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該如何走出失戀?

波愛修斯‖波伏瓦‖伊壁鳩魯‖季蒂昂的芝諾‖佛陀‖叔本華‖尼采

你現在的境況很糟糕:這個世界上你最在乎的人已然離你而去。當然,世界并未因此而終結,它只是看上去如那般罷了。對你而言,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了。盡管你不想如此沉淪,但是悲痛似乎沒有盡頭,不僅如此,你也不明白試圖去終結這份悲痛意義何在。老實說,對于現在的你而言,一切都喪失了意義。那么,當你的世界已然崩潰,你該如何繼續自己的生活呢?你現在所承受的這一切痛苦又有什么意義呢?

好吧,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盡管并非生死攸關(尤其對于旁觀者而言),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由于這種經歷具有普遍性,所以你可以指望大部分哲學家就此給出一些好的建議。古羅馬思想家波愛修斯(Bo?thius,480—524)就寫過一本名為《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的書,這個書名會讓我們懷有一種“哲學家們也許會有點好主意”的期待,但事實是:波愛修斯只是建議我們將心靈朝向更高的事物。此外,正如他們對待其他問題一樣,哲學家們一如既往地對“如何應對心靈的創痛”這個問題各持己見。這些形形色色的觀點可被歸納為以下三大陣營:“振作起來,繼續生活”,“默默承受苦難”以及“苦難會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

基本哲學問題

受苦的意義何在?我們何以從苦難中受益?

法國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或許能成為指引你的不錯人選(如果你是女性,那么更是如此)。在作為一位率直而嚴肅的女性主義者和一位務實的存在主義者之外,波伏瓦也有著豐富的心路歷程,或者至少她的情路歷程是豐富的。波伏瓦懷有一種在20世紀中期的女性中間并不常見的“愛他但又不得不離開他”的戀愛觀(這種觀念在當時的男性中間更為普遍),她可能會勸導你“天涯何處無芳草”。雖然這對于顧影自憐的你而言并沒有多大幫助,但是波伏瓦并不僅止于此。早在“個人事務即是政治議題”成為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的戰斗口號之前,波伏瓦就已經在宣講并踐行這樣的理念了:男女平等!女人憑什么要受傳統女性觀念的束縛?

也就是說,你并不能期待從波伏瓦那里獲得同情。她很可能會對你說,比起被環境束縛,你更應該鎮定下來,然后掌控環境。不論你是男是女,她都會促使你反思你是如何將自己陷入這般悲慘境地的。你曾和占據你生命中大部分意義的人有一段浪漫的感情,但是現在這段感情結束了……你還指望什么呢?生活中還有其他同等重要的事物,而你還有追求它們的機會。最終,并不是他人賦予你賴以生存的目的,而是你自己決定自己的幸福與苦難。簡單來說,波伏瓦會讓你克服悲痛,并確保自己不會再受到傷害。但是,這頗有些亡羊補牢的味道,并且對于正試圖從傷痛中恢復的你而言似乎過于嚴苛。事實上,現在的你更想知道如何治愈受傷的心。

有什么比一顆破碎的心更加完整的了。

——梅納赫姆·孟德爾

作為波伏瓦幾千年前的老前輩的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很可能相當認同她的觀點。伊壁鳩魯的指導性原則是將傷害最小化(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那樣單純地追求愉悅),所以他并不會就你所承受的這些痛苦給予你過多的同情。但是,比起日思夜想加深痛苦,伊壁鳩魯會建議你尋求減輕痛苦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平息那些使你痛苦的欲望。如此一來,你就可以開始探尋真正能為你帶來快樂的事物,并且知道如何避免那些會傷害你的欲望。

克服痛苦

伊壁鳩魯的勸導雖然可能是出于好意,但似乎并不能緩解你目前所處的狀況。如果你想要一些更實在的克服痛苦的方法,也許斯多葛學派的一員能夠幫上你的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季蒂昂的芝諾(Zeno of Citium,公元前334—前262)認為自己找到了通向心靈平靜的道路;這么說來,他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由于芝諾本人過于注重實際和美德,甚至已經到了可謂嚴苛的程度,所以他的建議或許會有些難以接受。芝諾會告訴你,生活就是不管發生什么,都應與自然和諧一致。你既不能因壞事而過于悲傷,也不能因好事而過于興奮。總之,想要改變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只會讓你焦慮和苦惱。

想要醫生治好你,首先得袒露出你的傷口。

——波愛修斯

但是,你如果想要博得同情,就最好轉向更具宗教性的人物。比如佛陀(Buddha,約生活在公元前6—前4世紀)。從他那安詳的笑容里,我們甚至都能感受到他的慈悲。佛陀確實會予你以同情,因為對于充斥著人世間的苦難,他是再熟悉不過了。相應地,佛陀也知曉一條超脫之路。他會對你說,他深深地理解你現在的遭遇,此乃求而不得之苦。的確,你失去了心愛的人,但是,即便依舊擁有他/她,你也得不到滿足。你如果想真正從苦難中解脫,就不能執著于外物。接著,佛陀會傳授你“八正道”[1](佛教徒的理想生活指南)來幫助你超脫使你深陷苦境的、難以滿足的欲望。奉行這八正道,心靈就能獲得恒久的寧靜。

早在印度哲學隨著嬉皮士而風靡于西方之前,德國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就已為之所傾倒,并從中借鑒了一些觀念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觀。然而,除非你只是想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之中,叔本華或許并不是你的最佳人選:他極有可能是史上最陰郁、最悲觀的哲學家。像佛陀一樣,叔本華也意識到世間總是充滿了痛苦,但是他會告訴你試圖擺脫這痛苦只是徒勞。你想療愈自己受傷的心?別白費力氣了。這世上充滿了不幸,對此你無能為力,只能暫且沉浸在音樂或哲學中聊以自慰。不管你做什么,都將以悲劇告終。習慣就好——這就是人類的生存處境。

苦難經歷的積極意義

也許你能從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那里獲得最積極的建議。尼采早年喪父,隨后又相繼經歷了信仰危機和被心上人拒絕的悲痛。因此,對于心碎之苦,尼采深有體會。然而,盡管生活充滿了不幸,尼采還是從中發展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哲學。當許多懷有堅定宗教信仰的哲學家轉向其信仰尋求安慰時,尼采卻否認我們所受的苦難來自上帝的意志。相應地,他更贊成叔本華,認為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尼采看來,我們應將這些痛苦視作機遇而非拖累。因此,他會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你的遭遇,并會試圖讓你明白,這是人之為人所必須經歷的。然而,尼采并不只是希望你能從苦難中解脫,他更希望你能從苦難中挖掘出意義。就尼采自身的經歷而言,他會說,痛苦是必要的,因為痛苦是對生命的認可。那些值得我們為之拼搏的事物,包括隨之而來的挫折與磨難,都能夠使我們更加珍視最后所獲得的成就。只要我們懷著正確的心態,生活的每一次磨難都會讓我們越發強大,我們也因此更有能力去過我們所想要的生活。可是,千萬別去翻閱尼采的生平傳記,因為你會發現:尼采從未真正從被心上人拒絕的痛苦中走出來。最終,尼采在精神失常與梅毒病的折磨下離開了人世,時年55歲。

沒能毀滅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弗里德里希·尼采

抉擇時刻

你覺得波伏瓦的觀念(走出分手之痛的方法就是將其遺忘然后繼續生活)正確嗎?還是說你更傾向于芝諾、佛陀和叔本華他們的看法:你如果非要談戀愛,就會不可避免地經受傷害與磨難?如果你曾切身有過心碎的經歷,你是否會贊同尼采,認為經歷苦難能夠豐富和充實你的生活,并對你的未來有所幫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九江市| 东乡族自治县| 精河县| 镇赉县| 宝兴县| 甘南县| 丰都县| 荣成市| 怀仁县| 阳朔县| 成都市| 大荔县| 明溪县| 乌拉特中旗| 平顺县| 通城县| 阿克| 丁青县| 合作市| 娱乐| 舞阳县| 汤原县| 大石桥市| 读书| 鸡泽县| 苏尼特左旗| 湘乡市| 黎平县| 沾化县| 黔西| 泉州市| 铜陵市| 宁阳县| 诸暨市| 仁布县| 呼玛县| 余姚市| 海晏县| 县级市|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