋒利。過老過嫩的補救方法一般是:嫩了火的較前次燒紅一些再淬老一些,老了火的就將刀具置爐火上適當燒熱(俗稱“退火”)后冷卻即可。

有的刀具淬火需要稍偏老或偏嫩,如篾刀,木匠所用工具等可偏老一點,則“進竹”“吃木”,切蔬菜的刀具可偏嫩一點,因為蔬菜軟嫩易切。柴刀的淬火則在加熱時先從刀背燒起,將刀背燒成刀頁一樣紅,甚至程度稍微超過刀口,決不能暗于刀口。

淬好火以后,再次將刀的鋒口磨出來,就可以使用了。有些特殊的刀具雖在淬火前已戧削,但在淬火后還須再次進行戧削,使其光潔锃亮,經過醮水仔細磨礪,就會板潔美觀、寒光閃爍、鋒利無比了。

在諸多加工的鐵器中,油坊榨油的榨尖箍和撞錘箍是最難打的東西。因為榨尖箍體積不太大,為直徑3.5~4寸、長4寸的圓筒形,撞錘箍則為直徑4~5寸、長7~8寸的圓筒形,不但是圓筒形,且寬而厚,筒壁兩端又大小不一、厚薄不同(外口厚,里口薄),如此小、長、厚、圓規格不一的圓形箍筒,不但加工不方便、打造很費力,還要打得滾圓溜光,接口熔火煮得好,不能現接口且要承受得起榨油時榨棰撞擊的巨大壓力而不破裂,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技術一般的鐵匠還真可能打不出來。

總而言之,鐵匠這種行業要比一般的行業苦、累、艱辛,不但炎熱酷暑要守在火紅的爐邊,干的都是力氣活,提起錘子就要將全身的力氣都使出來,而且鐵器品類繁多復雜,要打造時既無尺寸又無樣品,全靠鐵匠師傅腦海中的印象和眼力手法來制作,這就需要平時認真學習、刻苦鍛煉、多觀察實踐、積累經驗,才能心領神會、得心應手、手藝高超。

正是:一派薪傳歸鍛煉,十分火候見精神。

●○鐵匠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鐵業久遠傳民間,手藝辛苦又艱難。

氣力耗盡為溫飽,歲月消磨不輕閑。

(二)

鐵骨錚錚耐礪磨,自古興盛用處多。

農用鋤镢鍬鎬耙,炊事瓢勺刀鏟鍋。

(三)

鋼鐵淬火硬度高,斧鐮鋒利伐柴茅。

篆籀鐫刻冶印綬,玉石雕鏤承鑿刀。

(四)

木工斧鋸鑿鉆刨,造船建屋作釘鉤。

烙錐刀剪供家用,長鏈巨索架飛橋。

(五)

銀錘一落滿天星,金爐百煉鋼火純。

打成長矛平賊寇,造出青鋒斬蛟龍。

(六)

便利經濟勢勝銅,作用不亞用火輕。

五金行業獨為盛,宗師同仰李老君。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鐵匠鋪

隔壁聽得錘子響,原來立了老君堂。

咒起祖師學打鐵,西嵋山上立爐臺。

口作爐筒手作鉗,膝頭上面打三年。

打了三年未成功,把錘丟在泥巴中。

烏雅仙人來撿起,紅爐仙師下凡塵。

打出鐵器千萬件,件件流傳到如今。

魯班仙師來做爐,做起爐筒肚內空。

扯起爐,就有風,好比電閃似雷鳴。

扯一下,唱一聲,爐頭祖師笑融融。

打一聲,哼一聲,錘子底下出黃金。

鐵砧頭上千斤重,鐵貨越打越精神。

紅爐上面跑得馬,水桶里面撐得船。

跑得馬,撐得船,搖船跑馬中狀元。

一打茅鐮二打刀,三打斧頭砍柴燒。

四打鋸皮來鋸板,五打河內停船錨。

百樣工具打齊了,又為朝廷立功勞。

文官請你來打印,武官請你來造刀。

文官打印安天下,武官造刀把國保。

民間資料本

贊鐵匠

手提錘子響叮當,腳踏塵埃是鐵樁。

百般器用隨手出,大打小煉煉成鋼。

眼看寶店一鐵矴,腰也駝來背也弓。

制出百般日用具,鐵爐紅火出黃金。

養性山房主人單鑫癸《火龍神獅贊斷全集》

鐵匠歌

兩副擔子隨身跟,師徒打鐵手藝精。

要打哪樣像哪樣,請問主家打哪門。

一打天上峨嵋月,二打蓮蓬藕上生。

三打桃園三結義,四打鯉魚跳龍門。

五打獅子滾繡球,六打童子拜觀音。

七打天上七姊妹,八打八仙顯神通。

九打九龍歸大海,十打皇帝坐京城。

《中國歌謠集成》

鐵匠

(一)

太上老君來打鐵,烏鴉仙人把火接。

口做爐筒手做錘,膝頭做矴打三年。

(二)

梅山洞內出鐵炭,火焰山前放豪光。

只有沉香取寶炭,美名流傳萬古揚。

(三)

昔日有個毛國真,太上老君保他身。

造出九轉連環刀,后來受到楊戩封。

(四)

師傅手藝實在強,制就鐵器美名彰。

打成農具好耕作,造出刀槍定國邦。

踏莊金門村老藝人李翠炎《舞獅贊斷》

●○詩詞對聯

詩詞

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尚書·費誓》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晉·劉琨《重贈盧諶》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唐·郭震《古劍篇》

兜鍪沖矢石,鐵甲生風飚[biāo]。

唐·高適《睢陽酬別暢大判官》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

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彈琴復鍛鐵,比我未為慵。

唐·白居易《詠慵》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唐·杜牧《赤壁》

太行嶺上二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鐵。

唐·崔涯《俠士詩》

春滿人間不知主,誰言爐冶此中開。

宋·曾鞏《班春亭》

千年誰在者,鐵柱羅浮西。

宋·蘇軾《西新橋》

剛莫剛兮赤山鐵,鐵作干將有時缺。

宋·嚴敦常《壽開府》

不識耀州鐵,喚作出山銀。

宋·釋道樞《頌古三十九首》其一

銅鐵均國寶,通變豈無術。

宋·陳造《錢弊》

千斤鐵矴系船頭,萬丈灘中得挽留。

元·宋旡《鯨背吟·拋矴》

鑄鐵作鋤犁,春耕待秋熟。

明·劉基《雜詩(三十三首)》

脊隥風搖攀鐵索,頤崖石陷蹋藤梯。

清·閻爾梅《登峨嵋山》

對聯

陰陽炭熾,天地爐開。

法傳九冶,工易千錘。

一爐鼓響,百煉鋼成。

風動一爐火,錘敲百樣金。

千錘常鍛鐵,百煉自成鋼。

神爐飛烈焰,寶刃閃寒光。

銷熔歸大冶,鍛煉出洪爐。

洪爐歸鍛煉,大冶自精純。

三間火烤煙熏屋,一個千錘百煉人。

爐火純青工藝巧,鋼砧飛紅造物新。

熔煉精華研巧技,神工利器顯功夫。

生鐵純鋼憑鍛煉,千錘萬擊自堅牢。

百年富鎖金爐鑄,千載財門鐵錘開。

銷熔頑物爐中焰,鍛煉烏金手上功。

鼓鑄成材經百煉,銷熔得法歷千錘。

頑鐵純鋼歸大冶,吳刀粵劍閃寒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旌德县| 徐汇区| 张家口市| 陈巴尔虎旗| 彭山县| 怀化市| 贺兰县| 绥化市| 苏尼特左旗| 漳平市| 吉木乃县| 滦平县| 湖北省| 许昌县| 广宗县| 砀山县| 柳州市| 贡觉县| 安平县| 杨浦区| 东山县| 定远县| 朔州市| 汉沽区| 临夏市| 扶绥县| 赣榆县| 澄城县| 垦利县| 伊金霍洛旗| 深泽县| 应城市| 巧家县| 灵石县| 平武县| 陆丰市| 万年县| 贺州市| 涿鹿县|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