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說用出世的態度過入世的生活,什么是出世入世,該怎么做?
出和入,字面看是兩個相反的動作。一個房子的門,一個主體要么出,要么入,不可能既出又入。但如果這個門不是裝在具體的房子里,而是立在茫茫曠野上,沒有里外,出和入就可以是一個動作。
出世,講的是萬事不留痕,名韁利鎖視為無物。入世,則要斤斤計較,雨絲風片、芥豆之微都入心。庸人的入世,其實都無所謂入,因為從未出去過。雞毛蒜皮、睚眥必報、營營擾擾。身體從無到有再到無,有生之年靈魂寫滿眼前千奇百怪的算計,身體消亡,一世成就頃刻化為烏有。真正的入世,如同藏傳佛教的壇城,明知最終會煙銷灰滅,仍然用上全部心思一撮沙一撮沙地畫上去。這樣的入世,身體在紅塵中打滾,靈魂總能高據空中,審視自己的一顰一笑。
楊絳說到人生的終點,愛用“回家”兩個字。啟程之前,收拾整理,打掃干凈,不留遺憾。怎么才算干凈,要用出世的眼光評判。有了這個角度,嬉笑怒罵都師出有名,取舍之間也好掌握分寸。能出世,入世才能不淪陷其中。出世比入世重要。入世,如果沒有出世的比照,人生盡是苦楚,沒有盡頭。
終點的存在讓人警醒,如果一切必將消亡,所有的相聚終成泡影,就該好好珍惜,能放手時須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