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詳析(人文傳統經典)
- (清)蘅塘退士編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 790字
- 2021-09-24 14:39:45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1]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2]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3]
既至金門遠,[4]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5]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6]
行當浮桂棹,[7]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8]
吾謀適不用,[9]勿謂知音稀。
【解析】
作為一首安慰、勉勵之詩,本詩通篇沒有戚戚之感,只有親切的撫慰、真誠的解勸。在這種感情的傳遞中,交織著粗細、隱顯不等的情感線條。這個圣明的時代沒有隱士,英俊靈秀的賢才都來歸服。于是讓東山隱客般的你,也不能顧上采薇。既然已經遠至金門,選擇了這場考試,那誰能說這樣的選擇是錯的呢?這是勸慰綦毋潛,讓他不要因自己的選擇而后悔。而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碰上合適的時機,計謀沒有得到采用,并不能說這世上知音太稀少。這種寬慰,也是希望綦毋潛不至于怨世,不至于在失敗后從此消沉。慰人之詩,勉人之詩,正當如此給人以光明之感。
但是僅僅如此粗線勸慰,便不是貼心之友了,而不過是說表面大道理的普通路人。王維理解綦毋潛內心的遺憾和悲傷,于是又有兩句看似瑣屑的閑筆,載著淡淡的傷感和哀愁,深入到落第者心中,一起品嘗那不可抹去的苦味:“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應試一年,春去秋來,時間過往,不知不覺。而如今看到江淮人過寒食節,洛陽人在縫制春衣,思鄉之情、沉浮之感,就自然而來了。僅此句,便寫到落第者的心里去了,那種在時光流逝面前的悵惘,無可回避。同心相違,因此在長安道上的置酒送別,也是很傷感的。作者的惋惜和體諒,便輕柔地傳遞給了友人。
詩到此,情感似乎已經表達得很完整了。但是,詩人仿佛還有些放心不下的東西,他還想象著綦毋潛還鄉的行程。美好、飄逸的景致中,他想象著那個歸去的背影是灑脫的。先前的惋惜情緒,在這里向上蜿蜒,變成了祝福和期待,頓時回到了最初勸慰時的昂揚情緒。因此,最后一句,勸綦毋潛不要因此消沉,不要認為世上沒有知音。這種勸慰,帶著濃濃的長者氣息,讓人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