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第一次讀《紅樓夢》,把里面的詩詞都背下來,認為寫得巧,特別是十二釵的判詞,讀來耳目一新,比唐詩宋詞淺顯易懂。木心評價那些詩詞,放在書里看是好的。
再看時就看到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了。當時剛看了《人性的弱點》,喜歡薛寶釵。正是傻白甜的階段,誰說世界上有壞人就覺得誰是壞人。林黛玉總是挑事兒,不如薛寶釵善于理解別人。
也不知又看了多少遍,也經了些事,發現看似井井有條的賈府原來也雞零狗碎一堆爛事。邢夫人跟王熙鳳的婆媳矛盾、賈母對兒子孫子的偏心、趙姨娘近似瘋狂地反歧視抗爭,一樁樁一件件都自動從原來理不清頭緒的情節里浮現出來。
并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是先有了生活閱歷,才看懂了書。
等到能看出王夫人的偽善、賈政的假道學、薛寶釵的圓滑,才明白林黛玉的純情至性。她看了寶玉的《芙蓉女兒誄》說:“我的窗即可為你的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異姓陌路,尚然同肥馬,衣輕裘,敝之而無憾,何況咱們。”多么坦蕩俠義,哪里有一點柔弱。
年齡漸長,看到的越多,不管如何糾偏,心境總有一點悲涼。“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腸,曾為歌舞場。”多么精辟透徹。
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境界回看當年的“公子與紅妝”,不正是紅樓一夢么?