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詳析(人文傳統經典)
- (清)蘅塘退士編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 1300字
- 2021-09-24 14:40:01
韓碑[1]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2]
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3]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生羆。[4]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5]
帝得圣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淡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6]
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7]
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8]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9]
愈拜稽首蹈且舞,[10]金石刻畫臣能為。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系于職司。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
公退齋戒坐小閣,[11]濡染大筆何淋漓。
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12]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圣功書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負以靈鰲蟠以螭。[13]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氣,[14]先時已入人肝脾。
湯盤孔鼎有述作,[15]今無其器存其辭。
嗚呼圣王及圣相,相與烜赫流淳熙。[16]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與三五相攀追![17]
愿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胝。[18]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19]
【解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所詠之事發生在三十年前的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所以實際上兼有寫時事的性質。詩分三段:先以十八句記述憲宗皇帝平定淮西賊(即割據的藩鎮),受命都統大軍的是宰相裴度。“帝曰汝度功第一”以下二十六句,記述“韓碑”始末:韓愈受皇帝之命撰成《平淮西碑》文,記載裴度的功勞,“碑高三丈字如斗,負以靈鰲蟠以螭”的“韓碑”樹立起來后,卻遭到讒言攻擊,說碑文中有“私”情,于是碑被拽倒,字被磨去。然而碑上文字已經深入人心,就像“湯盤孔鼎”一樣,器物雖然不存,但文辭卻流傳后世?!皢韬羰ネ跫笆ハ唷币韵掳司?,是詩人的感慨,希望“韓碑”文字流傳不朽,以鞏固王朝的根基。此詩反映了詩人的政治觀,即“圣王”、“圣相”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實際的。
[1] 韓碑:指韓愈所撰《平淮西碑》。碑文記載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軍討平淮西藩鎮吳元濟叛軍事。
[2] 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軒:軒轅氏,即黃帝。羲: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圣王。
[3] 列圣:指憲宗之前諸帝。法宮:皇宮內皇帝主治政事的正殿。
[4] 封狼:大狼。(chū出):獸名。
[5] 日可麾:謂揮日倒行,氣焰囂張。麾,同“揮”。
[6] 愬:指李愬,唐鄧隨節度使。武:韓公武,淮西都統韓弘之子。古:李道古,鄂岳觀察使。通:李文通,壽州團練使。儀曹外郎:指隨裴度出征的李宗閔,任掌書記。
[7] 行軍司馬:指韓愈。當時愈以御史中丞隨軍出征,充行軍司馬。貔:貔貅,傳說中的猛獸。
[8] 蔡:蔡州。賊:指吳元濟。不訾:不可計量。
[9] 從事:官名,刺史的佐吏。
[10] 稽首:叩頭。
[11] 公:指韓愈。齋戒:祭祀前虔敬的儀式,喻寫碑態度恭敬。
[12] 破體:行書的變體。丹墀:宮內涂紅漆的臺階。
[13] 負以靈鰲:用鰲形基石負載韓碑。蟠以螭:以螭(無角龍)形花紋盤繞碑側。
[14] 斯文:此文。指韓愈所作碑文。
[15] 湯盤:傳為商湯沐浴之盆??锥Γ褐缚鬃酉仁勒几钢?。鼎上有銘文。
[16] 淳熙:淳正,光明。
[17] 曷:怎能。三五:指上古三皇五帝。
[18] 胝:手腳上的繭。
[19] 封禪:古代帝王宣揚功業的一種隆重祭典。玉檢:盛封禪書的玉盒蓋。明堂基:大殿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