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無能力
為了稱王稱霸,宋襄公也是蠻拼的,可惜有心無能力……
宋襄公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熱血青年,但無論在任何時代,理想都要服從現實,否則就是空想。
宋襄公即位后,天下的形勢誰都明白,齊桓公是不折不扣的霸主,跟著他混就有糖吃,反著干就得挨揍。聰明如宋襄公,當然知道怎么站隊。
公元前651年,老爹剛死,新即位沒幾天的宋襄公,穿著喪服就去參加了齊桓公主持的葵丘會盟。此后,但凡是齊桓公召開的會,不管大會小會,也無論宋襄公有多忙,他都一會不落,而且盡量早到晚走。
宋襄公如此唯齊桓公馬首是瞻,著實讓宋國撈了不少好處。不過,宋襄公不是一個一輩子甘居人后的君主。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取齊桓公而代之,稱霸天下。
宋襄公之所以敢這么想,除了說明他是一個積極追求上進的青年外,還說明當時的宋國有一定的實力。
而且相比齊桓公,宋襄公還有一大天然優勢——這也是他經常用以自我安慰的:“別看你齊桓公現在這么厲害,可是我比你年輕。別的我比不過你,但你肯定會死在我前面。等你一死,我就有機會了。”
宋襄公的愿望很快成了現實。不久,齊桓公果然去世了。不過,宋襄公心里清楚,此時的宋國根本不可能立馬稱霸。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的實力仍然遠超宋國。只要齊國內部不出現大問題,要想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堪比登天還難。
不知是否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宋襄公朝思暮想的事居然很快又發生了,齊國還真就發生了內亂。
原來,齊桓公雖然英明神武,但他在教育后代的問題上,卻一塌糊涂。待他一死,他的五個兒子都想即位,便分別在齊桓公生前三個寵臣的支持下,為奪取君位打得死去活來。
看到齊桓公死后諸公子爭位、毫無章法的亂象,宋襄公想起齊桓公曾對他說過:“將來有一天我要不在了,你得幫我讓公子昭繼位。”
于是在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聯合曹、衛、邾等國,以武力護送流亡宋國的公子昭回國即位。齊軍雖進行了一番抵抗,但沒有了齊桓公的齊軍,戰斗力已大不如前,很快敗北。
公子昭順利即位,是為齊孝公。
平定齊國君位之亂后,宋襄公的野心迅速膨脹起來。效仿偶像,建立像齊桓公那樣的霸業成為宋襄公為自己樹立的目標。他覺得宋國具有這樣的條件。
首先,這次扶植齊孝公即位,宋國能召集起一些諸侯,說明宋國在諸侯中有一定的威信;其次,能打敗齊軍,盡管是打群架,但畢竟是以宋軍為主,也說明宋軍還是具備了強大的實力。
宋襄公覺得,該接過齊桓公的槍,稱霸諸侯了。于是,他開始以新霸主的名義號令中原諸侯。
宋襄公想得真美!
滕國的國君第一個跳出來對他的號令表示不服。
宋襄公也不客氣,立刻出兵將滕國國君抓了起來。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正式召集曹、邾、鄫等國國君到曹國的國都會盟。鄫國的國君遲到了。宋襄公認為這是宋國借機揚威的機會,就把鄫國國君抓來祭神。堂堂的鄫國一國之君竟然被宋國作為祭品,投入了河水之中。
恐嚇有效果嗎?
有。滕國的國君一看鄫國的國君被投入河里喂了魚,擔心自己成為他黃泉路上的伙伴,慌忙向宋襄公服軟。
宋襄公很高興,認為自己已經建立了霸主權威。
會盟是在曹國舉行的,但曹國作為會議的舉辦地,卻并沒有盡到地主之誼,在會議提供的筵席里沒有羊肉。
酷愛吃羊肉的宋襄公很生氣,認為曹國無禮,發兵包圍了曹國的國都。
曹國也只好認錯,宋襄公的自我感覺更加良好,但他很快就遭遇了當頭棒喝。
公元前641年的冬天,在陳國的倡導下,陳、魯、蔡、鄭、楚等國國君在齊國開會,紀念齊桓公。會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宋國發起的曹國會盟。與會諸侯表面上懷念齊桓公的好,實質上就是在罵宋襄公的不好。
在這次大會上,楚國的參與格外引人注目。齊桓公本是楚成王的死對頭,遏制了楚國向北擴張的勢頭。那么楚國為什么還要來為齊桓公唱贊歌呢?
除了對齊桓公的霸業表示懷念,表達對強者的尊重外,楚國與會最主要還是想借機插手中原事務。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可惜幾乎所有諸侯都沒有對此進行深思。
其實宋襄公有過深思。但他深思的是,為什么諸侯沒有邀請我參加呢?為什么這次參加的諸侯要遠遠多于曹國會盟呢?最后他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是宋國的霸業還沒有得到鞏固,還有國家對宋國不服;第二是宋國的國力還不夠強大,難以號召那么多的諸侯聚攏在周邊。
想來想去,宋襄公決定與楚國合作,希望能借著楚國的力量去制服其他國家。但他的庶兄目夷表示反對。
目夷的理由是,宋國是個小國家,一缺人,二缺錢,爭著去當盟主沒什么好結果。
但是已經飄飄然的宋襄公哪里肯聽這樣的忠告,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在宋國開會,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楚成王、齊孝公表示同意。
看到兩個大國同意自己的建議,宋襄公高興得晚上睡覺時都笑醒過來,于是決定于公元前639年秋,約各國諸侯在宋國盂地這個地方開大會。
目夷又站出來勸他,要提防楚成王和齊孝公合伙搞陰謀詭計。
宋襄公不聽。
到了約定的日子,宋襄公穿戴一新,樂呵呵地前往盂地。目夷再次站出來說:“君上您可不能就這樣空手去啊!咱們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帶點部隊過去吧。萬一打起來,也好應付。”
宋襄公擺擺手說:“咱們不是為了打仗才去開會的,不帶!”
目夷見勸說無效,只好空著手跟著去。
果然,在開大會的時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盟主,當場爭了起來。楚國仗著人多勢力大,占了上風。宋襄公本來想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但楚國一點都不跟他廢話,隨行的一幫楚國人上前就把宋襄公逮了起來。
后來,在魯國和齊國的調解下,加之楚成王也覺得關著宋襄公沒啥用,才把他放歸。
可惜,宋襄公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一點都不知道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