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平,一路遷徙
面對炎帝部落咄咄逼人的氣勢,黃帝選擇了忍讓。從此,黃帝和他的部落開始了東奔西走的生活……
在黃帝部落蒸蒸日上的時候,炎帝部落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漸漸衰落,不復當初的強盛了。
有一天,炎帝受到了欺負,欺負他的人叫作蚩(chī)尤,是九黎族的首領。此人非常彪悍,非比尋常,一個人打十個八個的不在話下。
不斷擴張地盤的蚩尤今天打這個部落,明天打那個部落,打來打去,天長日久的,有一天他忽然發現周圍沒人可打的部落了,全成自己的地盤了。于是他將眼光放長遠了一些,瞄上了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自然不能白白挨打,于是憤然抵抗,只可惜這時的炎帝部落根本不是蚩尤的對手,只好落荒而逃。
炎帝沒有辦法,只好帶著族人尋找新的地方。他們看中了黃帝的地盤,開始頻繁地向黃帝部落發起挑釁。
炎帝部落雖然實力今非昔比,但還是比黃帝部落強大,加之黃帝本人奉行以和為貴,一再退讓,準備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然而黃帝的退讓卻讓炎帝誤以為黃帝軟弱可欺。于是炎帝得寸進尺,一再侵擾。
于是,黃帝帶領部落子民向北遷移,開始了游牧生活。
黃帝每到一地,都虛心地向當地人民學習。他發現別的部落發明了臼,可以把谷子舂成米,于是他也教自己的子民使用臼。這樣一來,做出的米飯特別好吃,而且又衛生。
除了勤奮好學,黃帝還特別重視人才。有一次,他在海邊打魚,發現了一個叫風后的漁民。黃帝通過與其交談發現,風后知道很多伏羲時期教民、養民的道理,有安邦治國的才能,所以就決定把風后留在身邊,作為參臣。
又有一次,黃帝在狩獵中,發現了一個叫力牧的神箭手。二人一聊天,黃帝發現他很懂兵法,于是讓他統領部落的兵馬。
黃帝部落的人口一天一天地增加,勢力也一天一天地壯大起來。
有一次,黃帝帶領部族子民來到了北方的黃土高原。當時這里的森林茂密,地形平坦,很適合長期生存。
他們剛住下不久,有一天,狂風大作,黃帝立刻讓大家趕緊尋找藏身之地。他正忙著指揮時,突然一陣狂風來襲,將他頭上戴的遮陽的大帽圈給吹跑了。
黃帝也顧不上大帽圈了,急忙抓住身旁的小樹,就地蹲下,眼睛卻緊盯著被吹跑的大帽圈。他發現這大帽圈被狂風一吹,居然能自己往前滾。
黃帝的心里一動。
大風平息之后,黃帝開始做實驗。他砍了一根樹枝,扎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只見木圈滾了不到一丈遠,便倒下了。
黃帝想了想,又扎了兩個圓圈,并且還在兩個圓圈中間各扎了一個十字架固定。然后,他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分別扎在它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
這次雖然沒倒,但滾了沒多遠又停了下來。這時,黃帝手下的參臣一起走了過來。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兒跟他們一說,足智多謀的風后一聽,立刻有了想法。他趕緊剝了一條樹皮,把它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樹枝上,然后用一只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就一直往前滾動,再也沒有倒地。
黃帝大叫一聲,一下子醒悟過來。他叫人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用樹枝將四個圓圈連在一起,前面有人拉著,這樣就能穩穩當當地向前滾,再也不怕倒了。
風后也大叫了一聲,馬上吩咐人去采石場弄來了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安上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根草繩,拉著草繩就能滾動了。黃帝一看非常高興,給這新玩意兒起了個名字叫“車”,然后安排人依照統一規格,批量生產。中華民族第一個陸上運載工具——車輪,就這樣誕生了。
后來,黃帝又在這個基礎上改裝了戰車,并把它叫作軒轅。因為黃帝當時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所以軒轅就成了他的正式名字。此后不久,他手下的人又馴化了馬當坐騎,所以黃帝部落里就有了中國最早的戰馬和騎兵。
自從成為部落首領后,黃帝一直沒有一個正式的職稱。人們先后給他起了很多尊稱,他都沒有同意。最后,黃帝說:“咱們腳下的土地是黃色的,能生萬物,又是咱們生存的唯一靠山,所以就請尊稱我為黃地吧。”從此以后,“軒轅黃地”就這么定下來了。
大約到了殷商年間,有人覺得把祖先稱為“黃地”太俗了,也很不雅,于是他們借“地”和“帝”是諧音,就把“黃地”改稱為“黃帝”。“軒轅黃帝”從此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這種說法真假難辨,但說明了黃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